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Chapter 1 话志愿
第一节 专家话志愿填报
合理填报志愿 追求卓越人生
我国的高考具有特殊意义,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梦想与期待。始于2014年的浙江省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改变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积弊,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改革理念。新高考改革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对出口标准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让中学生“学其所长,考其所好”,提高其专业匹配度,促进了科学选才与维护公平。同时,也扩大了高校招生自主权,有利于高校的专业建设与动态调整。
一、结合国家需求,合理填报志愿
高考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关乎强国强民的引领工程。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提出要把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放在优先位置。新高考改革更是彰显了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教育使命担当,也体现了教育为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人才、助力续航的决心。
国家的产业形态决定分配形态,分配形态决定社会财富结构。在财富创造过程中,核心是创新驱动、科技驱动。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更多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为了顺应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工科的专业居多,而多数工科专业都需要考生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钻研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然而,近些年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不少考生和家长比较关心专业是否“热门”,认为“热门”专业将来回报率高,都往“热门”专业去挤,导致金融、财经等专业“扎堆”现象较为严重。虽然我们浙江工业大学的强势学科是工科,但这些年的录取分数明显与学科、专业的办学实力不成正比。因此,建议考生和家长面对市场经济,要有自己的坚守,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短视和功利,在选择专业时,结合国家的人才需求与自身的志向兴趣,适应而不迎合,顺从而不盲从,合理填报志愿,将来学成后助力实业强国、科技强国。
二、结合理想现实,实现人生价值
新高考改革将引领更多的青年学子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实现幸福的最高境界。在接受教育、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知识和能力是幸福的源泉,精神层面的幸福是最根本的。而这种美好和幸福不仅体现于物质上的满足感,也体现于个人在成长与发展上的获得感,更体现于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连接的价值感。
因此,建议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把理想与现实、功利与情怀相结合,达到现实的人文情怀与内心的和谐。对考生和家长高考志愿填报的指导,既要有填报技巧的实用性的指点,使得同样的分数可以做最优的选择;也要有文化的引领、正能量的传播,对考生的未来负责,经得起时间的洗涤,不要陷入功利的泥潭。另外,从社会角度来看,还需要有价值引领。考生在选择更好的学校、更好的专业,实现自身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将来学成后更好地回馈社会、回馈人类,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结合自身发展,追求卓越人生
我们常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目标的高度、视野的宽度,将决定成就的大小。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暂时的领先并不意味着会赢得最终的胜利。通过高考的洗礼,考生们将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面对的是全新的挑战,在兴奋之余也要保持清醒,在期待之中更要立马行动,为精彩而卓越。
读大学,既是知识的学习,也是自身素养的提升和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对大学生来说,要卓越,必先有高尚之品德,必要有高远之眼界,必须有高超之本领;要卓越,就要自律、专注和执着,就要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坚持做最好的自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面对使命,必须担当;要能担当,唯有卓越!
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还要勤奋努力。勤奋,要有积极的心态、要有良好的习惯、要有科学的方法。大学的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要善于发现,懂得欣赏,向书本学、向老师学、向同学学、向实践学,博采众长,全面发展。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趁意气风发,扬帆起航。事无难易,唯在用心,唯干能成;天道酬勤,只要坚持努力,自觉追求卓越。希望考生在高考的最后冲刺阶段,能够认真努力地巩固各个知识点,考出理想的成绩;在高考结束后,能够充分了解新高考招生录取政策,结合自身的实际,心无旁骛、胸有成竹地去思考和规划未来,合理填报高考志愿。
正视自己,合理填报志愿
2014年,浙江省成为全国先行开展高考招生试点改革的省份之一,承担了先行先试、探索经验的任务。此轮高考综合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任务最艰巨的一次改革。按照改革方案的要求,新高考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填报志愿与投档按考生成绩分段进行。
“七分成绩,三分志愿。”新高考的理念与思路、模式与规则尚未深入人心,全社会都还在熟悉它、适应它。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在填报志愿时,既要结合自己成绩、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又要参考高考录取历年的历史数据,更要熟悉新高考招生录取的规则。
一、合理选科
高中生在选科前,首先要“三问”,一问自己:内心想干什么?二问自己擅长做什么?三问自己将来的学业规划,本(专)科毕业后是直接就业还是继续读研?“三问”之后再正确进行“7选3”的选科。新高考不再文理分科,而是让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升学规划等去自主选择三门科目。据2017年上海、浙江新高考的统计,在选考科目中,选择物理、化学、生物和政治、历史、地理这两种纯理或纯文组合的学生只有十分之一,大部分的学生是跨文理选科;由于物理科目难度高,浙江选考物理的考生人数骤然下降。然而,多数高校依然是按照文、理、工等学科结构进行人才培养,高校各专业提出选考要求最多的是物理,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在高校办学中,工科的学科和专业相对较多,这些专业大都需要有物理的基础;同时,对于国家战略而言,制造业等都需要有工科的支撑,需要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如果高中阶段不学好数理化,不选物理,基础没有打扎实,进入大学后,学生学习工科专业就会很累,需要进行补课。由此可见,大学的招生需求与新高考的选考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磨合。
新高考改革有个逐步摸索的过程。今后,高校会越来越重视选考科目设置对中学教学和学生选考的导向作用,通过科学设置选考科目引导中学和学生做出合理安排和选择;同时,也会更加规范选考科目设置程序,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专业要求,厘清培养目标要求与选考科目设置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减少选考科目设置的随意性甚或投机性。中学要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守住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底线;还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规划能力。对于考生而言,在中学阶段要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基础技能的训练,不要出现偏科现象。选科不能仅仅为了总分高而投机取巧,不然,很可能因为选考科目不匹配,而与心仪的高校擦肩而过。“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只有各利益相关者理性平和地对待新高考,才能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二、科学填报
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后,给学生填报80个志愿的机会,“以生为本”,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这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高考志愿填报也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由许多环节和因素组成,如学校、专业、地域、经济、就业、兴趣、潜能……要在短时间内从题山书海中挣脱出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迅速了解12个学科大类,决定500多个专业哪个才是适合自己的专业;要在由20多万名考生、1300多所院校、80个志愿、“7选3”科目组合构成的群体博弈中,将自己的考分利益最大化……这些对于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来说,都是相当复杂且艰巨的任务。
因此,建议考生应“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轻视”。所谓“战略上重视”,就是考生和家长都应充分了解高考志愿填报的政策,多方了解信息,结合考生的成绩、兴趣爱好等进行合理定位;所谓“战术上轻视”,也就是可以结合“三三三原则”,心态平和地选择高校与专业。在选学校时依循三原则,即看大学的层次,看大学的实力,看大学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在选专业时依循三原则,即看专业的办学实力,看专业认证,看就业前景;在80个志愿排序时依循三原则,即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面对这么多的高校和专业,如何更好地填报决定今后命运的80个志愿,考生在选择时确实会有困难。学校的类型不同,优势学科不同,对选考科目的要求不同,对考生的职业规划、学业规划要求也不同。为此,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及时提供招考信息;社会上也有一些可靠的咨询机构,来帮助考生了解信息,专业指导。因此,高考结束后,考生可以与学校、高校专家、咨询机构等一起探讨,合理选择,达成学业规划愿望的实现。
三、高校改革
新高考改革形成倒逼。从高校角度看,新方案体现了改革精神。按照“专业+学校”模式进行投档,将充分激发高校专业的办学自主权,倒逼高校练好“内功”、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重专业设置、轻专业建设的问题。在新的录取模式下,一般高校的“热门专业”,会出现“门庭若市”的景象;即便是“名校”,办得不够好的专业也会出现招不足甚至招不到学生的问题。高校越是重视专业建设、越是注重优化专业结构、越是加强培育特色专业,学生越是受益。
为了应对新高考改革,高校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譬如,我们浙江工业大学为迎接新高考也做了大量的准备。一是把专业建在优势学科上。学科是否强,专业是否强,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适应市场需求,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今后学生的成长成才。二是专业的建设与动态调整。根据国家战略以及市场机制来设置并建设好社会所需的专业,同时淘汰一批建设不佳、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专业,更好地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三是参照科目要求为学生设计个性化成长路径,打造与“育人”目标相匹配的培养计划。同时,学生进校后,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有三次申请转专业的机会,这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
十二年寒窗苦读,高考这一时刻将影响自己的人生。志愿填报将牵引着每位高考考生的人生轨迹,只要认真研究高考招生录取政策,正确自我定位和合理心理预期,美好的大学生活就在前方等着你!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如何填好专业志愿
考生参加高考是希望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每一位考生都渴望接到录取通知书那神圣的一刻,但是不少考生由于志愿填报的失误而与幸运女神失之交臂,这不能不让我们为之叹息。虽然近年来高校一再扩招,招生录取比例逐年增大,但是录取率并没有达到百分之百,因此,仍然是难以满足近千万考生的各种愿望。笔者作为长期关注招生就业、招生改革的专家学者,与大家一起探讨、分享下高考志愿填报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考生和家长一些启示,也期望2018届考生能够认真解读新政,合理填报志愿,争取享受高考改革的“红利”。
一、选择学校与选择专业兼顾
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后,实行专业平行志愿,考生最多可以填报80个“专业+学校”志愿,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如何选择学校与专业却成了考生最纠结的难题。
1.正确认识大学
2017年,教育部公布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按办学层次划分,可分为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等;按办学特色划分,可分为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师范类、语言类、政法类、民族类、农林类、医药类、艺术类、体育类、军事类等;按隶属关系划分,可分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央其他部门所属高校、省(区、市)所属高校以及行业所属高校等;按办学水平划分,可分为“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双一流”大学等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和一般大学;按办学体制划分,可分为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和新体制独立学院。
考生要综合了解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如学校的办学历史、发展过程,是否属于“双一流”建设高校、“985工程”高校或“211工程”院校?学校的强势学科、优势专业、特色专业有哪些?是否有重点建设学科?师资力量如何(院士、长江学者、教授的水平和数量等)?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怎样?保送研究生或考研录取的比例如何?文理科的均衡情况怎样?等等。
2.充分了解专业
未来社会是专业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好的专业可以为你提供受用一生的生存技能。有的考生和家长很关心专业的冷热门,认为“热门”专业将来回报率高,所以都想着往“热门”专业去挤,结果导致金融、经济等专业“扎堆”现象十分严重。有的考生和家长认为“冷门”就是大家不考虑的东西,社会需求量不大,考上也不光彩。其实报考专业的关键在于是否适合,适合自己的专业就是理想的专业。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还有一个误区是,凭着专业的名称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内涵不了解。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一般应该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专业的实力如何,有无硕士、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处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等等。
选择院校专业还可以关注“行业圈”。
●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大联盟:包括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南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院校。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开展互利共享的深入合作。
●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包括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林业大学、西安地质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院校。这个联盟是在北邮、北交、北科、北化工、北林这五所高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已经覆盖了电子信息、网络与通信、铁路公路交通、新材料、化学与工艺、电力系统、地质矿业石油林业造船业等重要领域,汇集了一大批优质的资源。
●医学类大学圈:包括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以及被综合性大学合并的医学部等。
●电力类大学圈:包括华北电力(北京)+(保定)、东北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学院、长沙理工大学、沈阳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等院校。其主要专业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核工程以及核技术等。
●石油类大学圈: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辽宁石油化工学院、武汉工程大学、长江大学,还有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兰州理工大学、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其特色专业有石油工程、油气输运工程、地质规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
●地矿大学圈:包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徐州)、成都理工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西安科技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院校。其特色专业有宝石和采样工艺学、地质学基地班、资源勘察工程、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还有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
●冶金钢铁类大学圈:包括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院校。其特色专业有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铁道运输类大学圈:包括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中南大学、华东交通大学、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科技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其特色专业主要是在交通运输类、土木工程类、通信工程类,以及自动化、铁道信号等核心专业。
●公路运输类大学圈:包括长安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山东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理工大学等院校。其特色专业有道路桥梁以渡河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土木工程,还有一些隧道、桥梁的隧道工程等。
●农林特色类大学圈: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其特色专业有生命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动物医学、生物科学类、木材科学与工程。
●民航飞行类大学圈:包括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医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航空学院、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其特色专业有交通运输、空中交通管制、飞行心态和航行航道,还有交通工程,主要是机场管理、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等。
●纺织类大学圈:包括东华大学、江南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河南工程学院等院校。其特色专业主要在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工程、环境工程。
●政法类大学圈:包括五院四系,即中国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武汉大学法律系、吉林大学法律系。其特色专业主要是在法学或者新闻学,还有一些英语或者德语有关于法律方向。
●财经类大学圈:包括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院校。
考生在比较全面地认识与了解高校及专业的情况下,可根据自己平时相对稳定的成绩选择高校作为自己的目标学校。在填报志愿时,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和位次号,来选择自己的目标学校与专业。高考成绩在全省前10%的考生可以重点考虑高水平大学及其专业,以普通本科院校的优势专业作为保底;成绩在全省前20%的考生可以优先考虑重点本科学校及其专业,以独立学院的优势专业作为保底;成绩在全省前50%的考生可以重点考虑选择本科学校及其专业,在二段时可以高职高专院校优势专业为保底。三段线以上的考生主要考虑高职院校及其专业。
如果考生在纠结到底是以选学校为主还是以选专业为主,那么就需要考生与家长一起分析考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专业潜质与职业规划。在选择学校与专业时,一是要考虑目标学校的办学性质与办学层次,二是要考虑大学毕业后是打算继续深造,还是优先选择就业。对于希望能继续深造的考生,可以优先考虑高水平大学或是目标高校的重点学科专业,而对于大学毕业后优先考虑就业的考生,可以结合个人兴趣优先选择专业。需要强调的是专业冷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主张只盯着所谓热门专业而忽视了考生的个性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二、个人兴趣与职业规划兼顾
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因此,在填报专业志愿时需要厘清三组关系:一是课程与专业的关系;二是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三是个性与岗位的关系。
1.课程与专业关系
现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是目前中小学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高中毕业生还无法全面地理解和选择专业。但可以以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即以自己高中阶段感兴趣、成绩相对较优的科目来选择相应的专业。
2.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专业不完全等同于职业,专业与职业是一种复杂的相关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种:一一对应的关系、一对多的关系、多对一的关系。
一对一关系,即一个专业方向对应一个职业目标,培养目标单一明确。此类职业的技术含量比较高,也比较单一,这类专业和职业一般都适合于专业技术人员,如临床医学等医学类专业。
一对多关系,即人们常说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它们所对应的职业目标有多个。比如经济学专业,从职业人格来看,它可以对应研究型人格职业,比如经济学研究,也可以对应管理型人格职业,比如企业管理者或新闻记者,也可以对应艺术型人格职业,比如营销策划,或事务型人格职业,如企业信息管理等。
多对一关系,即多种专业都可以发展到某一种职业的情形。这类职业一般属于管理型人格的职业,比如新闻记者、政府公务员、企业管理等。
3.个性与岗位的关系
性格决定着职业发展的长远,而各种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的不同,决定了它对从业者性格的不同要求。性格并无好坏之分,但性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匹配关系却决定了职业的成功与否。因此,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须兼顾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社会岗位需要。当然,兴趣不是决定成功的唯一因素,但兴趣是通向成功的捷径。有兴趣爱好,并为之追求奋斗,方能卓越成功。
如果考生尚未真正弄明白自己的个性倾向和职业兴趣,不妨试试粗线条考虑。比如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大类招生的专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学习后再进行专业分流。另外,考生也可以选择综合性大学的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等,学生在打好基础、明确专业倾向后,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再选择自己适合的专业。
三、区域位置与发展方向兼顾
2017年81%的浙江考生选择了浙江、江苏、上海、湖北、江西五省高校,其中浙江省内高校录取了69%的学生,江、浙、沪的高校录取超过了76%的浙江考生。近年来,许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只看“北上广杭”或只关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高校已经成了一种主流趋势。当然,这些地区的经济较发达,高校数量也比较多,但填报考生人数多,竞争也很激烈。2017年浙江高考招生,杭州、宁波的公办本科院校在一段投档时,大部分学校完成了招生计划的录取。而往年有相当一部分计划是在第二批录取的。江苏、上海、北京等地一般本科院校在二段也基本完成了招生计划的录取。
其实,现在随着国家中西部开发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西部地区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办学水平与高等教育资源还是不错的,而且发展空间也很大。如985、211、双一流等高校较集中的省份有:陕西省(8所)、湖北省(7所)、四川省(5所)、湖南省(4所)等,且大部分高校在省会城市,城市和高校的历史底蕴、办学水平都非常高。如湖南省的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均在岳麓山下,高校资源共享,求学氛围浓厚。另外如东北地区的黑龙江、辽宁各有4所985、211高校,在东北重工业基地与东北振兴背景下,这些高校的优势专业也不失为考生的一个很好的备选方案。
建议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可以先划定一些区域,一定不想去的区域可以不考虑,特别想去的区域要标注出来,再到标注区域内选择学校。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不要全部选热门区域,或者考虑把热门区域内的学校档次降低一些。如果考生愿意去相对较偏远的省份,那么就有可能选到比较不错的学校和专业。
职教重在授之以“渔”
又到了高考升学季。考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读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好就业?同时,这也是高校毕业季,许多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招到优秀的人才?作为高职院校,这两个问题是我们必须思考的。
在考生填志愿的过程中,我接到很多电话,打电话来咨询的,首先是读什么专业好就业?这是所有填志愿的人关心的问题;然后再来问什么学校好?我觉得从考生或者家长的角度来看,应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一是就业去向。
这也就是说读哪些专业好就业?或者说读哪些专业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前途?这里有个概念,叫作“职业锚”。也就是实际上每个人的内心以及个性特征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是运动型的、有些人是文静型的;有些人适合文书工作、有些人适合公关营销……其实,哪些专业好就业,或者说哪些岗位好就业,由于时代的发展会产生不一样的变化。
从目前来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我认为比较热门的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有热门的岗位、热点,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到底适合干什么工作,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像我刚才讲到的职业锚一样,根据你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再来确定什么样的就业去向,这是大家在填报志愿时需要遵循的。
二是学校实力。
这也就是说这个学校影响力怎么样。本科院校有本科院校的影响力,高职院校有高职院校的影响力。本科院校大家知道有北大、清华、浙大,还有“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高职院校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浙江省重点校等。
三是校园环境。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都喜欢到上海、北京,不喜欢到东北、西北?这实际上就跟学校位置、校园环境有关系。比如说我们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就在温州茶山大学城,环境很好,校园又很漂亮,实训条件设施也不错。实际上我觉得校园环境对考生来说也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
同时,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毕业10年左右的毕业生,在企业中层从事管理、技术研发的有一大批,年薪30万元左右的有一大批,进行自主创业的又有一大批。为什么学生们有这样的成就?对此,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的体会是,职业教育重在授之以“渔”,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首岗胜任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有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熟练工,让学生简单重复地动手实践,实现与岗位无缝对接。这种培养模式看起来解决了就业问题,但往往满足不了各方的需求。一是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学生从事的这种熟练工的岗位,相对于与经过培训的其他劳动力没有竞争力,学生经过一段工作时间后往往可能跳槽,离开原来的企业;二是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希望有优秀的人才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企业的效益;三是满足不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许多岗位会消失,许多新岗位会产生,时代发展需要适应新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
以我在高职院校的实践经验和观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要以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这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强调“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本科院校往往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而高职院校往往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线型”人才培养。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应介于复合型与“线型”人才培养之间,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应使其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形成对接社会、对接行业、对接岗位的课程体系。
二是注重“训研创一体化”的培养。
在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把原来的“学中做、做中学、探中学”,延伸到“做中创、探中创”,形成以实训为基础、研发为动力、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是注重校企合作共同培养。
学校要利用科研优势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吸引企业将研发中心设在学校。学生在企业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项目研究,了解企业的需求,解决了企业招工难题,学生毕业后不少直接输送到企业。同时,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模式。
从心所欲择己所好——如何填报新高考80个志愿
2017年是新高考改革落地第一年,如何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最感迷茫和焦虑的。其实,新高考招生录取虽然变化很大,但“变中有稳”,且带来诸多改革“红利”,大家完全可以从容面对,从心所欲,择己所好,顺遂己愿。
一、从容面对,尽享新高考改革“红利”
新高考招生录取方案“变中有稳”。一是从划段比例来看,原来是分成三个批次,现在按照实考人数的20%、60%、90%分为三段,差不多对应原先的一本、二本和专科线,划分比例和往年大致相同,略有增加,所以大的参照系并没有太大变化。二是每个考生都会有一个成绩位次,这相当于原先的成绩名次,只是以前是每个批次都单独按成绩总分排列名次,今年三段合在一起排列一个成绩位次。三段划分和成绩位次既给考生提供了较好的参照系,又便于考生的自我定位,对标定位。
此外,新高考招生录取方案还有诸多“好处”。一是志愿填报直接从院校平行志愿到专业平行志愿,考生不用再害怕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二是专业平行志愿按1∶1投档,也不再有专业级差之分,退档风险大大降低,这也有利于增强考生冲志愿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原来每批次只有5所院校,现在80个专业志愿,可以组合的余地更大了。总之,考生现在有了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可以从容应对,择己所好,尽享新高考改革带来的“红利”。
二、从心所欲,选择理想的大学与专业
有个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也即“本科选好大学,研究生选好导师”,因为好的大学可以为你提供一个好的学习和发展平台。在选择院校时,需要做到“三个看”:
一看大学层次,看是不是“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省部共建以及省重点建设高校。
二看大学实力,比如看师资力量和学科实力、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在各类大学排行榜中的排名情况等。
三看大学历史、文化和特色。一所大学长期积淀形成的文化、内在品质和大学精神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例如,浙江工业大学是“省部共建”高校,入选国家首批“2011计划”和首批“浙江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多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2016年综合实力排名为全国高校第62位,稳居全国百强高校之列。学校办学特色鲜明,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校友遍布五湖四海,在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中位居全国高校第25位,是一所浙江人家门口的“好大学”。
关于专业的选择,其实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考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也应注意做到“三个看”:
一看专业办学实力。专业所在的学科是否是国家、省一流学科,有没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和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等教学质量工程多不多等。
二看专业认证。有没有经过教育部等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或第三方机构进行的专业认证。
三看就业前景。专业对应的产业是否是国家、省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重点发展产业。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也有自己的强势学科和专业,而且不少大学的特色专业的办学实力并不亚于重点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等18个省一流学科,有机械工程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制药工程等20个省重点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6个省“十三五”优势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1个省新兴特色(国际化)专业,有土木工程等1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商管理硕士专业通过了AMBA国际认证(全国仅28所高校)。学校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三、择己所好,科学填报80个志愿顺序
从近1400所高校、24000个专业中选出80个“专业+院校”志愿不容易,如何排序则更困难。专业的志愿顺序,直接决定着考生能否规避风险,实现预期的录取目标。如何科学填报80个志愿顺序,也应该做到“三个看”。
一看专业录取条件。既要关注选考科目要求,看自己选考科目是否符合报考专业的选考科目范围要求,也需要关注专业培养的主干课程要求,因为考得进不等于入学后能学得好,考生应尽量选择与自己选考科目匹配度大的专业填报。既要关注报考专业的体检要求,又要关注是否有英语等单科成绩限制。
二看专业“冷热”和招生计划数“多少”。专业平行志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院校优先,拉高热门专业甚至一些院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的投档分数;而一些冷门专业、弱势专业、长线专业则由于失去原先院校投档的保护,其录取分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因此,为了避免志愿撞车、志愿踩踏现象,考生在填报热门专业志愿时,需要控制一定的数量。为了落实新高考改革,很多高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改革,实行大类招生,因此2017年各专业(类)的招生计划数较往年有很大变化,有的多达几百人,有的少至几个人。如浙江工业大学的化工与生物类、电气通信和计算机类、经贸法学和管理类,2017年在省内的招生计划数超过或接近400人。相对来说,招生计划数量越多,其录取可能性越大,录取成绩位次也越稳定。所以,考生填报专业志愿时,“冷热”结合或“多少”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录取的可能。
三看专业与院校“梯度”。由于新高考招生录取方案的三段比例基本保持了稳定,成绩位次基本上延续了原有考生成绩名次的功能与作用。因此,传统的“冲、稳、保”的志愿填报策略仍然适用。在80个专业志愿中,建议考生不妨在前20~30个专业志愿冲一冲,中间20~30个稳一稳,后20~30个保一保。具体比例可以根据每个人的风险偏好、承受程度的不同,做不同调整,如233、323、332等。考生结合自己的成绩位次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职业取向、生涯规划等,既可以院校优先,以学校“梯度”为主线,选择5~10所院校,剔除自己不喜欢和不符合条件的专业,填报80个专业志愿;也可以专业优先,将选出的80个专业志愿按其前三年院校录取的最低分、最低名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确定志愿的先后顺序;还可以学校、专业兼顾,轮换着交叉填报专业(类)志愿。当然,充分利用高校的转专业政策,选择心仪高校的冷门、低分专业填报,也是一种志愿填报策略。浙江工业大学自2016年起全面放开转专业,学生在第二、三、四学期都有自主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
志愿填报与兴趣、专业、职业——写给填80个志愿前的90后
历史必将高度评价2017高考的浙江行动,也同样会为浙江2017届高考生点赞。这是一批在岸上练习时间最短而下海逐浪的勇士,尽管有呛水的风险,但这无疑是一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召唤!改革的初衷是家长、考生、学校和社会各界由来已久的呼唤:人尽其才,人职匹配,快乐工作,健康生活!或者在兴趣、专业、职业这三个关键词下,可以更直线逻辑地表达为,录其所愿、学其所长、成其所想。作为招办主任,我经常接到考生的咨询,比如:我是否了解我自己?专业是什么?专业和职业是一对一吗?志愿不调剂了,不会录非所愿,但80个志愿落空咋办?高校是否得停办所有招生不足的专业……基于此,本文尝试对目标的实现做一个路径分解和说明。
一、专业本身与学科、院校
新高考改革后的志愿填报是聚焦专业的,而多数考生从小学到高中,从未真正触及专业。其实简单地说,专业就是专门从事某一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知识集合,而学校把这个知识集合通过具体课程分解传授,所以专业也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比如通过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文学理论等课程的组织就建构了汉语言文学,即俗称的中文专业的知识集合。
一般来讲,通过专业名称大体可以判断其所学习研究的内容或所属的行业领域,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护理学专业,但并不是所有专业均具有这一特性。有些专业由于其涵盖的知识面相对较宽,或处于学科交叉领域,考生和家长切不可“望文生义”。譬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很多家长和考生都以为是培养医生的,其实是研究医疗器械的,如伽马刀、核磁共振仪、CT机等,毕业时申请的是工学学位。其实这是个工科技术专业,但工作岗位可以在医疗机构、仪器厂家、科研院所。
学位是按“学科”授予的,目前学科有12大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如果把专业比作树叶、果实,专业类(群)就是枝干,而学科就是大树的树干和根系,一棵或几棵大树就组成了系、学院,甚至整个高校。
延伸上述的类比,我们可以把优质高校(985高校、211高校、省重点高校等)视为土地肥沃、古树名木众多的果园,因为积淀深厚,园子里树木都叶大根深、硕果累累,但受经济形势和大众口味影响,有些果实销量不佳,作为园主,是否该砍掉这几棵果树呢?作为顾客,是否因为从众、随大流就不买这些质量上乘、营养丰富的果实了呢?使不得!一方面,多年的伴生使园子里不同的树木结成了良性的生态系统,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好比化学专业当前遇冷,但它却一直为材料、环境、机械等学科输送养分。另一方面,许多果子或因为其营养和益处鲜为人知,或因为口感不佳而流失顾客,其实果子是一流的果子。好比北京大学的古生物学专业,“六代单传”,但北京大学的古生物学专业背后是童第周、朱作言等蜚声中外的学界泰斗的身影,谁敢质疑这个专业的实力和培养水平!所以,作为顾客,必须从自身的身体机能出发,摄入必要的、必需的营养。葡萄、西瓜固然好,但糖尿病人切不可买来吃。作为园主,要研究市场行情,分析顾客心理,对果树修枝剪叶、做必要的产量调整固然重要,但为了迎合市场大动干戈、壮士断腕却大可不必。我们还可以把实力次之的高校比作土地空间、水分养料有限的果园,因为以上限制,必须集中力量养护好几棵好苗,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甚至得牺牲一些虽能成活却发育不佳的树木,建成一批特色的桃园、苹果园,打出一批像褚橙一样的品牌。
二、专业选择与兴趣、气质
“我到底喜欢什么?”这是多少考生嘴边的感叹,也是抉择前必须回答的问题。幸福的一生就是一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内外作用力和物体行进始终在一个方向上,加速大、能量损耗小且不会偏离轨道。
兴趣、气质(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专业的匹配,有以下几种形式和途径。
1.人象合一
这是最直观、最直接的方式。例如小王的邻居马叔叔是一个技艺精湛的机械工程师,小王从小受他的教育和影响,也喜欢拆装打磨,痴迷于零件和钢铁的世界,小王脑海中对未来一直有一个具体的“象”,如此具“象”的兴趣探索、专业选择是很简明的。
2.抽丝剥茧
许多人的兴趣气质体现并不明显,如前所述很多专业内容和领域也无法“望文生义”,这就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张妈妈觉得会计专业就业面广、收入高,希望小张成为一名会计。在小张困惑之时老师给出了建议。老师认为小张平日表现中体现出几个特征:性格大条不够细心,能和不熟悉的同学迅速打成一片,不喜欢按部就班等。但会计这个职业的特征是以对内为主,重复性工作较多,需要静心等。后来小张说服妈妈填报了与自身兴趣气质较为吻合的市场营销专业。
3.日久生情
一见钟情固然令人欣喜,但属于小概率事件,且有盲目性,多数人是日久生情型,即在变化中的动态匹配。例如一个六岁的男孩儿在看小狗警察动画片,十分入迷,父亲在旁不失时机地问:“小狗为什么能做警察啊?”“跑得快,鼻子灵,牙齿锋利……”“那你能做警察吗?”孩子迷茫良久后认真地点头——未来这孩子真有可能由此与警察结下不解之缘,“开发”出“跑得快,鼻子灵,牙齿锋利”的特长。兴趣并非全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成不变,业有三百六十行,人有千千万万种,两者的匹配注定是千人千面,也不全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种学绩文,动态匹配能结出更多硕果。
三、专业成就与职业、生涯
大量的案例表明,“没有或缺乏对应聘职业相应的技能、对自己定位不清晰、对岗位理解不准确”是求职失败的主要原因。这让我们看到了“非科班生”的竞争劣势,更让我们深思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当然也有人认为,只要综合素质强,随便什么专业都可以成功。这种想法有其合理之处,但这更像入错行后的无奈之举和励志说辞,综合素质强和专业基础扎实并不矛盾和不可兼得。在社会分工日趋精细、行业所需知识日趋专业之时,要在本专业外承担起专业的工作,还要额外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应该理性、科学地选择专业,争取让专业和职业直接联系起来,减少个人发展的弯路。
综上,首先,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运用测评工具、量表等)确定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特征,清晰定位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发展点;其次,认真研究专业信息,如专业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发展趋势等;最后,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个人价值观等,学会系统分析、辩证思维,学会借助外部资源,争取家长和老师的帮助。
“专业本身与学科、院校;专业选择与兴趣、气质;专业成就与职业、生涯”这三对关系是高考志愿填报之“道”,掌握了这些,80个志愿是否按照“冲、稳、保”三段排布?各填几个?如何使去年各专业的录取名次号在今年文理不分科后继续发挥指导作用……这些都是迎刃而解的“术”。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四个关键问题
2017年,是新高考改革的落地之年,新高考方案在上海、浙江全面落地实施。新理念带来新思路,新模式孕育新规则。新高考的理念与思路、模式与规则尚未深入人心,全社会都还在熟悉它、适应它。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应从四个关键问题来把握新高考的志愿填报。
一、认清高考改革的变化
根据高考改革的综合方案和录取方案,新高考在计划公布、分段方法、志愿设置、录取流程、投档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1.计划公布
分普通类、艺术类、体育类三类公布招生计划,每类均以学校为单位,一次性向考生公布所有专业(类)的招生计划。也就是不分科类、不分批次公布招生计划。对于考生来说,区别主要体现在选考科目范围上。
2.分段办法
考生根据全部实考人数的20%、60%、90%分三段,分段填报志愿、分段录取。分段线在高考成绩揭晓时一次性公布。通俗地说,就是一段线上的考生拥有优先选择权,可以填报传统高考任意批次的高校和专业(类)。
3.志愿设置
原高考模式下,考生可填报不超过5个院校的志愿,每个院校志愿可填报不超过6个专业志愿和专业服从志愿。新高考模式下,以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类)作为一个志愿单位,考生每次可填报不超过80个志愿。
4.录取流程
第一段考生先填报志愿,随即投档录取;未完成的剩余计划重新公布,未被录取的第一段考生和第二段考生填报志愿,再组织投档录取。以此类推。第三段投档录取后仍未完成的计划,可适当扩大比例征求志愿,具体比例视剩余计划与生源情况而定。
5.投档办法
以考生符合所填报志愿的选考科目范围为前提,根据考生的高考总分,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投档,直接投到考生所填报的具体学校的具体专业(类)。投档比例为1∶1。高考总分相同的考生,依据位次、志愿顺序投档。位次在前的考生先投档,位次仍相同的考生,则志愿顺序在前的考生先投档,全部相同的,则全部投档。
二、熟悉招生录取的规则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既要从现实依据出发,又要参考历史数据,更要熟悉招生录取的规则。对于普通类考生来说,高校招生录取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院校平行到专业平行
一方面,志愿设置有变化。2016年实行“院校平行志愿”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学校+专业”志愿;2017年实行“专业平行志愿”,也就是所谓的“专业+学校”志愿,以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类)作为一个志愿单位。
另一方面,志愿数量有变化。在“院校平行志愿”模式下,考生可填报不超过5个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志愿可填报不超过6个专业志愿和专业服从志愿;在“专业平行志愿”模式下,考生每次可填报不超过80个志愿。
2.从考生名次到考生位次
2016年,所有考生是分科类、分批次按照总分进行排序,每个考生都取得一个“名次号”。2017年起,普通类考生不分文理、不分批次、按照必考+选考的总分进行排序,每个考生取得一个“位次号”。考生的总分相同时,按文化总分、语文数学总分、语文或数学单科成绩等高低依次排序,全部相同者为同位次。
需要考生特别注意的是,位次号是在不分文理、不分批次、分段填报志愿、分段投档录取等规则基础上形成的,位次号不能等同于名次号,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和对比。当然,高校历年录取最低分、平均分所对应的名次号,仍可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大致的定位参考。
3.从分数导向到兴趣导向
新高考实施以后,考生应从自身特质出发,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专业选择。但在实际操作中,考生与家长大多抱着“一分都不能浪费”的想法,更多地以分数为导向选择院校和专业。家长往往基于生怕分数被浪费的心理,严重忽略甚至无视考生的自身特质,扎堆报考热门院校的热门专业,做出看似没毛病、实则非理性的志愿决策。
2017年起,在填报志愿之前,考生有必要全面地认识影响个人发展的所有要素,包括身心状况、性格特点、综合能力、家庭条件和发展机遇等。其中,与专业选择高度相关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考生的自身特质,包括特长、优势、兴趣、能力、潜力等,可以借助相对权威的职业测评软件,对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等进行评估,再给自己划定目标专业的范围。
三、确定志愿填报的思路
按照新的志愿填报模式,考生实际上要完成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80个组合。在填报志愿时,考生的思维方式和决策依据要从“哪所学校好”向“哪所学校的哪个专业好”转变,要从“多少分能上哪所学校”向“多少分能上哪所学校的哪个专业”转变,要从“某个专业是第几批的”向“某个专业的办学实力、就业前景”转变。在组合每一个志愿单位时,考生都应该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要结合院校特色筛选专业类别
选择院校时,要重点关注办学实力、办学特色、社会评价、录取分数、所在城市等因素,依次选定目标学校。同时,要注意区分不同院校的同一专业在培养理念、专业特色、培养模式、专业实力等方面的差异。
2.要透过专业名称辨析专业内涵
选择专业时,要重点关注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及就业前景等,大体判断目标专业学什么、怎么学、是否适合学、学完干什么。根据历年录取情况,剔除录取可能性小的专业和不喜欢的专业,根据个人专业偏好和录取概率,划定目标专业的大致范围。
3.要根据个人偏好锁定目标志愿
根据院校偏好优先、专业偏好优先、院校偏好和专业偏好并重等类型,沿用“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策略,最终确定志愿顺序。具体来说,考生可以把前20个左右的志愿作为冲击志愿,填报录取有希望、优势并不大的志愿;把中间20~30个志愿作为稳妥志愿,填报个人最喜欢、录取有优势的志愿;把最后20个左右的志愿作为保底志愿,填报自己不排斥、录取有把握的志愿。
四、调节职业规划的偏好
高考志愿填报是考生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选择之一,它不仅关系到考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体验,更会对考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考生应从分数和位次出发,坚持兴趣与爱好导向,实现学校与专业的最优化组合。在这个过程中,考生和家长普遍纠结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选学校vs选专业
这是一个始终存在的两难选择。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学校是专业发展的平台,好的专业不可能脱离学校而存在,考生要在选学校、选专业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2.省内院校vs省外院校
相比之下,省内院校招生计划更多、分数预估更准、录取机会更大、求学成本更低、职业发展更优。因此,考生应兼顾省内外、省内优先,在“稳、保”梯队中更多地配置省内院校。
3.兴趣导向vs分数导向
适合的学校和专业是更高的起点,考生应兴趣优先、兼顾分数,可借助于测评软件,根据身心状况、兴趣特长、性格特点、综合能力、家庭条件等,缩小目标专业的范围。
4.志愿梯度vs志愿顺序
考生可沿用“冲、稳、保”策略,自主调节志愿梯度的比例,比如80=30+30+20。同时,参考喜好程度由高到低、投档分数由高到低、专业实力由高到低、录取机会由低到高等因素,合理确定志愿顺序。
每个考生心中都有一个“大学梦”,每个人对“大学梦”都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方式。志愿选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指向未来;志愿选择之所以纠结,是因为它预期未定。浙江工商大学作为会计师的摇篮、金融家的沃土、新浙商的高地,给考生的承诺就是“选商大、赢未来”。
新高考改革下的志愿填报感想
新高考招生录取政策变化挺大,主要体现在计划不分文理,必须满足专业选考科目要求;院校不分批次,考生分三段填报、分段录取,每段最多可填报80个;提前批合并在一起安排在第一段之前;艺术类分两段,每段最多可填报30个。改革是一种探索,是一种进步,更是一种福利,若考生与家长跟不上改革的步伐,以传统观念来应对新生事物,最终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一想到我们有些考生与家长因为错误的选择以及盲目地填报而使考生掉段录取或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厌学甚至退学,我就感到特别惋惜。
我的惋惜在于我们的考生苦读十余载,我们的家长操劳十余载,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与财力放在了孩子教育或者说考试上,但在面对志愿填报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了解不够,思考不周,准备不足,将数载努力溃于一旦。我想说,志愿填报与考试一样重要,应分寸有度。
我的惋惜在于我们的考生和家长,总是将志愿填报放在高考之后去考虑,殊不知高考改革后,一年两次的科目考,每一次都可能成为你的高考成绩,若不事先未雨绸缪,若不提前谋划思考,而临时抱佛脚,是打不赢胜仗的。我想说,高考需与报考齐头并进,实时谋划。
我的惋惜在于我们的家长总认为考试是孩子的事情,填报志愿是家长的事情。事实上,很多考生在高中就与同学有了自己的规划,家长不应过多地设计和决定孩子的未来,而应该做好参谋,提供帮助指导,把决定权还给孩子。我想说,家长与考生应互通互融,让填报志愿成为孩子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次亲情交流。
我的惋惜在于我们的家长“非名校不报”,我们的考生“非热门专业不填”。名校并非所有的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院校也有很多特色优势专业。看钱吃饭,看分填报,你有多少分就填什么样的学校,专业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冷热之别,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想说,学校与专业孰轻孰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的惋惜在于我们的考生和家长,惜分惜名次如金,生怕浪费一分就浪费一生,盲目地追求与名次号相对应的专业和学校,忽视了自己的兴趣和潜质,以为是赚了其实却是亏了,因为在接触专业后可能会发现不适合自己。我想说,分数名次固然重要,但专业与兴趣一定要统筹兼顾。
惋惜之余,我们也不得不说新高考改革后的志愿填报的确不容易,大部分家长和考生感觉前40个志愿相对还好填些,但过半后就各种纠结,在舍弃与不甘的焦灼状态下无从下手,自己的分数,学校够了专业不够,专业够了学校不喜欢,在犹豫中随着时间的推进,最后心有不甘、毫无底气地递交了。的确,有选择就有痛苦,所以,如何让选择更有把握、更通畅,我还是认为沿用传统的模式,在“熟读章程、量体裁衣、拉开梯度、冷热兼顾”的总架构下,做到“一摸、二掂、三剖、四填”。
一摸,即摸清底子,摸熟套路,搭建框架
首先,要了解相关高考政策,熟识相关名词,如什么叫“统考科目”、什么叫“选考科目”、什么叫“三位一体”、什么叫“平行志愿”、什么叫“分段”、什么叫“名次号”等,都要吃透精神,熟识名词,为志愿填报做基础知识储备;其次,要掌握时间节点,知道各段志愿的填报时间,了解各类咨询会的信息,以便提前准备,有的放矢地咨询与填报;三是要提前选择,明确思路,区域决定视野,在选择上要早做布局,比如选城市,在省内还是省外读,比如是考虑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等;四是要分门别类、缩小范围,根据对地域、学校、专业的选择,摸清相应段次、相关院校去年录取情况,如专业最低分、名次范围、平均分等,对想报考的院校进行大致分档,以此缩小报考范围,减少外界影响。把套路摸清、摸熟了,填报志愿就可以在套路的大框架下进行了。
二掂,即掂量自己,摆正心态,定位学校
根据自己高考的分数与名次号,结合各段的招生计划数,判断自己的分数处在各段次的高分段还是低分段,若是高分段,自己的主动权就大些,选择余地就多些;若是低分段,则要正视现实,确保录取。只有准确定位,才能有的放矢。知道了自己的分数所处的分数段,来划定自己可填报的院校,并着重选择几所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的院校,通过院校招生网、微信平台、咨询、实地考察等,最终选择几所院校、几个专业作为自己的主目标专业志愿。新高考改革后,每个专业都有最低录取分与最低名次号,可参考去年的专业录取最低分数和最低录取名次号,就可基本决定自己报考的学校和专业。这个名次号相对还是比较稳定的,当然还可参考近几年该学校专业的录取情况。把自己的实力掂量好了,把自己的心态摆正了,那么,搜索目标学校与目标专业也就相对容易些了。
三剖,即剖析学校,清楚专业,全面了解
目标院校与专业选定后,要熟读目标院校的招生章程中的规定政策和特殊规定,特别是对选考科目的限制和专业体质要求,还有如语种要求、政策优惠、学费收取等,若与自己的实际不符,就应避免报考,以此增加录取的概率。当然,对自己感兴趣的学校一定要做深入全面的了解,比如浙江树人大学是连续三年蝉联全国民办高校综合实力第一、有众多省级特色新兴专业、作为全省首批应用型试点的示范校,学校全力推进行业学院建设,已建成9个产业学院。行业学院提供了丰厚的奖助政策,促成学生成长成才。剖析学校,一定要把学校与专业剖析清楚,要做细做实功课,把目标学校与专业真正地了然于胸。
四填,即拉开梯度,慎重填报,留足时间
到了填报阶段,千万别急,慢慢来。务必要合理设置志愿院校与专业的先后顺序和梯度,避免志愿过于扁平,继续沿用传统填报时常讲的“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即将80个学校加专业的志愿分成三个档次,第一档作为“冲击”的学校专业,填自己最理想的志愿;第二档作为“稳妥”的学校专业,填自己认为较恰当合适的志愿;第三档作为“保底”的学校专业,填较为保险、自己不特别反感的院校专业,至少自己愿意去读;关于三档的比例安排,考生与家长可根据自身实际适当安排,关键是保底的志愿一定要稳妥安全,保底基础打牢了,前面多冲一点也无妨。当然,一定要给填报志愿留足时间,草稿要提前打,系统要提前熟悉,切忌到最后半天去填,以防因网络等因素无法提交。
最后,建议每位考生或家长,务必去参加一场现场咨询会,做一次实地咨询以检测自己所做的功课,并尽可能多咨询,切忌不懂装懂,抱着侥幸心理填报;同时,将高考志愿填报做成一次最好的亲情教育,多与孩子沟通,一起与孩子走好人生的关键一步。
不管每年有多少考生,与我的交集低于万分之一,但每一个考生,于家长而言却是百分百的。家长与考生的努力肯定不会白费,只要做足功课,肯定能够成功。但真有考生因为我们的宣传没到位,我们的咨询没到位,最终掉段录取或者未被录取。作为专门从事招生工作的老师,何尝没有一点儿关系呢?——反省与自责,常存惭愧之心,常存念叨之心,也许是一个合格的招生工作者应有的素质与品格吧。
由内而外,才能获得最好的成长
填报大类志愿或是选择细分专业,是很多家长头疼的事。也经常有家长找我咨询,问题无非是老三样:“浙大什么专业最热门?什么专业全国排名最靠前?什么专业就业好?”我一般会反问家长三个问题:“你的孩子感兴趣的方向是什么?他的特长是什么?他未来的梦想是什么?”
我得到不少家长的回答是:“孩子还小,不知道喜欢什么,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对专业领域也都不了解。”因此,大部分家长给孩子定专业的时候,是基于自己的社会经验,结合搜集到的信息,从以下几个维度入手做个排序。比如看大势,很多人会关注“人工智能”或是“大数据”相关的专业;比如看就业,很多人会关注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等万金油的专业;比如看行业收入,很多人会关注精算、统计、计算机等专业。然后再结合一下各个高校的优势,做个权衡。
事实上,大多数家长给孩子选专业的出发点都是“由外而内”的,也就是想让孩子学社会公认的“好专业”,打破头进“热专业”,保证未来的“金专业”。但是少有家长真正坐下来和孩子谈谈,他们究竟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未来的志向在什么方面。更可怕的是连孩子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所以我一直鼓励高中生的家长们,要多让孩子接触不同的环境、组织和不同背景的人,多体验不同难度的事,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多阅读不同主题的书,多走走不同的地区和国家,这样,视野、阅历都能得到极大丰富。在广泛涉猎和感受之后,往往能够发掘孩子的爱好和兴趣。我也一直建议广大的家长,不要用“能赚钱”“铁饭碗”“做大官”等世俗的观点去衡量某个专业的价值,一切都应该从孩子自身出发,重视他的个体性,并将个体与专业两者结合可能产生的价值挖掘出来。
组织行为领域很早就在探究人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影响,比如,孩子学习钢琴,可能是孩子对这种乐器本身的喜爱导致的内在动机,也可能是来源于父母的奖励或压力等驱动的外在动机。研究表明,内在动机更能使人获得成就感,并且更有助于提升绩效水平。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开展了一项针对西点军校毕业情况的研究,结果发现,有强烈内在动机的人,毕业的可能性比平均水平高20%。其他研究还发现,外在动机可能削弱内在动机,也就是当我们“向钱看”的时候,可能工作本身的乐趣就被剥夺了。同样,当心态变得浮躁和急功近利时,生活中很多美妙的风景就可能被我们忽视。
一颗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我一直鼓励青年学生追随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喜欢并对他人和社会有意义的事业,而不要把名利当成工作和生活的全部,更不要把赚钱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选择专业也是一样,找到真爱,拥抱热爱,才能激发出持久的上进心和精进力。我自1999年开始创办并一直坚持至今的包括浙大绿之源、绿色浙江、求是强鹰、黄土地计划、青领计划、紫领计划等在内的彩虹人生公益育人平台所做的,其实就是发掘每一位青年人身上的闪光点,然后给他们提供与方向相匹配的平台,并引导他们“由内而外”去成长。
总而言之,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发掘特质和兴趣非常关键。松木可以做桥梁,黄花梨可以做家具,柳树可以做风景,对于选专业这件事,找到适合的和喜爱的才是最好的,才会获得最大的成长。
高考本科志愿填报如何兼顾学校、专业以及地域
俗话说“七分成绩定,三分志愿拼”,高考成绩公布后,考生和家长再次面临“志愿大考”。填报志愿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三点:学校、专业和地域。不同类别的大学有不同的学科特色,同一专业在同一档次但不同的大学中也会有一些差异,而大学所在的城市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又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平衡学校、专业和地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笔者在中西部高校学习工作过,目前供职于东部高校,对高校、专业和地域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有一些切身的体会。同时作为高校教师,我多年来一直为身边亲朋好友的孩子在填报志愿时出谋划策,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笔者对如何选择高校、专业和地域的问题进行解读,分享一些个人的经验,希望对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有所帮助。
一、本科高校分类
1.按办学水平分
本科高校按办学水平可分为:985高校、211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普通本科高校。
(1)“985工程”高校(以下简称985高校)
全国共有39所985高校,其得益于国家在政策、资金、物力等各方面的支持,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国际化水平都很高。
(2)“211工程”高校(以下简称211高校)
全国共有100多所211高校,它们同样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各种支持,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国际化水平都较高。
(3)“双一流”高校
“双一流”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42所,实际上就是39所985高校加上3所211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95所,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因此,“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会成为成绩优异考生报考学校和专业的焦点。
(4)普通本科高校
在这里普通本科高校定义为除985高校、211高校之外的公办本科高校,主要包括3个层次的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高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高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高校。一般来说,学位授予权越高的高校,办学基础和条件越好,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普通本科高校包含了部分一流学科高校,这些高校一般具有相应的博士学位授予点。
2.按办学特点分
本科高校按办学特点可分为:综合性大学、专业性大学(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民族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军事类等多种)、行业性大学和新建本科院校。
(1)综合性大学
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文理渗透,偏文的学科和偏理的学科实力均衡。学校的各种学术讲座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活动多姿多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上大学不仅仅是学知识,还要提升综合素质;学习氛围好,校友资源广。
(2)专业性大学
专业性大学多数具有很深的行业历史背景,某一类专业很有特色,在本行业内有很高的认同度。这类大学除理工、财经、医学类、政法类、语言类和艺术类院校目前比较热且录取分数较高外,其他专业院校一般录取分数不是很高。大部分专业性大学通过学校的名字就可以知道它的专业性,比如说某医科大学就是医学类的、某工业大学就是以工科见长。专业性大学相对应的特色专业录取分数相对比该校的其他专业要高。
(3)行业性大学
行业性大学特指原隶属于某个部委,具有显著行业办学特色,调整后基本分为部属和省属两大部分,并且原来行业特色的校名如钢铁学院、矿业学院、纺织学院等绝大部分更名为科技、理工等的大学。对这些高校需要详细了解其历史沿革和归属,才可以辨明学校的强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强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会受到青睐和重视,并且在以后的工作和职业生涯发展中,强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这类大学一般具有相应特色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所以如果在不能确定这个专业是否是这个学校的特色时,可以通过学校的最高学位点来确定特色专业。
(4)新建本科院校
这是指1999年以来一大批专科学校通过合并、升格等方式组建的本科院校。这些专科学校升格前大多数是师专(多数已设非师范专业或与非师范学校合并)、一部分是高职(以财经、工科为主)、少量是成人高校转制。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受原来升格前专科学校的性质影响较大,原来是师专、财专、工专的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通常分别在师范、财经、工科方面的办学特色突出。所以报考这些高校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如果能依据其办学特色挑大学、选专业,或许能为考生的未来就业打开另一条新通道。
考生充分了解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点,可为后续选择专业和高校所在城市合理组合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专业选择
填报志愿实际上是考生依据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在高考成绩、学校以及专业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实践中,很多考生和家长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根据考生的分数,学校要进一个档次,则专业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侧重选择专业,则学校就要退一个档次。究竟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可以根据以下情况进行分析。
1.考生分数
高分考生,奔“双一流”(一流高校的一流学科专业);次高分考生,奔特色(985、211高校比较理想的专业;或者专业性、行业性大学中的理想专业或特色专业);考分中上等考生,兼顾学校和专业(专业性、行业性大学中比较心仪的专业);一般成绩考生,奔专业(新建本科院校中或者非热门专业性大学中理想或比较心仪的专业);成绩较低考生,奔实用(新建本科院校中比较心仪的专业)。
2.文理科
因为文科类专业互相包容性较强,考生可以更加侧重选择学校。理工科专业差异性非常大,隔行如隔山,要改行很困难,考生可以更加侧重选择专业。
3.性格和特长
外向考生更适合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行动能力和积极性的专业,例如工商管理类、法律、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内向考生更适合选择能够发挥自己的计划性、敏感性和逻辑性的职业,例如研发人员、会计、技术人员等。做事比较严谨细心的考生,就比较适合报考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检验、会计、学前教育以及精密仪器类专业。考生如果明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倾向非常明确,可以将重点放在与该职业与爱好有关的专业方面;考生如果觉得自己没有明确的爱好和特长,将来干什么工作都可以,可以将重点放在学校的名气上。
三、地域选择
对于地域的考虑,考生和家长一般是很看重大城市的,例如“天南海北广”(天津、南京、上海、北京、广州)等,认为到这些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极具优越性的城市读书,不仅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享受到优质的公共资源,而且未来还会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这样的思路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却也同样忽略了一个问题:究竟是不是有这样的实力?这些大城市高校在录取上一再凸显“三高”,即分数高、要求高、消费高。考生和家长真该多掂量掂量,千万不要冲高冒险。另外,还需要提醒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距离换分数”原则,考生在“天南海北广”等这些地方也许只能上一个非211、985的一本或二本大学,但如果报考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高校的话,可能会上一个211、985的大学。
总之,各地都不乏重点以及特色鲜明的高校,这些学校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当考生竞争“天南海北广”等地的大学实力不足时,就应该跳出这些地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其他地域的合适学校。填报志愿要以上学为目的,特别是要找到适合个人兴趣的学校和专业,如果仅仅以地域加以区分就会舍本逐末,失去好的录取机会。
四、案例分析
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总会很纠结、很难决断。在此,笔者挑选了几个比较错综复杂而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案例分析。
1.专业确定型
(1)综合性大学vs专业性大学:特色专业
某考生的成绩按往年的分数线可以报考上海某财经类大学的会计专业,也可以报考上海某综合性大学的会计专业。该财经类大学是财经类的专业性大学,财经专业特性明显,在财经领域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就业前景非常好而且行业内的校友资源也非常丰富,但该校只是211高校;而该综合性大学是985高校,综合排名全国前十,远远高于该财经类大学的排名。可以说,两所高校各有千秋,那么,考生该如何取舍呢?这时候主要是看该考生今后的规划。如果是想大学毕业后直接就业,建议考虑该财经类大学,因为该校的财经行业特色鲜明,行业资源集中,有利于在这个行业领域的快速发展;如果打算出国或者继续深造,建议选择综合性大学,因为综合性大学学术氛围好,学科齐全,文理渗透,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报考这两所学校会计专业的考生偏多,均不能被会计专业录取,只能录取到这两所学校其他专业的话,这时候财经类大学其他专业的行业特色优势明显会小,这是考生务必慎重考虑的问题。
(2)西部985高校vs东部211高校
某考生的成绩按往年的分数线可以报考西部985高校,也可以报考东部211高校的同一个专业,而且该专业均不是这两所学校的特色专业。显而易见,西部985高校学校层次高,但没有地域优势;东部211高校有很好的地域优势,但学校影响力稍低。考生该怎么选择呢?这时候可以多多考虑一些其他因素。
如果报考的专业偏理,而该985高校是综合性大学,该211高校是工科型大学,建议报考该985高校,因为综合性大学文理见长,更加有利于该理科专业的长远发展,而工科大学相对来说更加重视工科的实践能力,在理论基础研究方面偏弱。
如果报考的专业偏理,而该985高校和211高校均是工科或者综合性大学,可以考虑考生的生源地和今后工作的打算。如果生源地是西部而且也打算留在西部发展,建议报考该985高校,因为该985高校本身影响力大,而且从个人来说也有地域资源优势。
如果该985高校和211高校均是同性质的高校,而且考生也不受生源地等因素的影响,这时候的选择比较棘手。因为985高校的通识教育相对较好,有利于以后个人工作和事业的发展;东部该211高校尽管学校影响力稍微低点,但是东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优势想必不用赘述,在这些地方上学,城市的氛围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平时节假日去的地方、生活方式等也会对这个学生的塑造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得不承认,大城市的学生眼界更开阔一些,这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这种情况只能由考生自己确定是需要名校的光环,还是东部长三角地区的氛围和视野。
2.专业不确定型
高考成绩超出一本线仅仅几分的考生,在知晓成绩的时候会一阵欣喜: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上了重点线了。但接下来就开始纠结了:报考一本高校的选择余地很小,到底是选择一本高校的分数偏低或者冷门或者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还是选择二本高校的理想专业?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爱好的考生,不妨在二本高校里挑选性价比高的院校和专业。其实,在二本批次里,只要好好研究,还是有不少优质的高校可选,比如说部分专业性、行业性高校。如果这个考生的特长、爱好和这些专业性、行业性大学的特色专业刚好吻合,建议重点考虑二本高校的理想专业。因为这样,不仅能学到适合自己性格特质的专业,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才能的发挥,也更能让自己学有所成,将来更好地走向职场。
如果考试没有特别的专业意向,各科发展均衡,可塑性较大,则建议以挑选学校为主,比如尽量在一本批次里,选择一个性价比高的大学;至于专业,尽量挑大类招生,或者选跟理想专业相近的专业。因为,现在不少用人单位,还是很看重第一学历的,这种情况尤其在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时比较普遍。
总而言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填报志愿时,考生要根据个人和家庭的情况,统筹考虑学校、专业和地域三要素,才能做出最佳的志愿选择,给未来发展插上翅膀。
吃透政策 合理选择 从容填报
浙江作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一,2017年各项招生录取工作顺利实施,稳定落地。2018年是浙江省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第二年,将在2017年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方案。作为考生和考生家长需要及时认真学习并吃透有关高考改革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从容填报专业与学校,避免因填报志愿不当,造成遗憾。
一、吃透政策,用好政策
浙江省高考综合改革,说白了就是一次高考招生政策的大调整。如果认真全面地梳理一下有关新高考招生的政策,你就会发现,既有普遍层面的,又有个性化的。有些家长只关注大的、宏观的政策,忽视或者不重视高校一些个性化的小政策,由此错失了一部分专业填报志愿的机会。
1.关注新高考综合改革的政策大方向
新高考志愿填报最大的变化是从原来的“院校平行志愿模式”变成了“专业平行志愿模式”,即以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类)作为一个志愿单位,把原来的“学校+专业志愿”变成了“专业+学校志愿”。具体而言,有以下一些变化:专业不分文理,必须满足专业选考科目要求;院校不分批次,考生分3段填报,分段录取;专业平行志愿,每段最多可以填报80个;“提前”合并一起,整体安排在第一段之前;对于艺术类、体育类考生来说,主要变化是平行志愿部分本专科批次合并,考生分2段填报、分段录取,专业平行志愿,每段最多可以填报30个。同时,新高考有四种选拔模式,即统一高考招生、三位一体招生、单独考试招生、高职提前招生。
2.关注各高校招生政策的小细节
在高考招生政策的大前提下,各高校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等特点,会有一些个性化的招生政策供考生选择,这些小政策都会在各高校年度本科招生章程中载明。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学校本科招生分为普通招生、基层农技人员定向招生、食品科学与工程(粮油储检)人员定向招生、基层林技人员定向招生、“三位一体”招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多种形式。除了普通招生外,其他招生形式全是提前批次,不影响普通招生形式,而且部分招生形式还有“红利”,如基层农技人员定向招生带事业就业编制等。关于这些招生政策的小细节,各高校有很大不同,要好好研究一番才能把握。
二、合理选择,提早选择
新高考综合改革的一大变化就是淡化学校、突出专业,并明确志愿填报不再有“志愿服从”一说,同时加大了专业志愿填报数量,每段可填报80个。因此,在填报志愿时认真做好志愿的选择显得非常重要,考生与家长要做到合理选择、提早选择。
1.合理选择,兴趣为先
什么是合理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选择应该是合理的选择。每个考生的特点、兴趣各不相同,家庭背景也不一样,所以对高校各类专业的了解以及理解深度有较大的差异。为什么有很多考生选择报考的专业与父母工作的性质有很大的关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考生和家长对该专业相对了解。高校专业很多,门类跨度也很大,每个专业培养的人才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必需的人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可能有热门与冷门之别。因此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一定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特长是什么?再结合就业去向、就业竞争性、家庭资源、高考分数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要记住,适合自己的就是好专业。在专业大致选定好后,还要对有该专业的高校做好细致的功课,可从高校网页介绍去比较,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深入高校做一番实地调研体验,最后来做出决定。如浙江农林大学的林学、农学类专业和风景园林等人居环境类专业就是浙江省的特色强势专业。
2.提早选择,争取主动
一方面,新高考不分文理科,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选考相结合的模式,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选考科目有2次提前考试机会;另一方面,新高考加强了高中阶段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并把它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如“三位一体”招生把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报考条件和初次遴选的主要依据之一,高职提前招生把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选拔录取参考并纳入综合评价内容,统一高考招生把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选拔录取参考。所以考生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就应考虑并决定未来大学的专业方向,早决定、早准备,以争取主动权。
三、科学填报,从容填报
1.科学填报,适合自己
新高考提前批仍实行传统志愿,以院校为单位设置志愿,按照“志愿优先、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进行投档。新高考普通招生实行平行志愿,以专业(类)为单位设置志愿,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
新高考志愿填报应对策略有以下几种。
(1)精读招生章程
清楚院校专业范围要求,选考科目只需1门符合报考院校,就可报考该校相关专业(类),没有确定选考科目范围就表示考生均可报考;读懂章程规定条件,看看院校对专业平行志愿投档有无特殊要求,如单科成绩、体检、学考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等;查看专业层次等内容,查看招生专业是本科还是专科、院校是民办还是公办以及学费高低等信息。
(2)明晰生源计划
各类招生专业(类)计划主要以学校为单位,包括学校的层次、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计划数、学制、学费参考等信息。
(3)优选院校专业
对于学习成绩优异,或毕业后想继续深造者,可优先考虑院校为主;对于专业取向明显,或毕业后先考虑就业者,或在相应段次中成绩没有优势,或所选院校各方面差不多,建议优先考虑专业;有的考生成绩虽不够优秀,但希望就读院校的层次相对较高,可以考虑相对偏远的院校以及相对偏冷的专业。
(4)理性选择定位
可以把欲报考院校前几年各院校投档线和相应名次以及专业录取平均分、最低分和相应名次作为定位参考,特别要参照2017年各高校专业录取平均分、最低分和相应名次,再结合高校招生章程和当年考生成绩位次做出合理定位。
(5)保持志愿梯次
根据本人位次,结合一分一段表、各校往年投档线等资料,选择不同梯次的院校;根据往年专业录取情况,删去不喜欢或录取可能性不大的专业,筛选不同梯次的专业;按本人意愿(如院校性质、地域等),优化和确定志愿,根据本人意愿排序。前10~20个志愿选择自己的分数优势一般的院校冲一冲,中间20~30个志愿选择自己的分数有一定优势的院校稳一稳,最后20~30个志愿选择自己的分数优势很大的院校确保录取。
(6)适合自己就好
高考志愿最重要的是要选报适合自己的,如果选择的是自己喜欢的、跟自己性格匹配的且符合自己的特长和自身条件的专业,以后上学会越学越有味、越学越有劲,有利于自身潜能的有效发挥和个性发展。当然,也要对照院校招生章程,确保符合报考条件,同时与家庭意愿结合,考虑家庭经济实力。
2.从容填报,以免误区
(1)志愿填报有关误区
脱离实际缺乏理性(无视风险随意定位,片面选报一填了之;忽视本人兴趣特长,入学后发现就读专业并不适合自己);反正“机会多多”(认为这么多平行志愿,随便填也会被录取,不会有无法投档或退档可能);非中心城市不选(仅选择家门口或经济发达中心城市,而这些高校往往凸显“分数高、报考多、消费高”等特征);非名牌大学不报(过分在意大学排名,导致填报志愿风险放大,高考分数一旦够不上,就失去了就读其他院校的机会);非热门专业不学(高考分数较高而又一味追逐热门专业,也极有可能被“刷”)。
(2)从容填报志愿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选择,新高考的变化也带来了机遇,按专业填报,没有了专业服从,也就不用担心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了,可以放心填报。另外,新高考采用专业平行志愿法,可填志愿有80个,看似很多,很难把握,其实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填报,只要在填报过程中掌握基本步骤和思路,关注特别容易变化的情况,合理定位选择院校,科学排布志愿梯度,做到战略藐视,战术重视,一定能够选择到自己较为满意的大学与专业。此外提前批是增加一次录取机会,如果没有录取也不影响普通批的填报录取,所以要把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