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语言学·2014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地理语言学●

地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东莞粤语语音探讨[基本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青年项目“深莞惠粤方言语音地理类型研究”(项目号:GD12YZW02)、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教育厅育苗工程)“东莞粤方言语音地理类型及历史演变轨迹研究”(项目号:wym11114)、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粤、闽、客诸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研究”(项目号:13AYY001)子课题“东莞地区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项目号:14FZ08)。

李立林李立林(1983—),女,湖南涟源人,讲师,博士,从事汉语方言学方面的研究。

(惠州学院中文系 广东惠州 516007)

提要 语言的地理分布与行政地理、自然地理、交通、移民均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东莞粤语语音的地理特征与行政地理特征较为一致,同时也因受到自然地理的影响而有东西部方言之较大差异,东江、寒溪水等水运对东莞粤语局部语音特点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从语音地图的对比、分析中我们还能看到强势粤语广州话对东莞粤语的影响;同时,地处粤客交界之处的东莞,又不免有些客家语音特色。

关键词 地理语言学 东莞粤语 语音地图 语言接触

东莞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的东江下游,地处东经113 °31'~114 °15',北纬22 °39'~23 °09'。东与惠州市接壤;北与广州市、惠州市隔江为邻;西与广州番禺区隔海相望;南与深圳市相连。东莞市境内流行粤语和客家话。粤语区面积、人口均占全市的绝大部分,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东南部与惠州、深圳相邻的丘陵地带。学者们对东莞粤语的探讨研究从19世纪末就已陆续展开,其中研究成果多、调查面较广的是陈晓锦先生,著有《东莞方言述略》等论著,笔者也曾对东莞各镇区的粤方言进行调查研究,见博士论文《东莞粤语语音研究》。前期的研究较少从地理语言学的角度切入,目前在拥有较为丰富的语料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从地理语言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东莞粤语的语音特点,阐释东莞粤语语音地理特点与行政地理、自然地理、交通等之间的关系;同时,东莞位于粤客交界之处,其方言特征复杂,从语音地图的分析亦可阐述东莞粤语复杂性背后所反映的语言接触与语言融合问题。

一、东莞粤语语音特点与行政地理的关系

东莞紧邻广州,其语音特点也具有典型的粤语特色。伍巍先生《粤语》(2007)一文概括了粤语语音的十大特点,东莞各镇区粤语有八条与其基本一致,如:

①古全浊声母一律清化,逢塞音、塞擦音绝大多数方言点遵循平上送气与去入不送气的规则。②古微母字今读双唇鼻音,与古明母同。③只有一套塞擦音声母,中古精庄知章塞擦音声母合流。④见组及晓母字无论洪细,声母都不腭化,多读k、kh、h、ŋ。⑤古溪母合口字多读f声母。⑥无舌尖元音韵母。⑦大多数方言皆存在a、的对立。但在数量上比广州话少,一般为1~4对。⑧绝大部分方言点流摄、臻摄一三等同韵。

在行政地理上,东莞与深圳相连,古时同属一地。东晋咸和六年(331),东莞立县,初名宝安,隶东官郡。唐至德二年(757)更名为东莞,县治从芜城(今宝安南头)移至涌(今莞城),以东莞作为县名由此开始。明万历元年(1573)将东莞守御千户所、编户五十六里立新安县(1914年改称宝安县),从此东莞与宝安分立,但在语言特点上东莞与深圳粤语有诸多共性。陈晓锦先生《莞宝片粤语语音特点》(1990)一文曾以东莞莞城话、宝安沙井话、香港新界锦田话为代表,详细介绍了莞宝片粤语声韵调方面的特点。结合我们的调查,除上文提到的粤语特点之外,东莞、深圳一带的粤语还有以下共同特点:

第一,蟹开一、山开一溪、晓、匣母以及遇合一匣母字绝大多数方言点今读为f声母。如“开”、“海”、“寒”等字,广州读为h,莞宝片粤语绝大多数方言点读为f声母;“湖”、“户”广州读为零声母,莞宝片绝大多数方言点读为f声母。第二,大多数方言点蟹摄开口一等高化,与蟹摄合口一等及止摄合口舌齿音字合流,如东莞厚街话“才=随t∫h ui21”、宝安沙井话“再=最tsui32文中宝安沙井话语料引自詹伯慧,张日昇主编;甘于恩,丘学强,林博松等编撰.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对照[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第三,鼻音韵尾与塞音韵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变。中古咸深摄的-m/-p尾在绝大多数方言中均未完整保留,多演变为舌根韵尾,甚至开始开尾化,如莞城话“贪th132”、“搭”、“甲ka332”。中古山臻摄-n/-t韵尾亦多发生变化,如:兰laŋ21/辣lak3 (东坑话)、真/质(麻涌话)。第四,入声韵的舒化。莞宝片大部分方言点存在入声舒化现象,如莞城、万江、望牛墩、中堂潢涌、高埗、麻涌、厚街、温塘、大岭山、茶山粟边、石排、石碣、横沥、大朗、长安、虎门、企石、沙井等地,如:“妾=切=次t∫h i24”(麻涌话)、“百=霸pa13”(大朗话)、“百pæ35”(沙井话)。第五,声调调类数一般为7~8个,比广州话少,绝大部分方言中上声或去声只有一类。

在当前的行政区域内,东莞粤语内部虽然有差异,但整体上也有自己的特点,除了上文提到的与广州话、深圳粤语相同的语音特点之外,市内还有以下语音特点:①止摄帮泥精庄见晓组字(韵母多读为)与知章日疑影喻组字韵母多读为i)有别。②东城温塘、万江、中堂潢涌、洪梅、望牛墩、高埗、厚街、企石、石排、横沥、大岭山、茶山、东坑、常平、大朗、桥头水口、塘厦等大多数方言点存在遇摄合口三等读入止摄(韵母为i)的现象,如:“主=纸t∫i55”(大朗话)、“余=移i21”(万江话)。③东城温塘、望牛墩、中堂、高埗、大岭山、石碣、石龙、茶山、石排、企石、横沥、东坑、常平、大朗、黄江、塘厦等大多数方言点存在次浊上、全浊上B类字(如“坐社肚倍被似市抱造厚舅淡断近艇重”等字)归入阴去(另有阳去调)的现象。

东莞粤语语音的内部一致性特点反映了行政地理上的一致性,然而自然地理、交通、移民等因素的不同又导致了其内部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

二、东莞粤语语音地理特点与自然地理、交通的关系

方言与地理关系密切,前辈学者岩田礼(2009)、曹志耘(2011)等曾对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进行了很好的归类和解释。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东莞粤方言语音内部差异与自然地理、交通、移民和语言接触的关系,我们考察了东莞23个此23个方言点的语料均为笔者调查所得,其他点的材料根据所收集到的二手语料补充说明,主要参考陈晓锦《东莞方言说略》(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粤方言点(包括莞城、东城温塘、石龙、长安、麻涌、万江、中堂江南、中堂潢涌、望牛墩、石碣、高埗、大朗、茶山、石排、常平、横沥、东坑、桥头、厚街、虎门、大岭山、塘厦、谢岗)语音的主要内部差异,包括:①泥、来母的分合;②影、疑母洪音字的分合;③边擦音的有无;④果摄读音及其与遇摄的分合;⑤遇合三与止摄的分合;⑥效二与流摄的分合;⑦流摄是否单元音化;⑧咸开一二、山开一二与梗开二的分合;⑨咸山开口三四等与臻合三的分合;⑩山摄一等见晓影组字与通摄的分合;〇1臻开一三、曾开一三、梗开三四(文读)的分合;〇12宕摄三等阳声韵是否读入阴声韵;〇13u介音的有无;〇14-p、-m尾的有无;〇15入声有无舒化;〇16去声分阴阳的情况;〇17次浊上、全浊上归去的情况;〇18阴平调的调值。以上语音特点基本概括了东莞粤语语音的内部差异,包括音类(音节、音位)的分合,以及少数较有特色的音值特点。通过考察由Arcview3.3软件绘制而成的语音分布图,我们发现东莞粤语语音的地理分布主要呈“东西对立型”和“局部一致型”两种。下文我们拟从这两种类型来分析语音地理特点与自然地理、交通的关系。

1.东西对立型

综观东莞的自然环境,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自然地理区:一是东江平原及三角洲区。东江三角洲以石龙为顶点,分南北二支流,北支流经新塘、麻涌入狮子洋,南支流经东莞厚街入狮子洋。二是中部和东南山丘区。东莞粤语语音内部差异与自然地理有着基本的一致性,即在诸多语音特征上呈现东西对立的特点。如:

(1)边擦音的有无。东莞莞城、东莞西部基本上都没有边擦音;东莞东部普遍存在边擦音,包括桥头、常平、谢岗、塘厦、企石、大朗、横沥田饶步、清溪、凤岗等地,大朗、企石、凤岗、清溪据陈晓锦先生《东莞方言说略》一书记载有边擦音,在清溪,我们调查的发音人为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已没有边擦音;在企石,我们所调查的发音人(20岁)已经没有边擦音,但其父(60多岁)有边擦音;在大朗,我们所调查的发音人其边擦音不明显,其妻有边擦音;凤岗、清溪参考《东莞方言说略》。如:心、线(桥头)。如图1所示。

图1 边擦音的有无

(2)阴平调的调值。东莞西部粤方言总体来说阴平调值较一致的读为一个低升调(以13为主),而东部粤方言则为一个中降调(以32、31为主)。如图2所示。

图2 阴平调的调值

(3)臻、曾一、曾三、梗三四(文读)的分合。在东莞西部莞城、万江、望牛墩、高埗、中堂潢涌、麻涌、虎门、长安、石龙、石碣等地,基本上呈现出臻摄与曾摄一等合流,而曾三与梗三四(文读)合流分野的情况。而东部的石排、企石、横沥、东坑、大朗、常平白石岗等地则具有臻、曾一、曾三、梗三四(文读)均合流的特点。最东边的桥头、谢岗、塘厦稍有不同,曾一、曾三、梗三四(文读)合流,与臻摄有别。而东西部中间的几个镇如厚街、大岭山、茶山、东城温塘等略有不同:厚街方言入声韵的演变要比阳声韵快,阳声韵属于臻摄与曾摄一等合流、曾三与梗三四(文读)合流的类型,而入声韵则臻、曾、梗三四(文读)均合流;大岭山方言曾摄一等字部分与宕摄合流,如:“登=当tɔŋ31”、“能=囊nɔŋ21”、“得tɔk5”;其他字的归属与第二种类型一致,例如:“真=增=蒸=精”、“宾=崩”、“邻=凌=灵”、“质=则=积”。茶山话曾开一与深摄合流,而与臻摄、梗摄有别,如:“沉=层t∫hœŋ21≠秦t∫huɔn21≠晴t∫həŋ21”、“针=增t∫œŋ32≠真t∫uɔn32”、“笔puɔk5≠北pœk5≠逼pək5”。温塘话与茶山话同,如:“沉=层t∫hɔŋ21≠秦t∫hɔ”、“针=增t∫ɔŋ32≠真”、“笔puɔk5≠北pɔk5≠逼”。中堂江南话臻、曾、梗三四(文读)阳声韵已经合流,而入声韵则保持第一种类型的分野,即臻摄与曾摄一等入声韵合流、曾三梗三四入声韵合流,如:“新=升=星”、“真=增=蒸=精”、“亲=青文”、“笔=北pεk5≠逼=壁pek5”、“律=肋lεk3≠力=历lek3”。就臻、曾一、曾三、梗三四(文读)的分合这一点而言,除去边缘地带和中间过渡地带,基本还保持着东西之别。如图3所示。

图3 臻开一三、曾开一三、梗开三四(文读)的分合

2.局部一致型

(1)随东江走向型。东莞握东江和广州水道出海之咽喉,东江干流沿东莞北部边境自东向西行至桥头新开河口,有石马河流入,至石龙分出南支流后,北干流续流至石滩,与来自增城的支流汇流,经市境石碣、高埗、中堂、麻涌的大盛注入狮子洋;南支流斜向西南,在峡口接纳来自市境中部的寒溪水,流经石碣、莞城、厚街、沙田于泗盛注入狮子洋。东莞河涌纵横,自古设有许多横水渡口过河。清朝末年,全县共有118个横水渡口,1973年有横水渡口132个,182艘渡船,1987年有222艘渡船。东莞水运历史悠久,《南越志》云:“水东流入海,帆道三日至东莞。”在唐朝以前,东江上游已经有船航行到东莞大朗水口码头,水口码头在唐朝已成为东江上游木材在本县的主要集散码头。清朝东莞的水上运输十分繁忙,莞城、虎门、石龙是东莞水上交通运输的枢纽,近年来,由于汽车运输发展较快,水上运输量逐渐下降。然而语言特点的形成却与古时的东江水运之路有诸多相似之处,从石龙、石碣一路延伸到西南,在语音地理特征上表现一致。如:

第一,保留u介音。各摄合口一二等见组及舌齿音字在桥头、企石、常平、横沥、寮步、茶山、石排等地无u介音,如:家=瓜ka32(桥头);但在东江支流这一带,如石龙、莞城、厚街、沙田、洪梅等地则保留u介音,如:钢kɔŋ13≠光kuɔŋ13(厚街);在大岭山等地则部分韵摄保留,部分丢失,如:家ka31≠瓜kua31、各=郭(大岭山)。如图4所示。

图4 u介音的有无

第二,臻摄与曾摄一等合流,曾三与梗三四(文读)合流。在东江支流一带的石龙、石碣、莞城、万江、望牛墩、高埗、中堂潢涌、麻涌、虎门、长安等地普遍存在这一特点。厚街方言入声韵的演变要比阳声韵快,阳声韵属于臻摄与曾摄一等合流、曾三与梗三四(文读)合流的类型,而入声韵则臻、曾、梗三四(文读)均合流。如图3所示。

(2)西北部水乡特色。东莞的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是水网纵横的围田区;其语音也具有水乡特点。如:

①来母读ŋ。在东莞万江、南城、望牛墩、道滘、洪梅、高埗及中堂大部分地区来母读ŋ,与泥母形成n-ŋ对立。如图5所示。

图5 泥、来母的分混

②宕摄三等阳声韵字转读入阴声韵。在东莞水乡洪梅、望牛墩、道滘、高埗横滘头和欧邓等地均存在宕三(以及江摄舌齿音字)丢失-ŋ尾,转入阴声韵的现象,如图6所示。如洪梅话,宕三鼻尾丢失而与效摄三四等合流,如“张=焦t∫iu13”(宕摄)、“双=萧∫iu13”(江摄)。又如望牛墩话,发音人黄叔有时读为iu韵,如扬=摇iu21 ,有时读为œu韵,如“阳iœu21”,但韵尾均已丢失;其妻陈氏则有的字丢失-ŋ,转入效摄,如樟=蕉t∫iu13;有的字存在-ŋ尾,如“箱∫iœŋ13”;而发音人梁叔则全部保留-ŋ尾,如“张t∫iœŋ13”、“阳iœŋ21”。我们认为鼻尾丢失是望牛墩方言的语音现象,但部分人受广州话的影响又带上了韵尾。

图6 宕摄三等阳声韵

(3)寒溪水一带丘陵台地区特色。在寒溪水一带的丘陵台地区,其核心地带包括茶山、横沥、东坑、大朗、常平等地。语音亦呈现内部一致性。如:

①果摄与遇摄的合流。在东莞各镇(区)粤方言中,除了中堂、麻涌、谢岗等地果摄主元音为ɔ外,大部分方言点果摄存在元音高化现象,以莞城为首的部分方言点高化为o,而果摄合口一等见系字在石碣、茶山、石排、横沥、东坑、大朗、温塘、大岭山、常平镇中心等地更是高化为u,与遇摄合口一等见系字合流。如图7所示。

图7 果摄读音及其与遇摄的分合

②流摄单元音化为ɔ。流摄在以莞城为代表的部分镇区读为au或复元音韵母,而在石排、横沥、东坑、大朗、常平等地韵母单元音化为ɔ,茶山、东城温塘等地虽未单元音化,但其主要元音亦为ɔ。流摄与效二的分合及流摄读音情况如图8所示。

图8 流摄与效二的分合

三、东莞粤语语音地理特征所反映的语言接触与融合

1.与强势广州话的接触影响

东莞与广州邻近,广州作为岭南的中心,其方言影响力覆盖全省,首先受到影响的自然是邻近的东莞。我们在中堂江南村调查之时,发音人说他们到广州增城比到东莞莞城方便得多,故其方言也更接近广州话,与广州番禺相邻的麻涌话亦是如此。广州话对东莞话的影响应该由来已久,而且是自西向东逐渐推进的。我们拟以阴平调的调值和撮口韵(遇摄、山摄合口三四等、臻摄合口)的情况来举例阐述。

(1)阴平调调值的变化。东莞阴平调的调值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与广州地区紧邻的麻涌、中堂江南等地,调值与广州话基本相同,东莞西部粤方言阴平调值较一致地表现为一个低升调,而东部方言则为一个中平稍降调。这样的格局也在不断变化中。随着广州话在各县市的影响逐年上升,少数镇的粤语阴平调调值开始往广州话的55调值看齐。比如我们在调查长安话时,发音人对于部分古清平字,有时分不清到底应该读高平还是低升调。例如:灰fui13/fui55、丝∫i13/∫i55、资t∫i13/t∫i55、尖t∫in13/t∫i55、耕kiæŋ13/kiæŋ55、中t∫oŋ13/t∫oŋ55

以上现象说明长安话阴平调在不断往广州话靠拢。其他镇区亦有相同的现象。

(2)撮口韵(遇摄、山摄合口三四等、臻摄合口)的变化。①遇合三知组、章组、日、疑、影、喻母字的读音变化。遇合三知组、章组、日、疑、影、喻母字与止摄相关声母字的韵母读音分合情况如下:在莞城、中堂江南、麻涌、石龙、长安、虎门、桥头田新、谢岗等地遇合三知组、章组、日、疑、影、喻母字韵母读为撮口y元音,如莞城话:主t∫y35≠纸t∫i35、余y21≠移i21。在东莞万江、东城温塘、中堂潢涌、望牛墩、洪梅、高埗、厚街、茶山、大岭山、石排、企石、横沥、东坑、常平、大朗、桥头水口、塘厦等地这一类字归入了止摄,如万江话:主=纸t∫i35、余=移i21。然而在部分遇止合流的镇区,目前也开始出现由i改发为y的现象。如望牛墩的发音人黄叔,部分字时而读y,时而读i,认为有时很难分清楚,如“语y”、“与i”分不清楚,“御”读y、i两者皆可,发y的多为书面语字,如“愚”、“于”、“驻”、“遇”、“寓”、“宇”等字。黄叔之妻陈氏则大部分读为i,极个别读为y,如“预”字。在石碣,遇三大部分字读为y,但少数口语常用字流露出i的读音。石碣极有可能本存在遇三归止的现象,后来才演变为y。此外,蔡燕华《中山粤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2006)一文提到中山的三角镇粤语与东莞莞城粤语很相似,三角人是近两百年由东莞莞城迁来的,在三角话中至今遇摄不读y韵,而读为i韵,如“鱼[ji21 ]”,由此可知,莞城在两百年前应该也是无撮口y的,遇摄合口三等韵母读入止摄应该是东莞普遍存在的语音特点。而在广州话长期的影响之下东莞各地存在改读为y的现象,而且这一趋势正在由西向东部逐渐推进。东莞各镇区及周边广州各地粤方言遇合三相关字韵母的读音地理分布大概如图9所示广州黄埔区文冲、番禺区沙湾、增城新塘和荔城的语音情况参考陈卫强《广州地区粤方言语音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图9 遇合三知组、章组、日、疑、影、喻母字韵母的读音

②山摄合口三四等字(臻摄合口一三等部分字)的读音变化。与遇摄一样存在撮口韵的山摄合口三四等字及臻摄合口一三等部分精组字在东莞同样存在齐—撮两种分别,如图10所示。

图10 咸山摄开口三四等字与山摄合口三四(臻合一三)等字的分合

如图10所示,在东莞莞城、万江、望牛墩、高埗、中堂江南、中堂潢涌、石龙、石碣、麻涌、虎门、谢岗等地,山摄合口三四等及臻摄合口一三等部分精组字均读为撮口韵,与咸山摄开口三四等有别,如莞城话:钱t∫h in21≠全t∫hθn21。长安和桥头基本上也属于这一种类型,如长安话:钱t∫h in21≠全t∫h yn21。但个别山合三四(臻合一三)等字读为开口,如长安话“犬”韵母为in,混入咸山摄开口三四等中。而在东城温塘、厚街、茶山、石排、企石、横沥、东坑、大朗、常平白石岗、塘厦等地咸摄三四等、山摄开口三四等、山合三四(臻合一三)均合流,如厚街话:钱=全t∫h in21 ,以上各方言点,均存在如“潜=钱=全”的现象。大岭山话值得注意,发音人在比字时认为:“钱=全t∫h in21”、“严=元in21”、“尖=尊t∫in31”,即山合三四(臻合一三)混入咸山开口三四,但在给我们发音的过程中又会把山合三四(臻合一三)的一些字的主元音读为y,例如:“全”t∫h in21与t∫h yn21不分,“船”读“∫yn21”,“远”读“yn13”等,但这里的yn与in不构成音位对立,发音人应该是受广州话的影响而开始在音值上发生变化。

结合图9和图10,我们可以看出,东莞粤语应该是缺乏撮口韵的,但在强势粤方言广州话的长期影响下,撮口韵在逐渐增加。

2.与客家话的融合

东莞粤语诸多镇区无u介音、缺乏撮口韵,这些特点与惠阳客家话极为接近,呈现出地缘上的一致性,这些特点的存在很难否定其与客家话的关系。此外,在邻近客家话区的谢岗、桥头、常平白石岗还存在古全浊声母清化后逢塞音、塞擦音绝大多数字送气的客家话特色。在语音地图上,同为东莞东部粤语的谢岗、桥头、塘厦等地,与中心地带的横沥、东坑、茶山、大朗等地亦有诸多不同。比如说阳声韵尾的保留与入声韵尾的舒化情况,如图11、图12所示。

图11-m、-p尾的有无

图12 入声有无舒化

保留-m、-p尾的方言点包括莞城、中堂江南、虎门赤岗、石龙、石碣、常平、桥头、谢岗、塘厦等地;莞城等地近广州,保留-m、-p尾很自然,但常平、桥头、谢岗、塘厦等地与石排、企石、横沥、温塘、茶山粟边、东坑、大朗同属东部,且在最东边,而其语音特点却不一致,在中东部方言普遍丢失-m、-p尾的大背景下,常平、桥头、谢岗、塘厦仍保留-m、-p尾,这一特点应该与东莞东部客家话及惠阳一带客家话-m、-p尾完整保留有关。入声的舒化亦如此,在东莞入声舒化的大潮中,桥头、谢岗、塘厦等地还能完好保存,应该与客家话不无关系。

四、结语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东莞粤语语音的地理特征与东莞的自然地理、河流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语音地图的对照和历史材料的考察中亦可知东莞粤语深受广州话的影响,又与客家话有着剪不断的关联。方言的接触与融合非常复杂,还有待我们寻找更多的语料去理清其中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蔡燕华.中山粤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曹志耘.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5).

[3]曹志耘.地理语言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方言学报,2006(1).

[4]陈伯陶.东莞县志(据民国十六年铅印本影印)[M].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

[5]陈晓锦.莞宝片粤语语音特点[A].詹伯慧主编.第二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

[6]陈晓锦.东莞方言说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7]陈晓锦.宝安沙井话入声舒化现象——对粤方言入声现状的再探讨[J].中国语文,1993(4).

[8]东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莞市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9]甘于恩,曾建生.广东地理语言学研究之若干思考[J].暨南学报,2010(3).

[10]贺登崧.汉语方言地理学[M].石汝杰,岩田礼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1]项梦冰,曹晖.汉语方言地理学——入门与实践[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12]伍巍.粤语(粤语地图稿)[J].方言,2007(2).

[13]伍巍,詹伯慧.广东省的汉语方言[J].方言,2008(2).

[14][日]岩田礼编.汉语方言解释地图[M].东京:白帝社,2009.

[15]詹伯慧,张日昇主编;甘于恩,丘学强,林柏松等编纂.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对照[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16]李荣主编;詹伯慧编纂,陈晓锦编纂.东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7]詹伯慧主编.广东粤方言概要[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