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发展适宜性园本课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课程专业技术领导力

(一)理论思考与实践架构

园长课程专业技术领导是指园长直接对幼儿园课程的专业影响力。课程领导力不仅需要课程领导者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人格魅力、管理能力,还需要领导者掌握一定的课程专业能力,否则课程领导力对课程的领导只停留在思想层面,而落实不到具体的课程实施层面,课程领导力便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因此,园长课程领导力的第一个维度是园长课程专业技术的领导力。

学者对于课程专业技术领导力有着不同的认识。有学者提出三阶段说,即课程决策、课程组织、课程引导;有学者提出四阶段说,即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五阶段说,即课程设计、课程选择、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在此,我们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从课程构建的主要过程出发,将课程专业技术领导力分为四个方面,即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1.课程规划

所谓学校课程规划,就是学校对本校的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进行全面的规划。崔永廓.学校课程规划的内涵与实践[J].校长阅刊,2007(1):74.课程规划是对课程的整体部署,是学校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是课程实施的发展方向和前进动力。课程规划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程构建的有效性和方向性。因此,课程规划能力是园长课程专业技术领导力的首要指标。园长需要根据国家、地方的课程指导方向,并结合本园的教育实际和本园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审时度势,对园本课程的定位、发展方向、价值、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做系统的分析和规划,做好课程构建的合理规划,为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环节的顺利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园长要分析多方面的因素,对课程构建做出合理的定位和规划,这是一件极其复杂的工作。清波幼儿园在笔者的带领下,详细分析了本园课程实施的背景,并梳理和分析了大量“爱的教育”相关理论文献,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概括了“爱的教育”发展适宜性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理论基础、课程理念。

(1)课程背景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爱,教育需要爱。教师如何爱幼儿?幼儿如何学会爱?爱不是简单的行为主义训练,爱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让课程烹饪童年爱的味道,培育有爱心的幼儿,“爱的教育”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主要立足于三个现实背景。

第一,立足于当今幼儿发展的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将爱的需要归为缺失性需要,他提到:一个人如果缺乏爱,便会产生心理问题。因此,通过引导幼儿在彼此的交往中获得自我意识并体验到他人的爱,在为他人的付出中产生满足感、幸福感等愉悦情绪,这些都显得非常的重要。

但在目前的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教师给予幼儿的“师幼之爱”和家长的“亲子之爱”并不都是适宜的,譬如出现过于严厉或者过多溺爱的极端现象。尤其是城市里的大部分孩子更多地独享着来自父母长辈的万千宠爱,却少有懂得感恩别人抑或给予他人关爱,出现得到的爱多,付出的爱少的失衡现象。

因此,遵循儿童的心理需求,给予孩子适宜的“爱的教育”,培养他感受爱、理解爱、表达爱、传递爱的能力,可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第二,立足于清波幼儿园文化的传承。

首先,爱的历史悠久。清波幼儿园诞生于1929年,已走过了88年的历史,翻阅园史,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清波幼儿园充满爱。清波幼儿园的前身是甘氏孤儿院;1947年更名为信望爱孤儿院,郑重地把爱写进了院名,从此,“爱的教育”和园名一样刻在每个人的心里。

其次,爱的故事众多。在老清波幼儿园人和新清波幼儿园人一个个“爱的故事”的挖掘下,让清波幼儿园的孩子成为一名懂得关爱他人,也懂得感恩知善、团结友爱的好孩子;能让清波幼儿园的老师学会奉献,成为一个关爱孩子、积极进取的好教师;能让清波幼儿园的家长学会沟通,成为一个热心幼儿园发展,尊敬老师的好家长。

再次,爱的方法适宜。早在20世纪80年代,幼儿园开展了空气浴、日光浴、水浴“三浴”锻炼的研究,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让大孩子教小孩子,当小先生以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自力更生,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以解决生计问题。

因此,将“爱的教育”定位为清波幼儿园教育发展的主轴线,课程也以清波幼儿园爱的文化为依托,构建幼儿园“爱的教育”的园本课程体系。

第三,立足于《纲要》《指南》等政策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颁布的第一个学前课程政策文件《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指出:培养幼儿爱国主义思想以及爱劳动、爱人民、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改革开放后,1981年教育部制订并发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提出了向幼儿进行初步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的德育任务;1996年正式实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把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作为德育的目标之一。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提出“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目标。200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课程分为五大领域,其中在社会领域提出了五条总目标,其中第五条为“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2012年颁布的《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社会领域的目标细化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大方面,这两部分都涉及与长辈、老师、同伴、群体交往中的爱的关系的建立问题。在不同时期,虽然“爱的教育”被赋予的内涵和提法各有不同,但“爱的教育”主题一直贯穿于始终。如何将《纲要》《指南》等的目标转化为幼儿自身的行为,需要通过一系列课程活动的实施才能得以实现。

(2)课程定位

本课程服务于三个群体。

第一个群体是幼儿。为幼儿服务的课程表现形态有两种:一是小班、中班、大班的“爱的教育”显性课程,每月一个主题;二是渗透于一日生活、集体教学、游戏活动所有环节的隐性课程,全天候浸入。

第二个群体是教师。要让幼儿学会爱,幼儿首先要被爱。教师如何爱幼儿,也就是爱的适宜性问题。通过教师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爱的策略。

第三个群体是家长。针对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过度的爱和爱的缺失两种现象,通过亲子课程培训,让家长懂得如何“给孩子适宜的爱”。

(3)课程理论基础

首先,清波幼儿园本课程的哲学基础——“唯理论”

在课程设计上,课程哲学主要回答的是“爱是什么”的问题。在哲学范畴中,爱是主体间的积极关系。黑格尔在《法哲学理论》中说道:“所谓爱,一般来说就是意识到和别一个人的统一,使我不专为自己而孤立起来;相反地,我只有抛弃我独立的存在,并且知道自己是同别一个人以及别一个人同自己之间的统一,才获得我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个体在爱中不是一个人独立生存的,而是两个主体间相互依存的,通过在彼此的交往中获得自我意识,体验到他人的爱,也在为他人的付出中产生满足感、幸福感等愉悦情绪。

其次,清波幼儿园本课程的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心理学主要回应课程设计“如何教”的问题。“怎么实施爱的教育?”人之所以对某一事物产生爱,是因为对该事物的认识与本人的意向一致,而这种意识来源于对爱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将爱的需要归为缺失性需要,他提到:爱是两人间一种愉悦、亲热的关系,在爱中彼此信赖,一个人如果缺乏爱,便会产生心理问题。因此,爱应以符合对方合理心理需求的方式去行动,即在理解的前提下,产生彼此愉悦的心理体验,而这种长期的关系需要双方的坚持与相互忍耐,更需要具体的行动和表达。

再次,清波幼儿园本课程的社会学基础——“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社会学在课程设计上,主要回应“为什么”的问题,也即“爱的教育”的课程价值。爱不是一方可以产生的,它是在互动中产生,即在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地改变自己,适应对方。爱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给予,是利他的。爱是一种和谐的生态,这与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是一致的。

(4)课程理念

本课程理念主要围绕幼儿园的办园理念“让爱伴随孩子一生成长”,以及“营造爱的人文环境,完善爱的艺术管理,开展“爱的教育”研究,实施“爱的教育”课程,成为一所高品质而朴素的幼儿园,让幼儿、家长和老师在“爱的教育”环境中共同成长”的办园特色,以发展适宜性实践为取向展开。

第一,“爱的教育”园本课程目标的年龄适宜性。

儿童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为标准,所以又称“年龄阶段”。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具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所以关于“爱的教育”的课程目标的建构,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提出适宜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爱的教育”的具体目标。

第二,“爱的教育”园本课程内容的文化适宜性。

当今的世界日新月异,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各种意识形态的交融,在课程内容领域出现地域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去殖民化以及知识的本土化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关于儿童生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知识能保证儿童的学习经验对儿童本人及其家庭是有意义的、有关联的和受到尊重的。“爱的教育”的课程内容立足于本土、本园的文化。

第三,“爱的教育”园本课程实施的个体适宜性。

《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发展意义是持续的、渐进的过程。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阶段向更高水平发展,按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所以,在“爱的教育”课程实施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第四,“爱的教育”园本课程评价的发展适宜性。

“爱的教育”课程评价旨在了解幼儿通过课程学习所获得的“爱的教育”的发展,了解教师实施“爱的教育”的能力,既要了解其现有的水平,又要关注其发展的特点和倾向。观察与评价自然地伴随活动过程,通过评价提升保育和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调整和改进活动设计,以此不断地实现保教过程的优化。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实质上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或各种成分,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朱伟强.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B).课程设计是将课程规划转化为课程内容的中间环节,是幼儿园课程规划的操作性指南,是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常以课程方案的形式出现。它可以给全体教职员提供清晰的工作框架并指引其行动,为教师选择课程内容的参考,因而是保障课程目标全面合理,保障课程内容既整合又平衡的重要支架。清波幼儿园在笔者的带领下,围绕“让爱伴随孩子成长”的办园理念,基于悦纳、友善、关怀的核心素养和年段目标,结合本园的现实条件和幼儿发展需求,设计了园本课程的研究思路和课程框架,为课程实施和评价提供了有力保障。

(1)设计思路

清波幼儿园以幼儿生活为基础,以“爱的教育”为核心,构建了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的课程基本框架。

第一,三条主线是指:

爱自己:悦纳自己;

爱他人:友善他人;

爱自然:关怀自然。

这三条主线就是“爱的教育”发展适宜性园本课程中的三个重要的核心素养。围绕这三条主线,我们将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学活动、绘本剧活动、基地实践活动、生活游戏活动、节日分享活动,让幼儿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充分沉浸在爱的氛围中,感受爱的滋润和美好,并通过幼儿自己的行动表达爱,从而实现园本课程的目标。

第二,四个板块是指:

我爱我家——亲情教育;

我爱幼儿园——友情教育、师生情教育;

我爱社区——邻里之情教育;

我爱自然——大地之情教育。

这四个板块也是从核心素养中引申而来的,通过四大板块的划分,将悦纳、友善、关怀的核心素养具体化为我爱我家、我爱幼儿园、我爱社区、我爱自然,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爱的内涵。幼儿从爱自己的家出发,逐渐发展为爱幼儿园、爱社区、爱自然,循序渐进,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四大板块的划分也有利于课程实施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推动课程实施的有力推进。

(2)课程框架

课程设计实质上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或各种成分,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在课程框架中,涵盖了课程构建中的所有环节,既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也包含了课程实施的五种途径和课程评价。课程框架为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提供了大的框架和方向。正是在课程框架的指引下,清波幼儿园本课程的构建才能顺利推进(见图1.3)。

图1.3 “爱的教育”发展适宜性园本课程框架

3.课程实施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幼儿园课程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计划形态的课程经过教师的理解与转换,与儿童发生直接联系,真正对儿童产生教育影响的过程。王春燕.幼儿园课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导刊,2003(11下):4.课程实施是整个课程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对课程计划的执行,同时由于每个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差异以及教师在课程中自主权的增加,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都已被教师再加工,因而这是教师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园长虽然不直接参与课程实施,但是园长对教师一日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对课程的执行力是十分关键的。

清波幼儿园在笔者的带领下,在课程实施之前,组织园内教师共同讨论课程实施路径、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等核心问题,为课程实施的有效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1)课程实施路径

“爱的教育”发展适宜性课程从实施路径来看,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即面向幼儿、面向教师、面向家长,三管齐下,共同推动园本课程的顺利实施。

①面向幼儿的“爱的教育”园本课程实施首先,从显性课程的实施路径来看,清波幼儿园通过主题教学活动、绘本剧表演活动、基地实践活动、生活游戏活动、节日分享活动五种途径,帮助幼儿感受爱、理解爱、表达爱,从而实现课程目标。

第一,爱的主题教学活动。

在每学期将近一个月的园本课程实施时间里,“爱的教育”园本课程以“我爱我家”“我爱幼儿园”“我爱社区”“我爱自然”为四大主题。“我爱我家”主题下开展“亲亲热热一家人、幸福的一家、感恩的心”的教育活动;“我爱幼儿园”主题下开展“幼儿园也是我的家、我和我的好朋友、我们是清波幼儿园人”的教育活动;“我爱社区”主题下开展“我家住在清波幼儿园、清波幼儿园是我家、我是清波幼儿园小公民”的教育活动;“我爱自然”主题下开展“我爱清波幼儿园绿、我爱吴山青、我爱西湖蓝”的教育活动。

第二,“爱的教育”绘本剧表演活动。

搜集和阅读以爱为主题的绘本,区别于其他儿童剧所注重的舞台效果及舞台表演能力,而主要以游戏性、情感体验性、参与性、启蒙性为原则,开展绘本表演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中获得绘本表演的乐趣,同时在过程中感受绘本带来的“爱的教育”。

第三,“爱的教育”基地实践活动。

借助“爱的教育”基地形成“爱的教育”系列活动。提供“参加军训来拥军”“参观孔庙学礼仪”“于谦故居爱祖国”“云居扫墓缅先烈”“敬老院中尊老人”等“爱的教育”活动菜单,让教师、家长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自主选择开展活动。

第四,“爱的教育”生活游戏活动。

爱心培育课程实施除了显性的主题活动、绘本剧表演和基地活动之外,还包括隐性的生活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爱心培育课程只有渗透于幼儿的游戏与生活中,幼儿才能获得润物细无声的全方位的课程经验。

第五,“爱的教育”节日分享活动。

每年的“三八”妇女节、父亲节、重阳节、感恩节、地球日都提供了适宜的“爱的教育”契机。根据每年的节日,开展一系列“爱的教育”节日活动,例如“三八节”爱妈妈活动、四月二十二日我爱地球妈妈活动、重阳节孝敬老人活动等,让孩子们在节日活动中体验各种爱的情感,付诸爱的行动。

其次,从隐性课程的实施路径来看,清波幼儿园主要以课程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创设和熏陶来实现。

第一,爱的课程环境的创设。

将爱的元素体现在幼儿园和班级的环境创设中,不仅体现在有形的物质环境,而且体现在幼儿园温暖的心理环境中。园长爱教师,教师爱幼儿,幼儿爱教师。教师将对幼儿的爱体现在一日活动的所有方面。

第二,爱的家庭氛围的熏陶。

幼儿通过家庭感受来自家庭中父母长辈之间的相亲相爱,感受父母长辈给予自己的爱,从而理解爱,懂得爱,表达爱。

②面向教师的“爱的教育”园本课程实施

首先,“师爱艺术”教师培训。

对于主题爱心培育课程,主要通过以年级为单位的教研活动来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对于一日生活中爱的艺术,每学期进行专题的师爱艺术的培训,提升教师“爱的教育”策略。

其次,爱的故事的分享。

挖掘园内教师资源,通过定期开展爱的故事分享,培育教师爱幼儿的情感;同时在故事分享中剖析哪些是积极的爱的行为,哪些是不适宜的爱的行为,提升教师爱的艺术。

③面向家长的爱心培育课程实施

首先,“给孩子适宜的爱”家长培训。

通过专题的培训让家长知道怎样的爱是适宜性的,怎样的爱是不适宜的,转变家长爱孩子的方式。特别是在当下,不要让手机夺走对孩子的爱。

其次,定期向家长推荐一些有关“爱的教育”的绘本和书籍,开展亲子阅读,增加家长在爱心培育方面的知识。

(2)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

①上级政策和财力扶持

上城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并聘请专家帮助指导,还投入启动资金和奖励经费,为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②专家团队的指导帮助

聘请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和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授定期来园指导。

③教师培训的即时跟进

第一,幼儿园两名教师(李爱敏,朱明君)参加研究生学历进修,并在课题中承担主要任务。

第二,全体教师定期参加课程方面的培训学习。

第三,园本培训围绕课程建设进行。

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李雁冰,钟启泉.质性课程评价[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0:12.评价是保障绩效的方法之一,它不仅是对课程的检验和总结,而且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置步骤,对于改进课程而言有相当大的帮助。没有进行结果检查的规划和实施,就会缺乏具体方向指引及改善的行动。园长在课程评价中,从过程及结果中去审视所拟定的规划设计及执行细节是否有所缺失,寻求问题及机会点,借此修正规划设计和实施步骤,奠定下一阶段有效课程领导的基础。

清波幼儿园在笔者的带领下,在建立园本课程评价的过程中,以促进幼儿爱心培育为基本立足点,将教师、家长、幼儿等都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来,充分体现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采取过程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长效性的、多维度的视角研究“爱的教育”活动对家庭、幼儿的影响,最终提高幼儿、教师、家长爱的行为与方式,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1)幼儿发展评价

教师在“爱的教育”园本课程的实施中,围绕“悦纳自己、友善他人、关怀环境”的目标,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强调幼儿感受能力、掌握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

①感受能力

第一,幼儿能否观察到有关“爱”的事情,发现教师、家长及同伴间具体的爱的行为。

第二,幼儿能否感受到家长、教师及同伴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分享的积极情感。

②理解能力:能否形成相互合作、关心他人、善于分享等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③实践能力:能否用分享合作的方式,表现自己对他人爱的行为,表达自己爱的情感。

(2)教师发展评价

围绕“爱的年龄适宜性、爱的个体适宜性、爱的文化适宜性”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即衡量教师是否了解0~6岁幼儿的年龄规律;是否能根据不同幼儿的兴趣需要,用适合幼儿的方式,给予不同的爱的反馈;是否了解每个幼儿的生活环境及文化背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评价,即创设环境的能力、观察幼儿的能力、活动开展的能力、分析反思的能力等。

(3)课程发展评价

通过每一学期的“爱的档案袋”“爱的观察记录表”等,分析教师在实施爱的课程中的问题与难点。通过“爱的便利贴”“家长问卷调查表”等形式,了解家长的看法与幼儿在家中的表现情况。

①“爱的档案袋”评价

家长、教师、幼儿运用爱的照片、文字、录像等形式,对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过程进行评估。

家长与教师通过约谈(面谈、电话、网络)等方式,共同商讨、制定幼儿“爱的教育”阶段发展目标,形成幼儿“阶段发展计划”,并分别在幼儿园和家中实施爱的适宜性教育。一段时间后,根据幼儿“爱的档案袋”中的记录内容,教师与家长一起交流、沟通并调整不适宜幼儿发展的目标,制定下一阶段的目标。

②“爱的便利贴”评价

每个月围绕一个爱的主题,创设一个爱心便利贴墙。老师或家长真实记录幼儿在幼儿园或者在家中一些爱的细节,通过幼儿实际操作中的表现,帮助制作爱的便利贴,写下幼儿爱的语言、爱的行为以及爱的表达(幼儿绘画等形式)等内容,教师根据爱的便利贴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

通过各方评价,不断调整爱心培育的课程内容与组织方式,使整个课程方案在不断调整中获得完善。

(二)预期效果

课程专业技术领导力是园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体现。清波幼儿园在笔者的带领下,结合本园的现实条件和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对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了全方位的理论思考,并构架实践中可操作的方案,为园本课程的有序推进提供了专业技术保障,使课程构建的各个环节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