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学问,第一次落榜
1492年,王阳明为了领悟宋代儒学的“格物致知”的精髓,跟随父亲龙山公王华返回北京侍读,想方设法地搜寻朱子著述的遗留存阙,并打算就此发愤研究。
一日,他读到程伊川的“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便陷入了沉思。众所周知,程伊川即程颐(1033—1107),字正叔,北宋洛阳伊川(今属河南省)人,后世称其为伊川先生,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当然也是“格物致知”思想的重要支持者之一。
在龙山公王华居住的府邸中,种植了大量的竹子,王阳明便每日对着竹子发呆。时日久了,他就命人拿来竹子,将竹子斫开察看其内部究竟,然后思考里面的道理。尽管王阳明废寝忘食,消耗了很多的精力,但是仍未能想通圣贤书上所写的道理。王阳明在内火外忧的多方焦虑下,终于病倒了。这就是王阳明“格竹子”的逸话所出之处。
格物的事情总算告一段落。向来意气风发、年少轻狂的王阳明不得不面对自己悟道不出的失败场面。原本他是一心要做圣贤的,但是第一个回合就败下阵来,的确给他不小的打击。王阳明甚至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自古以来圣贤被开始区分后,与此同时就应运而生了如何作辞章的学问。”于是他决定重新返回到文学报国的道路上去。
通过格物这件事,可以知道,王阳明此时对性理学还只是知其皮毛,尚涉入不深。他只知道程伊川的著述而没了解到程伊川儒学的精要,而且简单地通过对竹子来格物求知,实在是有些形而上学的味道。这样怎么会格出真正的理呢?
朱子学派的人经常拿这个例子来指责王阳明的浅薄,然而进一步想,也正是他对程伊川学说的质疑与不解,才有了后来王阳明“心即理、心理合一”核心学说的横空出世。当然了,王阳明在当时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境界,这一点也是不能忽略的。
第二年春,已经22岁的王阳明参加三年一度的全国性会试。这次他是信心满满,要当状元的。但是王阳明却意外地落榜了。
王阳明的好朋友们都跑来安慰他。当时的宰相李西涯、韩东阳鼓励他参加下一届的考试,说道:“你今年意外落第,没有关系,你文采出众拔萃,来年金榜高中,在文坛上叱咤风云是迟早的事情。莫不如你先试着做一个《来科状元赋》吧?”
大家原本就是一玩笑话,没想到王阳明听完,立刻就一丝不苟地应对了一篇。
在场的人见状,莫不惊讶:“天才!天才!”
当然,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此话一点不假,知道了这件事,很多嫉妒王阳明的人私底下都议论道:“这小子绝对中不了榜,眼中太自大无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