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哀愁:说出你的家族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深圳回泉州的动车要4个小时。这期间林爷爷一直情绪高昂地和我说着他过去的经历,似乎还说不完。穿插着之后与林爷爷交谈的补充,我勾勒了一下林爷爷前半生的轮廓。

70多年前,林爷爷出生在泉州市城东社区庄任村,他的父母在战争中亡故。作为孤儿的他,甚至沦为乞丐,也被卖给别人家当过儿子,深切体会过有上顿没下顿、寄人篱下的穷苦生活。

后来,林爷爷通过自身的努力,再加上口才不错,当上了家乡学校的教师,并加入了共产党。按他自己的话,他是读毛泽东的书长大的。后来,林爷爷和我老姑丈一起,都被任命为泉州城东公社的干部,做当时公社书记朱赞成的副手。

在农业合作社之前,泉州城东一直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地方。虽然也算沿海,但都是盐碱地,未被开发。当时老百姓只能吃有一点地瓜渣味的水。

在农业体制改革下,农民们团结在一起进行农业建设,城东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爷爷作为公社干部,认为一切成功都源于毛主席,毛泽东思想堪称“放之四海而皆准”。

虽然林爷爷在香港居住近40年,但如今他对毛泽东时期的各种方针政策依然还能倒背如流,特别是“农业八字宪法”。他觉得当时城东公社就是靠着这“八字方针”获得成功的。比如,要发展农业需要兴修水利。当时城东公社通过建设三级电灌站从别的公社将水抽到本公社,实现把农地变水田;还有就是引水上山的四条排洪渠。“下大雨我们也可以排出去,所以毛主席年代我们可以做到旱涝保收”,林爷爷说。

关于围海造田,虽然现在从环保角度看并不是一种合理的开发环境的方式,但是在林爷爷看来,却是发展当地农业的一大“法宝”。当时他们响应毛主席号召的“农业学大寨”,其中有一点就是要“在石头上造田”。因为城东公社面海,就“因地制宜”地改成了“围海造田”,把海的一块区域围起来种田。

更让林爷爷怀念的是那个时代的氛围。他说那是个以劳动为光荣的时代,当时农民们都是唱着歌去劳动的。“比如今天安排我去除草,那是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去贡献我们的力量,是为人民服务,很光荣的事情。”他认为,在这样“破私立公”的氛围中,几乎所有人的力量都合成一股绳,几乎没有人敢有私心。但他也承认存在个别偷懒的人。“那就批斗你到你不敢为止,但过后还是会和你道歉”,林爷爷说。

林爷爷说,靠着毛泽东思想,城东公社第一次解决了19个大队包括3万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老百姓不用再吃国家分配的统销粮了,甚至有时还有剩余的粮食卖给国家,彻底改变了当地贫穷的面貌。林爷爷因而认为“毛主席是最伟大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全世界最好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