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近20年坚持做同一件事,那他一定是幸福的,因为他必定收获着语文的快乐。张云峰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他从教18年,一直致力于“语文性”阅读课堂的研究,一直用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探索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语文教学永恒的命题。
张云峰老师是浙江省教坛新秀、嘉兴市小学语文名师,曾获得第五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初识云峰老师,是在嘉兴市第十届“南湖之春”的教学舞台上,他那幽默的风格、机智的应变、出色的表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次,他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走近魅力语言》,孩子们与他一同经历一个个语言故事,课上笑声不断。那时,他已经将“语言”与“人文”结合得很好了,引领孩子在笑的背后探寻语言的密码。课后,还得到了已故全国小语泰斗沈大安老师的表扬。后来,听云峰老师试教《全神贯注》一课,课后我与他进行了交流,当时对他提出的要求是“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更要知道怎么写的”。在正式上课时,他将课演绎得很好。之后几年,在海宁市教研室的推荐下,张云峰老师加入了我的特级教师工作室和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在工作室的几年里,他还是坚持在阅读教学的领域里砥砺前行。在第二届“浙江·嘉善”课博会活动中,张老师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将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如何体现语文性”亮丽地展示给我们;在2016浙江省“百人千场”活动中,张老师从《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的句式入手,对“句式教学语文性”进行了探究和实践;在第五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上,张老师成功演绎《天窗》,实现自己对“文体特点语文性实践”的思考。这点点滴滴,无不凝聚着云峰老师对“语文性阅读课堂”的思索。
难能可贵的是张云峰老师每次上完研究课总会写上一篇教学案例,日积月累,近20年不曾间断。据他自己说一开始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硬性任务,到后来慢慢成为一种习惯,读书、上课、写作成为了他研究语文的自然的方式。本书文章中引用的教学案例绝大部分是他对自己执教研讨课的反思。或许就是10多年从最草根的“课”到最简单的“教学反思”这样的坚守,才有了他今天的这本专著。细细品味,问题切入点小而集中,每个字的背后都是他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凝聚着他对语文教学的热爱。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张云峰老师以“阅读教学”为切入点,将这一研究细化到阅读教学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是每个标点,结合大量的教学课例,深入剖析了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站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理念下努力寻找“语文性”这一支点,引领学生在“言”和“意”之间慢行。书的第一部分是“理性探寻”,这一部分的内容中张老师对“言意”的关系作了深入的解读和思考,从语言与形式、语言与思维、语言与表达等角度思考语文阅读课的构建和实施,同时将思考从平面走向立体,将“学情因素”放在首要的位置,站在儿童的视角思考语言学习的“儿童意识”。当语文意识与儿童意识合二为一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张老师的思考和实践是有价值的。第二部分是“叩问课堂”,这一部分张老师选择了四堂具有代表性的课来探讨“语文性”阅读课堂的实施问题,这四节课凝聚了张老师不同时期、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其中有第五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的展示课,也有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全省教师学科研训的展示课。张老师以“详案”的形式呈现,既是思考,也是可操作可剖析的范本,全析性地解读阅读课堂的各个环节。第三部分是“案例思考”,张老师向我们呈现了在10多年教学中的几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切入点很小,但是思考的点很深,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激起了我们对课堂的无限思考。
本书是张云峰老师“草根式”的研究呈现,语言朴实,形式朴素,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语文阅读教学强烈的感情,在这些充满温度的语言文字中凝聚了张老师的努力。衷心希望他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越走越宽。
浙江省特级教师 刘晶
2017年12月于嘉兴南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