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地飞行:中国自主创新发展磁浮交通纪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首创F型钢热轧成型技术

大家知道,列车是在轨道上行驶,磁浮列车也是一样,所不同的是轮轨列车的轨道是“H”型钢轨,磁浮交通轨道则是“F”型钢轨。如果把“F”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那么,左半部分就是用于悬浮控制承载,右半部分供磁浮列车以其特殊方式“环抱”在轨道上,以1厘米左右的间隙悬浮运行。

我国首条中低速磁浮交通试验线,轨道是采用焊接方式生产出来的,这种传统工艺每天只能生产12米轨道,生产效率极低,204米试验线的轨排,整整用了3个月。

2008年,一条长达1547米的试验示范线路在唐山机车车辆厂内完成基础建成。当时,我国中低速磁浮交通产业化只剩最后一个技术难题:热轧生产用于制造轨排的F型钢轨。

这是一个怎样的技术难题呢?这是因为着眼产业化要求,必须放弃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的焊接方式。传统轮轨列车的“H”型钢轨,每天可生产4千米,而焊接F型钢轨一天只能生产12米,两者比较,效率相差几千倍,因此必须解决热轨F型钢轨的问题。

北控磁浮的目标不仅是建成一条试验示范线,他们瞄准的是磁浮交通的产业化应用。于是,在国内寻找能生产F型钢轨的企业,几番考察调研,最终与莱芜钢铁集团达成合作协议。

莱芜钢铁集团虽然在型钢生产方面具有雄厚的技术与制造实力,但热轧制造F型钢轨却是头一回。听说是生产磁浮交通轨道,莱芜钢铁集团却二话没说,表示愿意干。在只从北控磁浮获得了100万元的经费支持的情况下,自己投入了近4000万元进行技术攻关和热轧试验。

让莱芜钢铁那些“山东汉子”没有想到,热轧制造F型钢轨是那样的艰难。一次、两次;半年、1年,每次从热轧线上制造出来的F型钢轨,像一根根扭曲的麻花。

一次热轧制造,型钢车间需要停产一次,损失至少400万元。

攻关进退维谷之时,北控磁浮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志明、国防科技大学李杰教授等人,不断给莱芜钢铁的那些“山东汉子”打气、鼓劲:

“你看,这个‘麻花’的扭曲程度不是越来越小了么。”

“听说日本建成的世界第一条中低速磁浮交通线,也是热轧的轨排,我们也一定能搞出来。”

“进展缓慢不要紧,唐山试验线可以等。”

这一等,就是整整2年。这两年时间里,莱钢又花了上亿元建设了磁浮轨排加工车间,研制了轨排加工专用装备,横下一条心,说什么也要轧出中国的F型钢轧。

失败了,重来;不成功,再试。两年里,他们先后经过16次实验室实验、10多次计算机模拟、7次大工业试验,终于轧制出满足磁浮交通要求的F型钢轨,突破掌握了F型钢一次热轧成型技术,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至此,我国中低速磁浮交通产业化的所有技术全部攻克。

许多人也许不知道,掌握F型钢轨一次热轧成型技术,莱芜钢铁在国内是第一家。直至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日本的中低速磁浮交通线并不是采用热轧成型的F型钢轨。当初,刘志明不过是为了给他们鼓劲随口一说。没想到,一句善良“谎言”,竟然激发出无限的创新潜力。

如今,莱芜钢铁拥有F型钢热轧轨的技术秘密和发明专利12项,成为国内唯一能生产磁浮交通专用F型钢轨的企业和唯一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