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年龄歧视(《哈佛商业评论》2019年第4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致读者 TO THE READERS

警惕年龄歧视

在年老绝对是一种劣势:刚刚年过三十,就被称为“油腻大叔”“老阿姨”。在职场上亦是如此:招聘要求明确多少年龄以下,40岁以上绝对是裁员的优选目标,晋升机会可以不顾能力,年轻者先得……人们对此已经熟视无睹,甚至认为是理所应当。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期《聚光灯》栏目的文章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组文章的主要作者是米尔肯研究院老龄化未来中心主任保罗·欧文。

欧文在第一篇文章《无人退休的窘境》中,首先分析了老龄化的现状与未来。他认为,人口结构巨变正在发生,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20多亿人,比5岁以下儿童的人数还多。无论发生这种巨变的原因为何,劳动力老龄化都已经到来。未来的就业人口将面临五代同堂的局面。

对此,悲观论调占据主流,但欧文认为原因是刻板偏见。他引用斯坦福长期供职中心的劳拉·卡洛斯的研究结果指出,如今60多岁的员工一般都比较健康、经验丰富,而且比年轻同事更容易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他们上进、有见识、善于解决社会难题、更关心有意义的贡献,而非个人升迁。相较于年轻同事,他们更可能建立社会凝聚力,分享信息和组织价值观。

因此,欧文认为如果能采用长期供职计划,工龄延长的积极效应将会展现,公司也能利用老龄化机会获得竞争优势。简而言之,就是可以化危为机。

在第二篇文章《长期供职机会》一文中,欧文则着重讲述了老龄化社会中的消费市场。据研究,到2020年,60岁及以上人群每年的消费力达到15亿美元,并且这些人将带动2015年至2030年一般的城市消费增量。换言之,这些人代表了一个全新理念和创新的巨大市场。

尽管有些公司已经行动起来,但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作者认为,如果企业能抓住这一巨大机会,就既能提升自身利润,也能惠及社会。

当然,运用长期供职计划还需要诸多配套措施,有兴趣的读者请详细阅读本期《聚光灯》,相信能得到更多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