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历史观:天理视域下的历史世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富贵寿夭

在朱子思想中,禀气与人的现实状态关系密切,人的禀气状态更是直接影响到人的富贵寿夭。《语类》中有一段记载详细论述了禀气的不同状态与人在现实中贫贱富贵的关系:


……因问:“得清明之气为圣贤,昏浊之气为愚不肖;气之厚者为富贵,薄者为贫贱,此固然也。然圣人得天地清明中和之气,宜无所亏欠,而夫子反贫贱,何也?岂时运使然邪?抑其所禀亦有不足邪?”曰:“便是禀得来有不足。他那清明,也只管得做圣贤,却管不得那富贵。禀得那高底则贵,禀得厚底则富,禀得长底则寿,贫贱夭者反是。夫子虽得清明者以为圣人,然禀得那低底、薄底,所以贫贱。颜子又不如孔子,又禀得那短底,所以又夭。”又问:“一阴一阳,宜若停匀,则贤不肖宜均。何故君子常少,而小人常多?”曰:“自是他那物事驳杂,如何得齐!……”又问:“虽是驳杂,然毕竟不过只是一阴一阳二气而已,如何会恁地不齐?”曰:“便是不如此。若只是两个单底阴阳,则无不齐。缘是他那物事错揉万变,所以不能得他恰好。”又问:“如此,则天地生圣贤,又只是偶然,不是有意矣。”曰:“天地那里说我特地要生个圣贤出来!也只是气数到那里,恰相凑著,所以生出圣贤。及至生出,则若天之有意焉耳。”又问:“康节云:‘阳一而阴二,所以君子少而小人多。’此语是否?”曰:“也说得来。自是那物事好底少而恶底多。且如面前事,也自是好底事少,恶底事多。其理只一般。”(僩。)《语类》,第79—80页。


这段话的开始,朱子和学生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气的各种属性对人的现实状态的影响的“结构性”分析。学生更是把问题直接导向孔子“大德不受命”这一问题上。朱子对气的各种属性以及其与人的现实状态的关系做了解释。可见气的现实属性直接影响了理的实现。禀气之初的气的状态使现实当中不合“理”的现象产生,尤其是贫富寿夭问题。传统上我们会认为,有德行的人应该长寿富贵,可是历史和现实往往不是这样,好人不长命、忍饥挨饿之事比比皆是。对于儒家来讲,孔子、颜回这一对师徒的命运即是这种现象最突出的反映。因此,关于“德福”问题的讨论,尤其是结合孔子等圣贤对德福问题的讨论,在历史上有很多。对于“德福”问题,较早提出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当属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中,他结合伯夷叔齐之遭际提出了这一问题。在道学系统当中,张九成对于“德福”问题也有着系统的论述,而他的观点也成为朱子直接批评的对象。本文在此不对“德福”问题进行详细论述。在朱子思想中,“德福”问题的解决可以看作“理气强弱”下的一个附属命题,我们将在“德与命”的章节结合“大德必受命”对这一问题展开详细论述。朱子把这一问题置于“理气”的框架下讨论,并直接和“气”的状态结合起来论述,把德福不一致归因于气,是气使价值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可见,在禀气之时,理也终究拗不过气。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段话不只诉诸结构性的分析,更是谈到了气的运化流行。学生在开始谈这一问题时,就谈到了“时运”的影响。把原因诉诸“时运”朱子不会反对,但朱子开始回答时还是侧重于禀气。然而学生还是抓住“气”的运行状态不放,追问如果气的运行是均匀有秩序的,那么历史上君子和小人的数量应该差不多,可为什么君子常少,小人常多。学生的问题里隐含了一个前提,即把君子诉诸“阳气”的禀得,小人诉诸“阴气”的禀得。朱子对这一点并没有反对,只不过在他看来,气的流行运动并不是“均匀”整齐的,而是“驳杂”不齐的。气的运行不能均平并恰到好处,造成了君子少、小人多。在学生的理解中,气的流行好像是阴阳两种气反复交替出现。朱子否认了学生的这种气运模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气的这种驳杂恰恰是现实当中价值实现与否的直接原因。学生在最后还问到天生圣人是否有意志,朱子对此做了否定。在这段话中,弟子还举了邵雍的一句话,认为从宇宙总体“气”的构成来讲,总是能体现价值的“阳”气少,而能遮蔽作为价值的理的“阴”气多,朱子在这里承认邵雍所讲的“阳一而阴二”。

《文集》卷五十六《答郑子上》有类似的讨论,郑子上直接用颜子和盗跖来谈禀气与德福的关系,用气的清浊等属性解释人的现实状态,并且引程子之说为证。对于他的观点,朱子言:


此说得之。贵贱贫富亦是如此。但三代以上气数醇浓,故气之清者必厚必长,而圣贤皆贵且寿且富,以下反是。《文集》卷五十六,第2688—2689页。


朱子直接承认了郑子上的讲法,并把问题扩展到贵贱贫富,进而谈到了历史上不同时期为何会出现这些差异。在朱子看来,这与气的整体运行状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