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雨魂》诗艺视探
《雨魂》问世了。这是继《绿雨》与《雨江南》之后,诗人吴昭元先生出版的第三部诗集,也是诗人创作道路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细读这部诗集所选收的160多首诗,笔者除了感叹诗人的执着与勤奋,更为他诗艺的长足进步、开拓新的诗境而欣喜不已。
一
与前两部诗集一样,《雨魂》是以“雨”的意象命名的。人们不禁感叹,诗人对雨是如此情有独钟!大家熟读唐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津津乐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也可顺口吟出宋词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以雨的意象来构造诗歌境界的佳句名篇,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皇皇卷页中屡见不鲜。雨——大自然的常态,为何与诗人的情思一拍即合,难解难分,这是值得品味与深究的。在《雨魂》中,雨——江南的雨,故乡的雨,犹如哺育诗人的乳汁,它赋予了诗人蓬勃的生命活力与旺盛的创造精神,激发着诗人的灵感、思维与想象力。在诗人的笔下,雨的鲜活多姿、雨的亲和湿润、雨的缠绵恒久,以及由雨而引发的奇思妙想,由雨而铺展的诗情画意,又给了读者极其美妙的阅读快感与审美共鸣。“如果雨还继续下/我就是一棵小草/已习惯一个季节消沉/一个季节发青/依依杨柳/柔软得像别离的心/使许多故事折断又重生。”(《带走我的乳名》)“雨魂”是诗歌之魂,是诗人之魂。
诗歌从本质上来说,是情感的倾诉。美学家狄德罗在谈到诗歌构思时曾说:“如果没有热情,人们就缺乏真正的思想,……他身上的一阵战栗宣告它已来临,这阵战栗发自他的胸膛,愉快而迅速地扩展到四肢。很快它不再是战栗,而是变成一种强烈的持久的热力,它使它燃烧、气喘,使它心劳神疲,烧毁它,但它却把灵魂和生命赋予它手指所触到的一切。”但是,诗情的抒发不是盲目空洞、束之高阁的,它必须以具体可感的意象符号作为基础,诗歌作品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所以,真正优美的诗,必然是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化的意象符号有机结合的产物,而意象符号的创造,作为诗人内心情感的假定与寄托,对诗歌审美张力的形成与艺术境界的构建,是不可或缺的。“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成立。”(克罗齐语)雨——作为诗歌意象典型的符号形式,它在《雨魂》中处处闪现,它为诗人的灵感与情思提供了充满温馨的栖息地。我们来看《相约·夜雨》:
最初的感受是因为夜雨
最初的梦想是因为夜雨
这突如其来的甜郁
给心灵带来
几分喜悦几分惆怅
孤独夜雨的代名词
我只能读懂雨滴
对心灵窗户的敲打
如落叶一样的情感
有时像鸟儿般的自由飞翔
我不知道有谁能听懂雨的声音
只有那雨穿过深沉的心事
梳洗我孤独的时候
才是相约夜雨潇潇时
夜雨成为这首诗的基本意象符号,是夜雨触发了诗兴,因为诗人的感受与梦想都是因为飘飘洒洒的夜雨而生成;是夜雨牵引出诗人莫可言状的复杂而矛盾的情思——“几分喜悦几分惆怅”。在诗人的感受中,夜雨是甜郁的,因为相约夜雨能梳洗孤独,使秋风落叶般的寂寞情怀又能像鸟儿一般自由飞翔。这样,被生活的常态所掩饰的诗人的心灵秘密,在夜雨的冲刷下终于袒露无遗,诗歌成为诗人心灵净化、人格陶冶的自我独白。对于诗人来说,孤独并不是可怕的。孤独往往孕育出智慧与情感的诗意火花。所以,雨蒙蒙/传来一阵阵柳鸣/我终于拦不住我的去路/诗歌的手指/追打着晚风。(《湖柳》)
当然在《雨魂》中,诗歌意象符号的运用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诗人熟悉而惯用的“雨”以外,风、云、雷、雾、江、海、湖、河,还有“挺拔的青松”“飞翔的苍鹰”“古老的护城河”……这些源于大自然的诗歌意象,或成为诗人咏诵人生的凭借。譬如《鹰》:“凌厉的尖爪抓入黎明和黄昏/命运注定了飞翔/把暗藏在灵魂里的火焰/以搏击的方式/穿透生死的轮回/占领高空。”或成为诗人怀古感今的寄托,譬如《海上寄语》:“使一切思想和气息/停靠海岸/脉脉地寻觅着秦皇岛外/打鱼船/汹涌的情潮/漫出心堤。”这些风采各殊的自然物象,经过诗人情感的浸润,成为了诗歌的精灵。
二
对于诗人来说,凡是能够称得上是情感经历与生命体验的东西,总是和记忆与怀念有关。这是因为,过去的似水流年依然存在于诗人的生命链条中,成为诗人思想与精神指向的起点。按照符号学的观点,只有现在时是我们当代人所经历的,而过去和将来,都是从现在出发的视界,当代人是根据现在来重现过去与设计未来的。我们发现,《雨魂》的众多诗篇都烙下了与记忆与怀念相关的印记。“从民谣里打捞起你的记忆/不知小溪的水/何时经过了我的眼睛/祖先遗留下的几何图形/演绎了几辈人的命运。”(《躬耕》)家乡的民谣,牵动出诗人对故土的记忆与怀念,作为一位农民的儿子,诗人和他的祖辈们都曾承受过岁月给他们带来的命运沉浮,新农村建设的大潮正在改变着新一代农民的命运,诗人的期盼之情正是在挥之不去的记忆与怀念中油然而生。“记忆与梦/在那里筑巢、休憩。”(《日记》)但记忆与怀念更是为了理想与未来:“翻过记忆/泪下的滑音一闪而过/让苍凉的心/长出一片葱绿的相思林。”(《行走》)诗人并没有把自己深埋在记忆与怀念中而不能自拔。历史的流动与生活的变迁,必然驱迫诗人翻过沉重的记忆,而面向葱绿的未来。
在昭元先生众多怀旧的诗篇中,对母爱的追忆与重现,是最强烈也是最动人的。诗人在童年时代即失去母亲,但在半个多世纪的生活岁月中,对母亲的血脉相通的亲情与温暖的回忆却永驻在诗人的情感世界:
雨水睁开曙色装饰的瞳仁
顶起一簇簇嫩绿的叩问
此刻清明站在高岗上
柳枝插上爬满巴根草的坟头
我把跳动的胸口贴近
接受母亲的信息
清明的心事和酒香一起弥漫
暖风在动
心湖在动
生命被季节整个贯穿
母亲的世界属于母亲
——《清明草》
缺乏母爱与亲情的世界,必定是生命与精神的荒漠,母爱与亲情是诗歌永恒的情结。在道德滑坡、荣辱模糊与亲情流失的当代社会,人们渴求于文学的,莫过于人间的真情。在《清明草》中,诗人用跳动的胸口去接受母亲的信息,这是伴随诗人一生的永久的生命仪式,是对母爱的感恩与缅怀。正是在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与怀念中,诗人才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本原与人生的真谛。
三
我们知道,只有对生活的印象与记忆,还不能进行诗歌构思,诗歌构思必然包含着诗人的想象和联想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在《文学生涯》中这样描述想象力在诗歌创作中的神奇作用:“诗人将人的全部灵魂带动起来,使它的各种能力按照相对的价值和地位彼此从属。他散布一种一致的情调和精神,凭着那种善于综合的神奇的力量,使它们彼此混合或(仿佛是)溶化为一体,这种力量我专门用了‘想象’这个名称。”想象力是诗歌天才的灵魂,它将诗人的意志、感情、理解力和判断力融为一体,将众多的诗歌意象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真正优美的诗必然以想象力的丰富而见长。正如歌德所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诗对想象力提出形象。”
诗人的想象力首先与其从生活经验中获取的印象与记忆相关。对过去的事物的记忆是艺术想象力启动与升腾的策源地。这一点笔者在前面已经提及。但诗人创造性想象的形成与发挥,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诗人对生活意象或自然意象的个性化情感体验上。我们不妨看一看《扬州行吟》,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
从一幅仕女图中走出的扬州
龙舟从一曲玉箫的指尖
摇出隋炀帝的帆
水声擦过楚尾吴头沉重的脚步
还是新鲜如初
三月的梦
被烟花潮湿
古桥与明月
临水而笑
瘦了的西湖
瘦了我的影子
瘦了我身后长长的太阳
……
在诗人理性的散文的笔触中,“扬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她古老神奇,如诗如画”(《扬州行吟·题记》),而在诗歌的情境中,扬州则是一幅典雅与灵秀的仕女图。它的清澈、明亮与精致,犹如“太阳照亮的一杯水”,犹如“一曲玉箫的指尖”,而它的古老、深邃、流动与变迁,则成为“隋炀帝的帆与楚尾吴头沉重的脚步”。于是伴随着诗人三月的幻梦,在瘦西湖水的倒影中,便出现了这样奇异的景象:“瘦了我的影子,瘦了我身后长长的太阳。”诗人笔下的扬州古城与瘦西湖,由于注入了诗人的想象与情感的因素,而在形态上发生了自由变异,时间在这里仿佛停住了脚步,空间视野似乎也就在此“定格”,人们从幽静而空寂的山水之间所感悟到的,是有着深厚积淀的历史内涵与人文内涵。这样,艺术想象力就成为生活想象上升到诗歌意象的桥梁。应该看到,在诗歌创作中,诗人所关注的,与其说是自然山水本身,不如说是诗人自己,是自己对似水年华的感怀,对历史沧桑的认知。没有艺术想象力的神奇作用,瘦西湖平静的水面是不会激荡起诗人如醉如痴的诗情的。《绿雨》《雨江南》与《雨魂》,构成了昭元先生诗歌创作的三部曲。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三部曲是诗人坚守与努力的回报与印证。笔者相信,所有熟悉昭元先生及其三部曲的同仁,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池州师专学报》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