前言
针灸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医学瑰宝,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受到重视。当时,在人们有伤病发生疼痛时,用针刺进行治疗有止痛作用,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那么,对即将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给予针刺,是否有预防疼痛的作用?这值得一试。人们首先在一些小手术(如扁桃体切除、甲状腺瘤摘除等)中获得成功,然后试用于更大手术(如肺叶切除术)也获得成功,由此一发不可收拾。这被称为“针刺麻醉”,其实质在于针刺可以减轻手术操作引起的疼痛。因此,我们应该称之为“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 AA),或者至少是“针刺辅助麻醉”(acupuncture-assisted anesthesia, AAA)。这一医学实践震惊了世界,为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在1997年召开了一次大型听证会,论证针刺镇痛是否有效,是否有科学根据。我有幸在该会上作了第一个学术报告,题目是“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证明针刺或电针具有提高人体或实验动物痛阈的作用,其原理与针刺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释放多种具有镇痛作用的神经化学物质(如5-羟色胺、脑啡肽等)有关。释放量的多少,既与电刺激参数有关,也与个体差异有关。人们举一反三,开始把该项技术应用到其他领域,例如用电针治疗海洛因成瘾、帕金森氏病、不孕症、孤独症等。治疗每种疾病所需针刺的穴位不同,电刺激参数不同,所动员的神经化学物质也各不相同。
从现代医学来看,要求应用于患者的每种针刺疗法:①部位准确;②操作标准;③参数精确;④疗效可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针灸疗法,既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各家针刺操作手法差异极大,有的如农夫插秧,插入即可;有的如高级艺术家琢玉,精雕细刻。作为神经科学工作者,必须从中抽丝剥茧,取其精华,才能做到眼明心亮,运用自如。比如,明确了神经在针刺疗效中起着关键作用,就可以用电刺激代替手行针来刺激神经,甚至在穴位表面施加刺激来代替针刺的操作。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应用新一代针麻仪器时,只要在手术结束时调好参数,在患者回到病房后,不必由护士进行操作即可每隔若干小时自动启动一次,保证术后良好的止痛作用。由于仪器小型化,不必有连接线,所以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这些科研进展都在逐步变为现实。所谓转化医学,就是把临床遇见的问题交给基础研究,把基础研究所得结果及早应用于临床,最终得益的是患者。
本书重点介绍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应用于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经验,这是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重大基金(项目号:201302013)支持下,由全国9个生殖中心所获得的研究成果。我们对结果全面负责,但科研的进展是无止境的,我们无权说我们的结果是最权威的。由于观察条件不同,实验操作细节各异,我们的结果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可以有所不同;如果发现差异,只能交由今后更多研究来检验。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吸引更多的同道来应用这一技术,并加以改进。它的优点是不用或少用药物,通过激发体内固有力量来矫正病情。用“扶正固本”四个字可以概括本书的全貌。我们希望通过和大家一起努力,把中国古老针灸医学的精华加以发扬,贡献给全人类。
韩济生
201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