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文化与生态的人文地理研究:舟山案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4.1 环境感应机制

2.4.1.1 自然地理环境感应

地质地貌条件是自然景观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地质地貌条件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其他自然景观的形成,并对某些人文景观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陆地上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是在地壳运动当中产生的作用力下形成的。地球的内力作用决定着海陆分布、岩浆活动、地势起伏等,对自然景观的类型与形成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自然景观中的山水名胜,不论是峰谷、洞穴,还是河湖、泉瀑,均是在特定的地质作用下出现的,受到多种地质活动的控制。地球上外力作用通过风化、侵蚀、岩溶、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对地貌施加影响,这些外力不断改变、塑造着地表形态。

普陀山上遍布各种浑圆状奇石,著名景点磐陀石即为其中之一,其他奇石如二龟听法石、百步沙师石、扁舟石、水牛石等大都为花岗岩球状风化的产物。花岗岩体分内部相和外部相两种。外部相分布于岛南部,出露在欢喜岭以南至龙沙庵及紫竹林、潮音洞、外猫跳一带,由细粒、斑状钾长花岗岩体组成,细粒结构。内部相分布于岛中部和北部,南天门一带有出露,为中粒钾长花岗岩。基性侵入岩主要为辉绿玢岩,其在普陀山上零星分布,系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岩浆活动所致,多呈岩脉形态于钾长花岗岩溶结凝灰岩产出,岩体受地质运动影响,沿节理侵入,分布在善财洞北部沿海地带与飞沙岙南部沿海地带,是浅成相产物。喷出岩多数是呈酸性、中酸性的火山碎屑岩类,在岛东部梵音洞至洛迦洞一带出露,呈深灰色,熔结成岩。结构以细粒为主,斑状次之。本山中部区域龙寿庵周围,花岗岩体上部覆盖有灰黑色晶屑熔结凝灰岩、灰—灰白玻质熔结凝灰岩及凝灰质砂岩等,组成上侏罗统火山碎屑岩沉积。大乘庵、欢喜岭一带,石英、钾长石、普通角闪石、辉石分布成分较多,而安山玢岩,色浅,面积较小,间夹在上述岩石中。

由于地壳运动影响,普陀山多岬角、港湾,湾内沉积物大部分为当地沙砾质,其外主要是长江供应的细粒沉积物。本山周边沿海地带由于水动力的不同,各区域沉积物种类亦不同。东部及北部沿海地带,海水运动较猛烈,涌浪及拍岸浪能影响到沿海地带,沿岸分布着众多砾石滩、沙滩。西部及南部沿海地带,海水运动比较弱,受海水影响地带的堆积物为长江提供的细砂淤泥,在本处形成广阔泥滩。砾滩总长度约3.23km,大约占本山海岸线长度的14.3%,分布在本山北部西侧沙岗墩北部海岸和本山东侧飞沙岙南端至千步沙北端附近的岸线,呈带状镶嵌于海湾内。砾石大小粒径不一,岩石来自附近晶屑熔结凝灰岩,花岗岩及断层角砾岩,被涌浪、潮流冲击,互相摩擦成浑圆状、椭圆长轴平行排列于海岸。沙滩总长度5.17km,约占全山岸线的22%,主要在水动力较强的海湾内。沙粒自沿岸向海洋颗粒从大至小,潮间带下面便是泥质。因向岸冲流流速大于回流流速,大潮时回流较强,小潮时减弱,两方相对平衡,使就近而来粗碎屑物不能向海远移。据矿物分析:石英含量44%~70%;长石15%~30%,颗粒一般呈棱角形,表面新鲜;岩屑含量8%~20%,个别高达22%,成分多为花岗岩岩屑。沙滩沉积物来源多属原岩,为就近花岗岩风化剥蚀搬运而来。据沙滩剖面分析,可划成风成砂带、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等4个亚相带,微倾于海,滩面平滑。高潮时受激浪作用,形成纵向沙脊,后部有平行于沙脊的槽沟。沙脊被海浪推动内移变老,新沙脊又产生内移,内移湾内沙脊不再受海水浸淹,形成沙丘群,沙丘又随风吹向山丘,飞沙岙形成即为典型。泥滩总长度4.2km,占本山岸线的20%,形成于本山南侧短姑道头到风洞嘴地带。本山西侧风洞嘴到落潮山嘴等一带为海浪、潮流等水动力较小地带,是长江口、浙江省海岸流上漂浮质于波隐区回淤沉淀的粉砂质泥和泥质粉砂组成,黏性很强,水量成分丰富,呈灰黑色。本山周边岬角处,海浪作用猛烈,基岩受侵蚀后被粉碎,构造出各种类别的海蚀地貌。岩基占多数的沿海地带,总长度9.9km,占本山岸线的44%,从本山西北到东南依次为茶山、龙头山、金沙山、青鼓山、毛跳山、观音跳山沿岸向海洋凸出的部分和它延伸的岩壁,均为强海浪拍打的海蚀岸,沿岸区域存在部分大块碎石崩积物。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在本山均有呈现,海蚀崖距离水面大约在8~13m,海蚀平台宽度不太大且并未接连,部分在高潮时被淹没,低潮位呈现。海蚀崖、海蚀平台,尤其本山北、东两地带较多,海蚀台上岩柱林立。海蚀洞(穴)、海蚀巷道,多在海蚀崖脚处,由海浪作用形成。沿岩石断层或节理抗蚀较弱部位处,从海蚀洞渐渐增大发展成海蚀巷道,梵音洞、潮音洞、观音跳等附近都有典型海蚀洞穴和海蚀巷道。梵音洞、潮音洞等海蚀洞穴由于地壳运动造成岩石破裂——断层或节理,经过长时间风化、海水侵蚀、浪击形成。梵音洞南面火山岩石壁上还可看到断层错开所留痕迹即断层擦痕。潮音洞附近花岗岩体可见与洞穴方向相同的一条条相互平行密集的裂隙,即节理。

佛教自创立以来便与植物有着深厚的渊源。如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成佛、众佛与菩萨多以莲花为座、观音右手持柳枝等。佛教植物多分布在寺院内外与周围,不仅为寺院营造出清幽的环境氛围,也为佛寺增添了几分宗教气息。普陀山滨海植物区系发达,植物种类繁多,植被覆盖率达到73.4。

针叶林中,马尾松生长在前寺至后寺的东南面山麓。杉木林在小水浪一带山坡分布。湿地松分布在大水浪及码头山坡。阔叶林是普陀山最具海岛特色的植被,其中常绿阔叶林为近期封育形成,生长在佛顶山西南面山麓。香樟林在普济寺、法雨寺附近,其古老郁苍为浙江省少有。蚊母树林广布在慧济寺附近,发育完整,树龄古老,生长高大,林相整齐,为全国罕见。常绿落叶混交林有红楠、枫香、黑松,均分布在佛顶山山坡。落叶阔叶林主要是枫香林,分布于大乘庵一带山麓。沙朴林小块状分布在庙宇附近的山岙、缓坡地带;竹林中,丛生型竹林在前寺山岙中。混生型竹林以四季竹林最多,主要分布在佛顶山东南山麓。灌丛有落叶灌丛和常绿灌丛,其中落叶灌丛包括白栎萌生灌丛、日本野桐萌生灌丛。各类灌丛多分布在落潮山坡及岛两端的海岸陡坡。草丛分为白茅草丛和五节芒草丛,主要在岛的北部山坡。盐生植被为盐地碱蓬盐生草丛,分布在龙沙一带。沙生植被分沙钻苔草、肾叶打碗花、匍匐苦荬菜沙生草丛、假俭草、绢毛飘拂草丛,全生长在千步沙、百步沙沙滩。沼生、水生植被中的沼生植被芦苇群落,生长在盐场内侧空地。水生植被分水生观赏植物分布在司基畈河流中,以及莲群落分布在普济寺莲花池中。木本栽培植被中的经济林面积茶园是“普陀佛茶”的主要产区。防护林种植在千步沙及龙沙住宅区。果园主要为橘园,种植在山脚缓坡地中。草本栽培植被主要为旱地作物群落及蔬菜群落。

2.4.1.2 人文地理环境感应

普陀山自唐代起便是古代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航舶出入我国的必经口岸。近现代以来台州、明州(今宁波)、扬州、温州和福州诸商埠的繁荣发展,使得日本、朝鲜和东南亚诸国往来中国的使者、商贾、僧侣等大多经普陀山进入明州(宁波)港。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初始也是由于日本僧慧锷来我国修行,由五台山求得观音像,航行至昌国梅岑山(今普陀山)触新罗礁,留观音像于岛上,后建成不肯去观音院。随着普陀山新罗礁、高丽道头等地方的发现和地理范围的确定,确证了普陀山是我国浙江滨海地区去向朝鲜、日本“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

普陀山佛教的兴盛,与历代封建帝王将相对佛教的推崇以及我党的宗教政策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从宋朝始,经元、明、清,很多帝王将相的赏赐,都已成为普陀山佛教文化景观中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尤以明朝万历皇帝、清朝康熙、雍正二帝为甚。进入到当代,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如刘少奇、杨尚昆、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均曾莅临指导工作。

普陀山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背靠长三角城市群,这一地缘优势在为其保障便利交通的同时,也为普陀山提供了广大的旅游市场。近数十年,普陀山开通了往来上海、宁波、福建马尾等多条海上航线,舟山市内航线更是四通八达。1992年普陀山建成环岛公路,形成全山公路网络,同年,普陀山(朱家尖)机场投入使用,相继开通北京、上海、厦门、晋江、南京、香港等十余条航线。普陀山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普陀山佛教文化景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