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在痛苦中不断成长的过程
精神上的成长才是真的成长
音乐大师贝多芬小时候就展现出了音乐天赋,父亲为了让他成为天才,每天都逼着他练习钢琴,只要弹错了就会遭到父亲的打骂,在这样的高压教育环境下,贝多芬的进步非常快,但是也非常压抑。
在17岁的时候,贝多芬在某次社交活动中见到了大音乐家莫扎特,当时莫扎特认真听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对他的出色能力大为惊叹,他对众人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的话极大地激励了贝多芬,他当时下定决心留在莫扎特的身边学习音乐。可是母亲去世后,父亲让他回家了。
贝多芬仍旧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技能,并且迅速成长为欧洲最出色的音乐家之一,但正当他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疾病盯上了他。在26岁的时候,他开始出现耳聋的先兆,到了中年时期,他的听力彻底丧失,但是病痛的折磨反而激发了他更为强烈的反抗意识,大声疾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并创作了著名的《英雄交响乐》。
对于贝多芬来说,每一次的挫折、磨难和伤痛,都会摧残他原本羸弱不堪的身体,但是每一次摧残又给予了他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他的精神和意志就是在不断的挫折中成长起来的,这种成长使得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巨人。
心理学家很早以前就发现,人们在和困境斗争的过程中往往能进一步加强自我认知并获得更多更好的成长机会,比如很多经历过危机和灾难的人都说自己的胆量和勇气更大了,都觉得自己有了更高的价值,有了更大的力量,有了更高的精神境界,有了更多对生命的感悟,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其他压力。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说过:“有些时候,生活会给你迎头一棒。不要丧失信心,我确信唯一让我一路走下来的是我对自己所做事情的热爱。你必须去找你热爱的东西,对工作如此,对你的爱人也是这样的。工作会占据你生命中很大的一部分,你只有相信自己做的是伟大的工作,你才能怡然自得。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那么就继续找,不要停。全心全意地找,当你找到时,你会知道的。就像任何真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只会越来越紧密。所以继续找,不要停。”
作家周国平也说过:“苦难之所以成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于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必然有某种精神价值。”
能够认识到逆境和困难的价值,能够将挫折当作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当成成长的养料来看待,这就是一种比较高的精神境界,即意味着个人的精神获得了真正的成长,而这种成长也是个人成长的真正含义,它包含了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首先,精神上的成长包含了对逆境的承受力。相比于逆境带来的实质性伤害,个人的精神体验往往至关重要,事实上,有关逆境的伤害主要来源于个人的感知和体验,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越强大,那么逆境的威胁程度越小,抗逆力肯定越强。因此,人们在提升精神境界的时候,需要重点注意对个人承受力的培养。
比如当危机发生时,人们可以提醒自己“我要再坚持一会儿”;当自己遭遇无法解决的困难时,需要安慰自己“这件事很难办,但我可以克服它”,当面对一些自己从未遇到过的特殊障碍时,可以鼓励自己“我知道这很难,但我曾解决过各种压力”。当人们愿意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和一些积极的尝试时,逆境承受力会增强,精神强度就会得到提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地在斗争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这就是承受力的表现。
其次,精神上的成长包含了对逆境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并不是说人们对逆境视若无睹,或者在逆境中表现出钝感。作家渡边淳一写过一本名为《钝感力》的书,他在书中提到了“钝感力”这样一个特殊的概念:“所谓‘钝感力’,即‘迟钝之力’,亦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伤痛,而不要过分敏感。当今社会是一个压力社会,磕磕绊绊的爱情、如坐针毡的职场、暗流涌动的人际关系,种种压力像有病毒的血液一样逐渐侵蚀人的健康。钝感力就是人生的润滑剂、沉重现实的千斤顶:具备不为小事动摇的钝感力,灵活和敏锐才会成为真正的才能,让人大展拳脚,变成真正的赢家。”
钝感和日常所谓的迟钝并不一样,心理学家使用ABC理论类比来进行解释:A是指客观发生的激发事件,即个人直接感知到的事物;B是大脑对感官器官传来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理性分析的思维;C代表了结果,包括个人行动、个人情绪表现等输出内容。迟钝的人一般只能够感知到激发事件,或者连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而钝感力则可以对激发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并在行为和情绪上做出相应的反应。
相比于迟钝,钝感力是对逆境的一种耐力,主要方式就是通过降低个体敏感性的方法来免疫逆境对个人精神、心态造成的冲击,从而提升个人对逆境的承受能力,提升个人在困境中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精神上的成长包含了对逆境的认知能力。对逆境的认知模式往往决定了个人在逆境中的表现,因此在确保精神成长时,认知能力的提升和成长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比如有的人在第一次工作的时候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和失败,这个时候他产生了自我否定和自我放弃的想法,可是在第二次、第三次经历失败的时候,一些人会做出改变:“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这是一件好事,我每一次都在积累经验,都在促使自己形成新的思考”“换一个角度看,我的担心和惶恐或许是多余的”。
人们需要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它们或许正是自己成长的见证,因此没有必要去过分看低自己,没有必要自暴自弃。《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在功成名就之前,曾经非常落魄,她认为自己的处境仅仅要比流浪汉好上那么一点儿,但她度过了那段最黑暗的时期,后来她曾回忆这段生活,并认为正是失败和挫折让她获得了成长,并带来了足够的安全感,“我为什么要谈论失败的好处?仅仅是因为失败意味着脱离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我不再欺骗自己成为另一个人,我开始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唯一关心的事情中。如果不是因为从没成功过,我可能就不会坚定地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成功。我完全自由了,因为最糟糕的已经经历过了,而我还活着。我还有女儿,还有一台打字机,和一个巨大的想法。人生的最低点,成了我重建生活的坚实基础。”
对于人们来说,只有确保自己在以上几个方面都获得了成长,确保自己能够更为自信地应对逆境,才能够有效挖掘逆境中的价值,才能从逆境中获得成长的动力。
贫穷会成为人们追求财富的巨大动力
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虽然是扬名世界的亿万富豪,可事实上在20岁的时候,他依旧不过是一个睡在10平方米的单身公寓,连洗碗都只能在浴缸里进行的穷小子,这样的穷苦日子让他备受煎熬,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附近的很多人都认识他,也常常会和他一起交谈。可是渐渐地,大家发现这个几乎一无是处,连一份稍微体面的工作也找不到的穷人,竟然想要成为亿万富翁,而且他的“野心”还不小。当他摆动着那些破烂的衣服,从那张不切合实际的大嘴里说出“我是一个最终要成为亿万富翁的人”这句话时,大家都被这种美国式的幽默逗乐了。
按照他的说法,自己将会想办法让那些大资本家、大银行家掏点儿钱出来支持他的事业,其实,当时穷困潦倒的他准备报名参加潜能大师吉米·罗恩的课程,以此来改变自己目前的困境,他觉得自己以后也能通过激发潜能获得成功,并且帮助别人开发潜能。不过当时需要一千二百美元的学费,这对于安东尼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他准备让银行家贷款给他。
可大家都知道,这个穷小子除了有一点儿野心,有一个空荡荡的肚子之外,只剩下一张爱吹牛的大嘴。让有钱的银行家来给他贷款?这件事在大家看来,也许比“火星要撞上地球了”稍微靠谱那么一点儿。有人当时就讥讽安东尼该去当个演员,演一个精神病院的患者。
尽管遭受了很多嘲笑和鄙夷,可是安东尼始终没有放弃这个想法,他真的打算去说服那些大资本家和大银行家,就靠着一张嘴,一个点子。结果当然可以预料,银行家们并不觉得安东尼的点子有什么特色,他们根本不会听一个连洗碗的地方也腾不出来的穷鬼的胡说八道。
自然而然,安东尼几乎到处碰壁,据说他被44家银行拒绝,银行家们要么就是坐在那儿发呆,要么就是一直笑,多数人甚至根本都没打算听他将这些好故事说完。事情正像大家所预料的那样,没有人会愿意和他一起犯傻。
但安东尼并没有放弃,他迫切地想要改变目前的窘迫境况,同时一直都保持强大的动力和信心。直到某一天早上有个银行家主动上门来找他时,他还窝在那个破房间里整理他的富人名单。银行家似乎被那样的场景打动了,所以一见面就答应帮忙出资,以便解决安东尼的燃眉之急。就这样,安东尼有了学习潜能学的机会,并且在这一领域迅速展示出过人的天赋和能力,最终成了世界上最出色的激励大师和潜能大师,而他也最终如愿,成为人人羡慕的亿万富翁。
相比于其他人,安东尼是一个典型的穷小子发家致富的例子,而在这个案例中,支撑安东尼一直走下去的最重要因素恰恰是贫穷。
事实上,很多时候人们都在抱怨自己很穷,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条件,抱怨自己的起点比其他人更低。由于贫穷,很多人会丧失自信,会自暴自弃,会觉得自己天生低人一等,尤其是当他们因为经济能力不足而错失一些发展机会,或者遭受他人的打压时,更是容易迷失自己。
贫穷成了限制心理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成了引起人们产生逆境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贫穷,很多人都会对生活产生恐惧感,害怕参加社交活动,以免被人看不起;害怕生病,一生病就可能会面临无钱医治的窘境;害怕面对自己的理想,对生活失去兴趣和信心,因为无法实现个人的需求和梦想;害怕面对失败,失败意味着自己将会彻彻底底地成为一个失败者。
在很多人眼中,贫穷就像是一种病毒,而人们对此常常缺乏免疫力,贫穷会让人丧失信心和动力,会让人失去追逐目标的勇气。在很多街头采访中,都可以发现,人们对于贫穷的恐惧要远远超过智力上的不足、能力上的不足以及容貌问题。这一类贫穷恐惧症并不会让人在经济遭遇危机的时候迅速陷入一种沮丧的状态。
在心理学家看来,“穷”并不是一个多么显著的定义。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穷而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觉得穷会让自己低人一等,让自己陷入低层次的生活,那么只能说明这个人缺乏明确的自我认知,而且缺乏独特的优势和技能,他没有一个能够凸显自身能力,证明自身价值,定义个人位置的特点,他的个人形象是模糊且消极的。
而越是缺乏这种显著定义的人,越容易寻求物质上的满足,越容易通过一些奇异的行为、奢侈的装扮来赢得关注;越是缺乏这种显著定义的人,越容易在物质生活的表现上向身边人靠拢,一旦他们没有这样的能力,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最终陷入沮丧和困惑之中。对于这些人来说,贫穷只会成为一种自我堕落的习惯,会成为他们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之所以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可是却不愿意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反而越过越穷,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生活中已经丧失了信心,对于改变命运的期望值不断下降。
相比于其他人,很多人对于贫穷的认知更为真实,更为透彻。正如《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所说:“我曾经很穷,那并不是很高贵的经历。贫穷勾起了恐惧、压力,有时还有绝望。那意味着无数羞辱和艰难。而靠自己努力摆脱贫穷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但是只有傻子才觉得贫穷很浪漫。”
贫穷就是一种逆境,对于那些抗压能力强的人来说,当他们陷入贫穷的生活中时,内心的需求和渴望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化,他们对于改变生活状态的渴望会加深,对于改变命运的想法会得到强化。这个时候,他们会表现出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摆脱现状,即便面临失败,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直到达到改变的目的。
学会接纳人生的污点,这是创造新生的第一步
西方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某个村子里的两个偷羊贼在偷羊时被村民抓住了,为了泄愤和警告,村民在两个人的脑袋上刻上了“S T”(sheep thief偷羊贼)字样。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脑袋上被人这样刻字,意味着自己将永远都带着这份屈辱生活,正因为如此,其中一个贼不堪受辱而远走他乡,他实在觉得自己没脸留在村子里,而且也无法面对自己脑袋上的字。
另外一个人没有离开,尽管他也觉得自己可能一辈子都会被这两个字母拖累,但还是决定留下来改过自新。从那之后,他没有做任何坏事,而且每天都主动帮助别人。一开始,村民对他怀有防备心,仍旧称呼他为偷羊贼。就这样过去了很多年,有很多外地人来到村子里旅游,发现有个人脑袋上刻着“S T”,于是就好奇地问村民这是什么意思,结果村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他是一个好人,因此应该是‘Saint’(圣人)的意思吧!”
面对并接纳自己人生的污点,这是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关键一步,很多时候,人们为了维持一个更加完善的个人形象,为了赢得更多人的认同,一方面会想方设法夸大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刻意掩盖自己的污点和缺陷,会刻意隐藏过去一些不堪的经历,确保自己能够以一个更为完美的形象出现在别人面前。
人生本就不完美,人本身也不完美,没有人可以做到至善至美,也没有必要去追求完美,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缺点,都存在过一些不当的行为,人们没有必要回避这一切,应该用理性的、自信的、自省的目光来看待自己。
没有谁的人生会是完美无瑕的,任何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瑕疵,会存在一些缺点,正视并接纳这些缺点的存在,无疑会帮助人们更轻松地摆脱和应对逆境。比尔·盖茨是世界级别的大富翁,而且也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曾陷入出轨的传闻,差点儿导致婚姻失败,也曾在事业上做出一些错误决策而错失机会。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拥有极高的知名度,而且他的家庭生活一直都过得幸福美满。
有关人生污点往往被人忽视,因为这在生活中实在太过于平常了,无论谁都做过一些让自己感到羞愧的事情,无论是谁都有过一些不光彩的“黑历史”,无论是谁都曾做过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而在多数时候,人们选择遗忘和逃避。但是一些逃避行为可能会让逃避者承受一辈子的压力,会让他们始终活在过去污点带来的阴影和逆境之中。
对于这些人来说,摆脱困境的方法就是直面危机,就是认真地看待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认真面对自己的污点和不足,不要逃避内心的阴暗面,不要回避自己过去不堪的经历,只有正视和接纳那些污点,才能真正选择遗忘,才能逃脱心理的困扰。
有个人在少年时代潜入老师家中并顺手拿走了1200元钱,这是老师当时刚发下的被积压了6个月的工资,他需要依靠这些钱给妻子治病,还要给孩子上学,可以说,这是他维持整个家庭开支的经济保障。而这笔钱丢失之后,老师在山路上来来回回地找了很久,却不小心摔断了腿。第二天当少年得知老师的腿摔断之后,非常后悔,他想要把钱还回去,但又担心自己会遭到批评,会受到众人的指责。而这件事彻底影响了他的性格和生活,多年来,他一直都心怀内疚,始终不敢面对老师,而且心中充满了罪恶感,这让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坏人,并且抬不起头做人,生活、社交和工作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十几年后,他意识到自己是时候直面这些问题并做出了结了,否则一辈子都将被这个污点左右,一辈子都将活在愧疚和自责之中。所以后来他鼓足勇气来到老师的家中,道出了当年的偷窃事件,而由于时隔多年,老师早就对此事释怀了,这个偷钱的人最终放下心结,获得了自我救赎。
在心理学上,接纳自我往往有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即人们怀疑自己有问题,然后通过观察、自省或者咨询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确有问题,等到问题加重之后选择放弃压制和治疗,而这种放弃会逐渐改变人们对自己、对个人污点的态度,当态度发生改变之后,人们开始不再纠结于自身的问题,此时身上的问题反而得到好转,人们顺利脱离逆境。
哲学家认为人生是一场救赎,人们需要对自己过去的错误进行反思和补救,而这种补救的前提就是正视它们的存在,就是接纳它们的存在以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面对自己的污点时,一方面要用批判和反省的目光看待自己,给自己一个警示,让自己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另一方面,要懂得接纳这些污点,而不是一味地选择逃避,逃避并不能真正摆脱内心的阴影和折磨,只会在时间的堆积下越来越强烈,让自己深陷困境。那些因为自己过去的失误和错误就留下心结、对自己怀有成见的人,往往沉溺在过去的错误当中,只会让自己不断自责和痛苦。
竞争失利,不过是成长的一堂经验课
美国射击选手马修·埃蒙斯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运动员,早在他登上奥运舞台之前就是夺冠的热门人选,可是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表现,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在那一届比赛的决赛场上,马修·埃蒙斯一连几枪都发挥出色,到最后一枪时,他的分数已经远远超过第二名,以至于美国的评论员甚至认为这一枪只要打上靶子,那么金牌就是埃蒙斯的囊中之物了。但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埃蒙斯的枪和所有人开了一个大玩笑,最后一枪竟然打在了别人的靶子上,结果只能将金牌拱手让人。
这样低级的失误让他备受煎熬,错失金牌的遗憾,以及来自国内媒体的嘲笑和批评,让他不堪重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他只能勤奋练习,将希望寄托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命运再一次捉弄了他,在决赛最后一枪时,他只要打出一个中等分数就可以获得金牌,但是这一次顶着重重压力的他再次失准,只打出4.4环的成绩。
再次与金牌失之交臂的埃蒙斯几乎心都碎了,比上一次更加难堪的是,这一次全世界的媒体都在为这样的失误而叹息,同时有关埃蒙斯心态不好的报道层出不穷。在面对这些压力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将目光瞄准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没想到末枪惊魂再次上演,在领先对手的情况下,他的最后一枪再次失准,而这一次,他不仅失去了金牌,而且连银牌也没捞到。
接二连三地在同样的地方摔倒,在同样的问题上犯错,在同样的压力面前失去理智,埃蒙斯彻底崩溃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心态问题,由于缺乏在逆境中崛起的勇气和能力,他最终被第一次失败拖垮,他已经害怕面对竞争了。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竞争中失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能力不行,即个人自身的竞争力不具备优势,自然难以在竞争场合赢得更多的机会和生存空间;其次是心态不好,心态往往影响个人的状态,当一个人不够自信,对竞争对手产生恐惧,或者对竞争产生逃避心理时,往往会表现出懦弱的一面;再者就是外在因素对自己不利,由于外在因素的干扰,很多人在竞争时会落入下风,从而遭遇挫折和失败。而无论是哪一种因素,最后可能都会演变成为心态问题,即人们对于自身的失利耿耿于怀,并且会进一步压制自己的空间。
最重要的是在失利中吸取经验教训,要懂得避免在下一次犯同样的错误。此外,还要保持对失败的承受力,这种承受力包含了对失败的宽容,既不要过度解读失败,更不要将其当成自己的人生定义。很多人都有“Loser(失败者)”思维,只要自己在竞争中面临失败和挫折,就会认为自己能力不行,认为自己比不过别人,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战胜别人。他们的信心被彻底击垮了,面对对手的进攻,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勇气和信心做出回应。拥有“Loser”思维的人往往经历过失败的打击,他们会以一时的成败来定义自己的能力,会以一时的挫折来评估自己的人生,“我注定是一个失败者”“我无法获得胜利”“我不会击败对手”,他们会将自己的冲刺失败定义为整个人生的失败,而这显然过于片面和消极,而且对自己也是非常不公平的,人们应当尽量避免在竞争中彻底被摧毁。
如果对个人的竞争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所谓的失败不过是人生的一场历练,不过是个人对生活的一种更高期待。世界上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乔丹早年曾多次被活塞队(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的参赛队)压制,他也曾感到彷徨和迷惑,但他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积极做出应对,同时不断提升自己,最终跨过了眼前的巨大障碍,为自己的成功之路扫清了障碍。
大多数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自己才是最大的敌人,但人们通常都无法理解和领悟到这一点,他们更加倾向于将目光聚焦在对手身上,而一旦自己错失机会,被对手压制,可能就会把所有的问题归咎到自己身上。如果人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和宽容自己,能够想方设法给予自己一些更为积极的暗示,那么情况会截然不同。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竞争是每一个人的天性,毕竟人们需要从外界获得生存所需资源,这是无法避免的,而人们需要做出调节,那就是人生并不是一场胜负定输赢,一时的输赢成败并不能代表什么,在这一次输给了对手,那么争取在下一次赢回来;在这一次与成功失之交臂,那么在下一次则要全力挽回。人们需要对自己的失败保持宽容,需要让自己处于一种更加稳定的状态。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最重要的是保持好的心态,将过去的失败放下,每一次竞争都当成第一次竞争,这样才能做到无畏,才能激发出最强大的战斗力和竞争水平。
所以,最终的问题是,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无法击败竞争对手,或者不幸被对手所击败,最简单的调节方法就是吸取经验然后忘掉这次失败,最后坚定地告诉自己:“下一次,他想要再次击倒我将会变得非常困难。”
九死一生,创业者必须激活抗逆力
2008年金融风暴,埃隆·马斯克创立的特斯拉和Space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遭遇很大的挑战。不巧的是,2008年8月2日,SpaceX火箭发射再次遭到失败,接二连三的挫折让马斯克感到压力重重,在新闻发布会上他坦诚地接受现实,那个时候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天才可能会被现实击垮,毕竟在这样高难度的创业面前,人们很难获得成功。可是在本还充满消极气氛的发布会上,马斯克的最后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乐观也好,悲观也罢,管它呢!在上帝面前做血证,我就是拼了命也要把事做成。”这样的表态让人见识了马斯克血性和刚强的一面,在那之后SpaceX的工程师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在7周后的9月28日,SpaceX火箭成功发射,引爆了全球舆论。
成功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往往都要经历各种波折,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他们的成功就是一部失败成长史,可以说正是因为经历了九死一生,他们才能够获得更高的成就,才能将自己的事业做得蒸蒸日上。无论如何,经历各种坎坷和挫折,几乎是创业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人们只有在各种挫折中掌握更多的经验,把握正确的方向,获得更大的勇气,才能有效应对更多的问题,才能让自己和企业一同成长,或者说,企业的成长本身就是建立在创业者本人的成长基础上的。
乔布斯曾被自己创立的苹果公司开除出去,他还曾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甚至在面对癌症时也乐观地抗争了8年。在整个创业生涯中,他经历了多重坎坷,但多次的逆境让他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让他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让他的人生变得更有弹性。正是因为经历了各种磨难,乔布斯最终将苹果公司打造成世界上最出色的科技公司之一。
马云在创办阿里巴巴的时候,曾经一度缺乏资金,整个公司根本无法维持下去,但是马云仍旧咬牙坚持,所有的工作压力最后都变成了融资的动力。在2001—2002年的互联网寒冬中,很多互联网企业在不景气的市场中被迫退出市场,但是马云始终坚守自己的梦想,在艰难的形势下顽强地维持阿里巴巴的正常运营。而正是这些挫折和困境,使得马云拥有了更为强大的思想和勇气。
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家,都拥有广阔的思维和强大的抗逆力,他们的成功不在于运气比别人好,不在于顺境中的发展多么迅速,而恰恰在于他们接受了比别人更多的逆境的洗礼。可以说,正是接二连三的失败和打压,让他们得以绝处逢生,得以获得更好的出路。
心理学家认为,顺境中人往往难以取得很大的成就,那些最出色的工作往往都是在逆境中完成的,因为当人们处于逆境中时,思想上的巨大压力,身体上的痛苦折磨会成为精神上的一种兴奋剂。
作家塔勒布曾经提出了反脆弱性的概念,他认为有些东西可能会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等情况下时,它们并不会受到消极的影响,反而能够获得正面的刺激,促使它们能够茁壮成长和壮大。可以说,反脆弱性是那些从混乱和波动中受益,且需要这种混乱和波动才能维持生存和实现繁荣的事物的特性。在生活中,人们经常谈到复原力,这是一种让事物抵抗冲击,保持原状的能力,而反脆弱性则让事物变得更好。这种反脆弱性就是一种抗逆力,就是个人对于各种困难的应对和处理能力。
对于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说,想要让自己获得成功,想要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那么就要掌握抗逆力,就要懂得比其他人更加善于坚持,比其他人更加懂得如何在逆境中生存。一般来说,提升这种抗逆力需要人们保持对困难的承受力,还需要保持最基本的认知能力。比如,人们需要意识到创业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从0到1,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确保所有的成长因素都是合理的、到位的,并不能确保自己不会出现什么差错,而创业本身是允许人们试错的。人们还需要意识到创业是一个周期性的活动,有起步,有发展,有高潮,也有低谷,整个创业过程就是循环往复这些环节。了解了这一点,人们就不会总是以怀疑自己的眼光来看待创业中遭遇的挫折和失败。
此外,创业者需要建立正确的成功思维,那就是任何1次成功可能都是建立在前面100次失败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前面的失败做铺垫,那么人们几乎不太可能在成功的道路上一蹴而就。华为公司如今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通讯设备制造公司,但是在创业初期,它经历了很多挫折,数次濒临破产,还有好几次陷入发展停滞的危机,但是依靠着强大的韧劲,任正非和华为全体成员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总而言之,失败更像是一种常态,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考虑到创业本身就是充满风险的活动,人们需要对这个过程保持宽容的态度,需要对自己的成功保持最基本的耐心。要知道任何人都有可能在创业中遭遇失败,但是谁能够坚持得更久一些,谁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处境,谁就可以更快地适应逆境,可以更好地保持工作状态。
既然选择了错误的道路,不妨重新走过
被称为“扣扣熊”的斯蒂芬·科拜尔是美国知名的脱口秀主持人,为人幽默、洒脱,喜剧风格独树一帜,因此深受观众的喜爱。不过在早期,斯蒂芬·科拜尔一直渴望成为一名戏剧家,而他最希望表现莎士比亚的戏剧,尤其是扮演哈姆雷特的角色,他甚至想要成为哈姆雷特那样的人。
那个时候,他一直都在寻找表演的机会,但是效果并不好,用别人的话来说,“斯蒂芬·拜尔并不是那块料”,他的那些幽默表现和喜剧色彩非常突出,根本演不了相对严肃的戏剧,即便是一些喜剧形式的节目,他也无法轻松驾驭。重要的是,没有导演愿意找他演出,没有人会花费时间看看他在演些什么。因此最初的梦想一直处于煎熬之中,这让他感到有些困扰,他不清楚自己是否有必要重新做出选择,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必要重新追求一个新的目标。
后来,他认识了一位喜剧演员,两个人一起演出,而这让他的喜剧天赋慢慢释放出来,此时的他开始成为美国喜剧中心频道的记者,并在之后慢慢有了自己的脱口秀节目,这个经历就是一个自我调整的过程。
2011年,他回到母校西北大学做毕业演说,谈到了这样一段话:“人们告诉你,要跟随自己的梦想。但是,要是那个梦想很蠢怎么办?比如25年前(也就是22岁时)的斯蒂芬·科拜尔,他梦想着独自生活,要留大胡子,住在宽敞的LOFT里,穿着和服,地上有榻榻米,还有一个不断沸腾的茶壶。他会为街上无家可归的人表演莎翁的剧目。”
“而今天,我没有胡子,是一个住在郊区房子里的父亲,穿着没熨过的卡其色裤子,以讲安东尼·温纳的笑话谋生。我爱这种生活,谢天谢地,梦想是会变的。如果我们都死守着第一个梦想,这个世界恐怕到处都是牛仔和公主了。”
和人们日常接触到的心灵鸡汤不同的是,斯蒂芬·科拜尔没有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没有继续保持强大的耐心去追求最初的目标,而是半途做了调整,这种调整可能会被认为是缺乏毅力的表现,但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也许主动变化比一成不变更为重要,也许适当的放弃和调整比死守原目标更加合理、明智。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缺乏做出改变的勇气,比如最常见的一个社会现象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某一个行业,可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工作始终没有多大起色,这个时候,是选择换工作还是选择继续留守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多数人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可能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继续留守可能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都不怎么如意,而选择做出改变则不可避免地会承受一些风险,毕竟这意味着重新开始,而随着年龄的增加,重新开始的成本和风险无疑也在增加,要是下一份工作更差怎么办,要是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怎么办,那样还不如不换。正是始终纠结着要不要换工作的问题,导致很多大学生长时间被压抑在原有的工作中,并且不断错失机会。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做了错误的选择,或者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种不利的状态时,往往不愿意回头去反思自己的选择是否合理,不愿意去质疑和否定自己当初的目标。选择对现状进行妥协也许是最好的逃避方式,也是应对逆境的一种消极方法,但是这种消极的表现无疑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错误会延续下去,个人的挣扎感、压抑感会变得越来越强烈。
贝佐斯在30岁的时候才想到要创办亚马逊,当时他有一份高薪水的工作,职位也很高,可是他干得不怎么舒服,因为这种朝九晚五、反反复复的工作模式并不是他所期待的,所以某一天他就直接告诉老板,他准备在网络上卖书,当然他并不确定自己是否会成功,毕竟很多创业公司都以失败告终。接下来,老板给了他一点忠告:“那听起来是一个很棒的想法,但是,对那些没有一份好工作的人来说,这个想法更棒。”
老板的话并没有打消贝佐斯的想法,他花了两天时间做出决定,然后果断离开了公司,开始进入一个从未有人涉足的领域,这也意味着他遇到了新的困难,没有作者愿意和网站签约,没有人愿意注资,毕竟大家都觉得这种新的模式过于冒险,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尽管网络卖书很艰难,但是贝佐斯还是坚持过来。
彼得·蒂尔曾经是一名律师,他还试图进入法院工作,可是接连失败了,这让他备受打击,这时候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于是决定创立PayPal(国际贸易支付工具)。在当时,这个想法遭到大家一致的反对,就连那些最资深的银行家也认为PayPal不可能获得成功,而他们觉得尝试这样一种新事物无疑是非常不明智的,这让彼得·蒂尔陷入困境,可是经过一番思考,他还是下定决心创业,因为他不想在错误的选择中继续下去。
人生应该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尝试新事物,去追求新的目标,而不是长久地捆绑在一份并不适合自己的选择上,仅仅因为这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模式?仅仅因为这是自己最初的梦想?或者仅仅因为自己觉得做出改变会带来巨大的风险?这些不过是个人逃避挫折的借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