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T校园文化笔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蓊郁旷达,四季芳菲——随园札记

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记》中写道: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宁波理工也有这样一个美丽宜人的“随园”,学子们在其中度过了一段段闲暇时光。正值初夏,走入随园,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绿占据了我们的视线。一些同学正在里面拍照,或是坐在中央的草地上交谈,青春的活力洋溢在随园里,让人移不开眼睛。

这样一个动人的地方,它的由来有怎样的故事呢?我们怀着好奇进行了一番探索。

通过询问学校后勤公司以及行政楼后勤部,我们联系到了后勤公司副总经理金朝晖,对随园的整个来龙去脉作了深入了解。

建 造

因为建校初期时间紧张,所以随园这块地来不及好好规划(那时也还没有随园这个名字),只是匆匆种了一片橘子林上去。那时的橘子林是被划分成两块的,中间被马路隔开,和学校总体的建设风格——北欧风格相似,现在的随园则是一个整体。在2005—2006年的时候,这片橘子林枯萎了,所以后勤部就有了改造随园的想法,于是提出了申请。随园的正式改造是在2007—2008年,进行了公开招标,最后竞标的是浙大园林设计院。学校希望这块地可以成为一个和学生进行互动的地方,旨在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整体氛围,于是在风格设计上和学校总体的北欧风格有所不同,欧式风格讲求整体划一的色块带来的美感,给人一种有秩序、简洁的感受,而随园的风格是中西合璧式的。中式的设计,就像我们熟知的苏州园林,是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这两种风格结合在一起,就有了今天的随园:外围一圈是形态各异的花草树木,中间是一片平坦的草地。现在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学生在课余的时候,在随园的草地上做活动。正逢毕业季,许多毕业生也选择在随园拍毕业照。现在回顾当初随园的设计,我们欣喜地看到,随园中充满了欢声笑语,的确成了学生的乐园。

取名

随园的取名在理工学院进行了公开征集,最后被选用的名字来自学校原党委书记孙桂铨的创意,也就是“随园”一名。

随园里面原有植物70多种,就像一个小型的植物园。其中笔者最喜欢的就是那水杉林,蔓延一大片,绿得好像水就要滴出来。后来由于少许植物如红桂木,它们适应不了环境,就被移除了。

在采访过程中,当我们问到现有哪些植物时,金朝晖老师如数家珍般为我们介绍起来。她说前段时间刚开过映山红,火红火红的很美;小叶扶方藤现在是绿油油的,攀爬在树上,到了秋季,则是暗红的,别有一番韵味;小叶栀子花的花期比较长,5月多开花,可以一直开到8月;海桐球则是经过修剪而成了一个丰润的球型。

她边说着边从电脑里翻出照片给我们看,一张张介绍着,哪个季节拍的,拍的是什么,很显然她对随园中的植物非常熟悉。这些植物有的四季常绿,有的春夏之时开花,有的冬季结果,还有的如月季四季常开。把这些植物的名字摘下来列在一张纸上,串起来,轻声念着,竟像一首诗。由于随园追求的是自然和谐,所以在养护上不需要花太大工夫,比方说,不需要频繁地进行修剪,只要将其维持在一个自然的状态即可。

在采访完后,笔者想和金朝晖老师合影,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我这桌子是不是太乱了呀。”又说:“我们坐到这边的沙发椅上来吧,光线好一些。”后来她又提出留下我们的邮箱,她可以发一些随园的照片给我们,让人觉得亲切可爱,我们十分愉快地完成了本次采访。

活动

当一个全新的随园展现在师生面前后,同学们在随园中展开了许多活动。其中比较大型的有绿地认养活动,该活动由校青协和绿色风主办。活动内容是让学生来认养随园的绿地,进行清洁、养护工作。

身穿志愿者服装的学生们,穿梭在随园的各个角落,用双手清除着绿色植被中的“白色垃圾”,大至外卖餐盒,小至烟蒂纸巾,都被一一清除。这提高了学生和随园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也让随园保持美丽自然的状态。

但其实,这是一件十分耗费精力的事情,所以我们在这里倡议理工的同学们,在离开随园时,除了笑声,不要留下任何东西。在清理完垃圾之后,志愿者们还帮助园艺师傅们除草,全身心投入其中,为随园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

除了绿地养护之外,学生们还展开了其他让人眼前一亮的活动。例如,传媒与设计学院青协的同学们,提出了手绘随园垃圾桶的想法。我们现在看到的颜色鲜艳、图案可爱的手绘垃圾桶,其实也经历了一个小波折。因为一些颜料在被雨水洗刷后开始褪色,所以在重新绘图的时候,采用了先上亮丽的底色,再绘图的方法,改善了颜料褪色的问题。所以,对路人来说,这些手绘垃圾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是背后却倾注了创作者的不少心血。

垃圾桶本身是非常普通的,但是经过传媒学子的巧手,竟成了一道令人注目的风景。每当笔者将垃圾丢入手绘垃圾桶,总会不由自主地笑起来,或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除此之外,我们在网上查阅资料时,还了解到,理工的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随园心语坊”,目标是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学习上遇到的困惑,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为了更加深入了解这个活动,我们采访了随园心语坊中的一位辅导员老师——韩晶晶老师。

初 衷

韩晶晶老师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十分温暖,她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容,一双明眸好像会说话,还因为之前的繁忙无法接受采访说了抱歉。

在采访伊始,我们了解到韩老师曾是传媒设计学院新闻专业的辅导员,后来才将“战地”转向外国语学院。

随后,韩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成立心语坊的初衷,即配合辅导员的工作,尽辅导员与同学谈心谈话的职责,和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并且选择一个特定的相对隐蔽的环境(心语坊在楼层的最里侧,来往师生较少),既能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又能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起到更好的效果,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得谈心的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正是因为心语坊的位置(SB教学楼四楼)恰好正对随园,脚踩在心语坊的地板上,可以轻而易举地俯瞰整个随园的美景。满眼的绿意能够沉淀烦闷的心情,使人感受到清新以及蓬勃的朝气;阳光倾洒在脸上,洋溢着温暖的气息。因此,外国语学院的书记将随园二字冠于心语坊之前,正式将其命名为“随园心语坊”。同时,随园心语坊的布置也十分温馨舒适,整体是暖色调的,墙上挂着“宁静致远”的书法,桌上放置着一些暖心的小物件。

我们了解到,心语坊不仅仅是辅导员老师与学生沟通课堂表现或是心理状况的地方,它同样接受学生的主动来访。外国语学院的每一位学子,都收到了一张印有书记以及三位辅导员老师电话的随园心语卡一张。在每周五的下午之前,心语坊接受预约,学生可以与自己喜欢的老师交流学业问题、情感困惑、生活琐碎等事情,倾诉心中积压的情绪。

据韩老师的描述,学生的咨询相对集中于三个方面:情感问题、寝室关系问题以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以寝室关系问题为例,寝室问题一般在大一的时候最容易爆发。而寝室的纠葛又可以分为多种,但是基本都需要采取分批次的团队辅导的方式来改善室友之间的关系。比如,当发生一个同学孤立于寝室团体之外的情况时,问题一般更多地出现在单方同学身上。这时,辅导员老师会先分别和矛盾双方进行交流,再集体沟通。辅导员老师在协调过程中倾向于室友之间互相包容、谅解、适应,将分散的小团体融合成为一个大的集体。这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也是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韩老师认为,这是学生必经的成长之路,而他们作为教师,自然会点燃明灯。当然,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多次地交流沟通以及学生个人的成长。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处矛盾中心就无法正确判断事情的对错,而辅导员老师作为介入事件的第三方人员,本身并不掺杂任何的情感因素,能够给予整个事件更加客观公正的评判。当然,并不是每一名经过辅导的同学都可以完全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但是心语坊创立了一个吐露心声的平台,让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点滴进步,也令人可喜。

不仅仅是学生,老师本身也从中获得了许多。能够加入心语坊的老师都是拥有心理咨询资格证的,所以在心理咨询方面,他们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带有治疗性的交流谈心,一方面抚慰了学生的情绪,另一方面也为老师增加了专业实践的机会,积累了更多的实战经验。参与心语坊的老师之间也会有一定的交流互动,在保证隐私的前提下相互分析造成谈话效果差异的原因,比如哪种方式可以使谈话取得更好的效果,然后逐步完善各自的辅导方式,每一次谈话都给他们很大的收获。

随园心语坊

最后,我们让韩老师来描述一下随园心语坊,她用了一个十分生动形象的比喻:随园心语坊就像是一盆绿植,从心语坊的窗子向外看去,入目便是绿意盎然、恬静闲适的随园。有这样的春光,有这样的绿意,就不愁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

“迎接一窗绿色,抛却一身烦恼,怡然随缘时光,静享每时每刻。让一杯茶沉淀浮躁,让一席话化解烦恼,让一缕阳光温暖心扉,随园心语坊,静候大家。”这是外国语“随园心语坊”的推广词,也是外国语学院学工线老师对同学们的希望和承诺。

因随园发生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许多人在此相遇相知,留下美好的回忆。就像是一块温柔的绿毯,它包容四季雨雪,包容喜悦烦恼。当人们走进随园,就被它温柔地怀抱,沉淀下来,只需和自然深情对望。

作者:罗蕊 章裕 赵世佳 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