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学生办教育
郑道津先生是我在滇南的一所中学里采访到的。他是安徽人,父辈参加过同盟会,是民国议员。郑道津在抗战时候进入西南联大读书,就再没有离开云南。他的遭际看起来不顺利。他的居室和晚境生活,令人一见难忘。可能这是西南联大多数学子的命运。因为我所采访的重点都在京津名校,以及海内外一些成就卓著的人物,我非常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大的能力和空间,来发掘这更大多数处于普通人境地的西南联大学子们的记忆和内心生活。
我并不认为,西南联大就应该完全由那些成功人士所代表。只是“名人名家”,那么历史还远不完善。
郑道津先生的讲述观察独到:
我个人的看法,联大人对云南社会,从城市到农村,遍及云南各个地方,在教育文化上起了作用。我觉得这是值得提一提的。这个作用也可以同“两弹一星”上天相媲美的。
云南这个地方对我们国家来说,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历代对云南都很重视。云南是高原,一方面,它屏蔽了西南的大片国土,像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起了这一作用。另一方面它又面向东南亚,面向东南半岛,再加上丰富的资源,在全国有战略作用和特殊地位。但云南是高原,地形复杂,交通不方便,又造成了云南各个地区发展相当缓慢。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在西南各省一寸铁路都没有的时候,云南也具有通海的交通线。云南在当时开风气之先,当地一些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也引进了很多的新思想。但是广大地区还是相当落后和闭塞的。直到抗日战争开始,当时我到云南,就感觉昆明的情况比起沿海的一些城市差了很多。我下乡后感觉这种情况尤其厉害。
联大到了昆明之后,由于联大的学生往往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无着,不得不到校外工作。昆明的就业范围是有限的。但随着抗日战争这个大形势的振动,各个地方势力也感觉需要人才才能赶上形势。抗战不久,各个地方办教育的形式也大大小小地多了起来。有些地方大力发展教育,办的中学能扩展到一些小的县份。在这种情况下,联大学生为了自己解决求学的需要,相当多的人开始下乡,就成为县城和城镇中学老师队伍中的重要力量。
这些人到了地方,开始使云南的教育在教学的深度上大大改进。最初,下乡联大学生遇到的一些情况,还是相当落后愚昧的。像中学到了学期结束时都要放榜。一般中学只有一二百名学生,放假时要在学校里贴一张大红榜:平均分是多少、按照分数多少评等级。这个榜我是见过的。在榜的末尾,是学校校长的名字。这些在沿江、沿海早已看不到了。由于社会风气的转移,一些地方有势力的人,要培植他自己的势力,找能够撑他腰的干部,尤其是他们自己的子女,这些情况带动了一些大家闺秀去上学。据这些下乡的同学说,在偏僻的小县城里,会有女生年纪比较大,有的甚至上课还带着娃娃的情况。这样的女生到学校上课,让联大的女同学感觉震惊。这样的学生有时上课甚至还喂乳。
这是最初的状况。随后每座县城至少都有一所中学,有条件的还有一所高中,学生就能到昆明来考大学了。联大后期云南籍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地方教育马上就打开一种新的局面了。
另外,联大有师范学院,联大又给云南各个地方输入了大批的师资,对各个地方的老师进行培训进修,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一批在学习上能够离开私塾、离开旧文化的学生,会反过来影响到家庭、影响到社会。这对云南文化经济、社会面貌的改变起了真正深刻的作用。
当时教育比较发达的是昆明、大理、保山这几个中心城市。另外大批联大的学生下乡,有人还到衙门里当家庭教师。在我们这一班,这类的情况不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