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山论丛(2014年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实现高校病残学生体育教学生命关怀的对策

目前,高校病残学生的体育教学中生命关怀的缺失成为影响病残学生体育发展的阻碍。因此,高校病残学生的体育教学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理念,充分尊重病残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实施生命关怀。高校病残学生体育教学中融入生命关怀就是要实现其自身价值,使得病残学生能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不仅要理论上构建,还要必须落实具体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病残学生主体性,关注其生命价值

高校病残学生的体育教学要先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这是实现体育教学生命关怀的前提,病残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对象,他们享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病残学生的个体独立性和差异性。病残学生的类型及程度有所不同,其认知水平、身心发展特征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到,考虑区别对待,使得每个学生能在教学中获得知识、在锻炼中有所提升,让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二)开发合适病残学生的体育教材

体育教材的滞后性是阻碍病残学生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开发合适、科学、可行的体育教材是当务之急,教材内容要贴近病残学生的实际生活,要关注病残学生的生活世界,把教材内容与病残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得对病残学生的生命关怀形成和确立有所依据和根基,使得病残学生的体育教学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同时,要突破传统的体育教材过于注重“体”的理念,从病残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要避免体育教材过于“成人化”、“常规化”,开发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病残学生的教材内容,充分发挥体育教材的身心疏导和康复健身的辅助作用。

(三)注重对病残学生的关怀,构建师生和谐友好关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机械式训练,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建立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彰显人文精神,是体育教学与生命关怀融为一体的必要条件。在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中,病残学生得到了尊重和关怀,教学氛围相对轻松、学生释放压力、心情愉快,能够逐渐主动投入到体育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进而形成了利于教学的亲和力。同时,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还会对病残学生产生情感效应,使得他们能感受到教师的爱,进而激发强烈的进取心。

(四)更新体育锻炼内容,添加康复元素

高校病残学生的体育教学要合理运用训练,逐步矫正补偿和康复平衡病残学生的身心缺陷,提升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体能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增强体质是人们的理想,而体育锻炼对病残学生尤为重要。病残学生因病症原因,导致了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肢体软弱等现象,为了缓解这些症状则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高校要为病残学生建立健康档案,教师依据档案内容,熟悉学生的病残情况,依据每个学生的病残程度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以此保证病残学生的体育训练康复的发展。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耐心观察已教授的内容对学生身心产生的变化。及时询问学生能否接受,引导病残学生掌握一些终身受益的锻炼方法。

(五)根据学生身心特征,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标准

体育教学评价标准要更为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注重尊重评价对象的人格,强调个人的发展,要以人的关怀为基础,评价标准不局限于体育教学理论、技术、身体素质等认知领域,而是要延伸到学生的品质、学习态度、个性发展等非认知因素,还要关注到学生个体与社会群体发展关系。因此,高校病残学生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要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标准”是对不同年龄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手段,是学生身体素质的个体评价标准。高校病残学生的体育教学要把课程教学、课外活动、课余竞赛等内容统一到标准上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变传统的竞技体育模式,而要设置以“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评价体系,以此保持和发展病残学生的身体机能。

综上所述,体育作为高校育人活动的重要环节,其教学要具有情感、生命和价值,充满着人文精神的双边活动。高校病残学生的体育教学与生命关怀的融合,利于补偿其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将病残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要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上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开发符合病残学生的教材、建立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要使训练方法、训练器械等都要体现人文关怀,并要在教学中增加康复训练内容,让他们成为现代和谐社会大家庭中的优秀一员。


参考文献:

[1]姚宏茂.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4).

[2]徐求.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探索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1).

[3]宋卫东.康复运动处方在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中的应用及可行性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2 (6).

[4]唐征宇,马妍.加强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研究 提高残疾学生身心健康水平[J].体育科研,2001(1).

[5]邵桂华,孙庆祝.从“工具主义”到“人文关怀”:学校体育教学的范式转变——自组织的学校体育教学展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