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爷爷的故乡
1929年,我的爷爷林叙文出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郊区。那时候马来西亚还叫马来亚,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政府为发展殖民经济,引入大量华人作为廉价劳动力,俗称“卖猪仔”。爷爷的父亲林德就是那样从广东惠州被卖去当苦力的。爷爷对他父亲的记忆很模糊,因为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留下爷爷的母亲和他的兄弟姐妹住在郊区沙勒秀的一栋二层房屋里。在六个兄弟姐妹中,爷爷排行倒数第二,比他大得多的兄长们亦兄亦父,挑起了全家的重担。他们的子女和爷爷差不多大,所以,爷爷的童年是和他的侄子们一起度过的。
为了拍摄纪录片,我代替爷爷回到了他的故乡。我事先在家里给爷爷做了采访,根据爷爷提及的地方取景。爷爷的侄子阿有伯伯带我去看了他们当年住的房子。那是一幢联排的平房,已经没有住人了。地面凹凸不平,走进去能闻到朽木的味道。连接二楼的楼梯也已腐朽,每走一步地板都有要踩塌的感觉。阿有伯伯按了一下墙上的开关,80年前的老吊扇竟然还转得动,风吹起来呼啦呼啦的。我对着吊扇拍了几个空镜头。来之前爷爷说,家门口有条小河,小时候他很爱在河边唱歌。然而这么多年过去,小河已经被填平了,他记忆中的柳树还在,却也枝丫稀疏。
阿有伯伯说,当年一大家子人,就是在这幢小楼里打通铺睡觉的。现在看起来很苦,其实当时的华人都这样。那时大量的华人移民到马来亚,引起了当地人的恐慌。英国政府为了强化统治,为自己塑造了马来人保护者的角色,不给华人公民权,因此华人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华人社区之间的情谊却因此更加牢固,对中国的关心更甚于对马来社会的关心。不像其他地区的移民,马来的华人从一代二代起,就坚持传统的中文教育,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爷爷上的就是沙勒秀附近的一所中文小学——大同小学。
当我到大同小学门口的时候,阿有伯伯跟我说,这也是他读过的小学。其实不只是他,整个林家从爷爷的爸爸算起,至今五代人,除去第一代,每一代人都是大同小学的学生。这让我很惊讶。因为他们都已经搬离了沙勒秀,有些还住得很远,却依然把小孩送回来上小学。可能这就是家族的传承吧。
我看到的大同小学是几栋现代教学楼,而爷爷记忆中的校园是一排茅草屋。“那已经很好了,以前穷人家的小孩不一定有学上的。我的学费是大哥挣来给我的,”爷爷说,“好像差不多小学毕业的时候,日本人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