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两岸语言学术语差异
曾毅平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广东广州 510610)
提要 比较中国大陆和台湾语言学辞典,剔出语音学、词汇及语义学、语法学、修辞学、文字学、语言理论等方面的差异术语近200条。探讨两岸语言学术语差异的成因。
关键词 大陆 台湾 语言学术语
一、引言
不同地域操同一语言的研究群体使用专业术语,理想的状态是避免同实异名和同名异实,以维护术语的单义性和标准化。但海峡两岸的语言学工作者,在汉语语言学术语的使用上,由于缺少协调,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考察了陈新雄、竺家宁、姚荣松、罗肇锦、孔仲温、吴圣雄6位学者所编,台湾三民书局2005年增订出版的《语言学辞典》,参以大陆所编语言学辞典,共剔出有差异的术语近200条。
二、差异术语列举
(一)语音学
主要是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音素命名上存在较大差异,语音物理属性、语流音变、音位学等方面的术语,也有不一致的。以下列举出差异术语,括号里的是大陆通行的说法,但并不意味着只有大陆使用,其中大多数也是台湾并用的。
1.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术语
口盖(上颚)、口盖帆(软腭)、喉头盖(会厌软骨);气化(浊音清化)、气音声化(清音浊化)、声化(台湾指“清音浊化”,大陆的“声化”指“元音韵母受辅音声母的影响,而在发音上与之相近”,参葛本仪,1992:54)、展唇(不圆唇)。
2.音素命名上的差异
抖音(颤音)、半抖音(闪音)、暂音(塞音)、收敛音/久音(擦音)、闭塞摩擦音(塞擦音)、搭舌音/搭嘴音/内吸音/咂舌音(吸气音)、带气音(送气音)、破裂摩擦音(塞擦音)、喉头爆发音(喉塞音)、后颚音(软腭音)、口盖音(大陆无)、口腔音(口音)、气音/无声辅音(清音)、塞通音(大陆无)、舌齿音(齿间音)、无擦通音(半元音)、紧缩音(大陆无);半合元音(半高元音)、关元音(高元音)、硬腭元音(前元音)、混元音(央元音)、纯元音(单元音)、紧张元音/窄元音(闭元音)。
3.语流音变术语
局部同化(部分同化)、局部异化(部分异化)、换位作用(换位)、辅音交替/辅音转换(辅音替换)。
4.其他
国音、单音节性、多音性、音品(音色/音质)、音势(音重)、同位音(音位变体)、自由变异(自由变体)、附声韵母(鼻韵母/阳声韵母)、复声母(复辅音声母)、不谐和音(噪音)、工具语音学(实验语音学)。
(二)词汇及语义学
同行语(行话/行业语)、略语/缩写词(缩略语)、等音词(大陆无)、同写词(同形词)、下流词语(指相对“上流”社会的“下流”社会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使用的语言,包括大陆的“俚俗词语”)、亲属词(同源词)、古词(古语词)、仿造语/直译词(仿译词)、别义(引申义)、二义性(歧义性)、含糊语(歧义结构/歧义句)、积极词汇(常用词汇)、词的内部形式(造词理据)、词的外部形式(词的语音形式)、词群(词族)、词组标记(大陆无)、衍生语意学/孳生语义学(生成语义学)、意义单位(语义单位/义素)、语意(语义)、语意三角(语义三角)。
(三)语法学
词位(词素)、词嵌/中加成分(中缀)、不可分词缀(大陆无)、全义词(实词)、非全义词(虚词)、数位词(量词)、殿词(相对于“冠词”的词类,大陆无)、比较格(比较级)、变形(变换)、宾词(宾语)、并列复合句(并列复句)、并列连接词(并列连词)、并列子句(并列分句)、补助词形态(大陆无)、不可分词组(类“固定词组”)、词附法(附加法)、词位学(大陆无)、词组结构语法(大陆无)、主导词(中心语/中心词)、从属词(修饰语)、从属关系(主从关系)、从属句(从属分句)、代词性(大陆无)、代用语(大陆无)、递系句(兼语句)、动句(叙述句/动词谓语句)、动名词子句(动名词短语)、动形词(大陆无)、动状词(大陆无)、分离关系(大陆无)、副词化(大陆无)、副词子句(副词性分句)、复说/复语(复指成分,大陆“复语”指“同义词复用”,葛本仪,1992:235)、概念句(大陆无)、共同格(大陆无)、后置词(对“前置词”)、呼格(大陆无)、假定式(虚拟式)、简单词(单纯词)、胶着法(黏着法)、胶着语(黏着语)、结构意义(语法意义)、句子词(独词句)、名词化(名物化)、名句(涵盖大陆“名词性谓语句”,大陆无)、前并列连词(大陆无)、同格(同位)、文法范畴(语法范畴)、语法主语(相对“逻辑主语”)、孳生语法/衍生语法(生成语法)。
(四)修辞学
喻依(本体)、呼语(呼告)、中立词(中性词)、二值语言(二元对立)、鄙亵语/会话体语(口语)、韵律风格学(大陆无)、词汇风格学(大陆无)、句法风格学(大陆无)、假平行(大陆无)、加强语气词(大陆无)、交际语(大陆无)、客厅语言(沙龙语言)、口碑文学(口头文学)、同韵语(大陆无)、文学语言(台湾专指文学作品语言)、语言体裁(语体)、走样句(变异句)。
(五)文字学
国字(大陆无)、标准文字(规范字)、表形文字(象形文字)、钉头文字(楔形文字)、绘画文字(图画文字)、马亚文字(玛雅文字)、手头字(大陆无)、音界号(连接号)。
(六)语言理论
编插语(多式综合语)、非标准语(相对“标准语”,大陆无)、次标准语(大陆无)、并合地区(双语区)、多语通(双语/多语者)、表面结构(表层结构)、底层结构/基底结构(深层结构)、发生学分类法(谱系分类法)、共存限制(共现条件)、共同交际语(共同语)、国际语言(国际共同语)、国语(普通话)、和文(日文)、义大利语(意大利语)、合表现(大陆无)、感叹词说(感叹说)、容止说(劳动叫喊说)、社会习惯语(社会方言)、氏族语(大陆无)、双重语言制(双语制)、变换律语法/衍生变形语法/变形衍生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写的语言(书面语)、自动翻译(机器翻译)、平面语言学/断代语言学/同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分类语言学(大陆无)、人种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衍生音韵学/孳生音韵学(生成语音学)、结构语意学(结构语义学)、语意学(语义学)、名称学(大陆无)、机械主义语言学派(大陆无)。
(七)语言学家
柴门霍甫(柴门霍夫)、洪保德(洪堡特)、方德里耶斯(房德里耶思)。
三、两岸语言学术语差异探因
就以上列举的术语看,两岸语言学术语的差异涉及理论体系的不同、定名角度、构词语素选用、对称定义、衍生术语族、译名差异、术语风格差异、政治及历史因素影响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一)理论体系差异带来不同的术语
每一种语言理论,都有自成一体的术语系统,形成差异。两岸语言学术语的差异便源于理论体系上的不同。以语言风格学术语为例,由于对语言风格本质的认识存在差异和分类上的不同,两岸语言风格学存在此有彼无,或外延有别的情形。台湾《语言学辞典》所收“韵律风格学”、“词汇风格学”、“句法风格学”是以风格的物质手段为观察点,来建构语言风格学的理论门类的;大陆的语言风格学也研究风格手段,但并未从单一的语言要素角度去构建风格理论,也就没有相应的称之为“学”的术语。而大陆语言风格学常用的术语“时代风格”、“个人风格”、“地域风格”、“语体风格”、“表现风格”、“风格手段”、“风格要素”等术语,台湾的辞典也未见收入。“语体”作为一个专门学科的术语,台湾辞典未见收入,相反却有“语言体裁”一说。台湾的语言风格学关注对仗形成的风格差异,把“假平行”方面的差异看作个人风格上的重要表现,因而将“假平行”作为术语收入,而大陆的语言风格学并无此术语。在语法学方面,某种语法理论将介词看作“前置词”,以宾语前后成分语法意义的相似性为观照,便有相应的“后置词”术语,如“在桌上”、“在家里”、“在车中”、“在脚下”之类的“上”、“里”、“中”、“下”等就是后置词,“因为它们都放在宾语的后面,和其他语言放在宾语前面的前置词作用相同”(陈新雄等,2005:121)。
(二)定名角度不同形成术语差异
有些术语差异是由于对同一语言现象进行命名时,观察的角度不同产生了同实异名现象。例如,“合音”现象,大陆从音节合二为一的角度叫“合音”,而台湾则从古说“二音急读而成一音”称为“急声”,认知的角度是二音节连读时语速的“急”。“常用词汇”是从使用频率的角度定名的,而台湾叫“积极词汇”则从词汇的活跃程度角度命名。“擦音”是从气流克服阻碍的方式角度命名,而台湾用“收敛音”则从发音器官肌肉的紧张和收敛这一发音的动力来源角度定名。台湾又用“久音”称呼“擦音”,其定名则因气流连续摩擦,可以自由延长,是从音长角度命名的。类似的还有“塞音”和“暂音”,前者从成阻角度命名,后者从持阻角度而得名。“吸气音”是从发音时气流由外而内的流向角度定名的,而“搭嘴音”、“搭舌音”、“咂舌音”是从成阻的视角来称呼的。“塞音”的认知角度是“成阻”,而“爆发音”则以除阻方式命名。“实验语言学”从研究方法角度命名,而“工具语言学”则从研究手段命名。
(三)构词语素或成分选用不同产生差异
两地有些有差异的术语,源于构词语素或成分选用上的不同。例如,“宾语”与“宾词”、“语义学”与“语意学”、“词素”与“词位”、“词族”与“词群”、“颤音”与“抖音”、“音质”与“音品”、“音重”与“音势”、“黏着语”与“胶着语”、“虚拟式”与“假定式”、“部分同化/异化”与“局部同化/异化”、“语法范畴”与“文法范畴”、“人类语言学”与“人种语言学”、“共时语言学”与“同时语言学”、“图画文字”与“绘画文字”、“日文”与“和文”等,两岸术语中的差异语素往往是同义或近义语素,有的两个存在差异的语素,本身就可构成联合式复合词,如“语词”、“意义”、“族群”、“颤抖”、“品质”等。有的则是音节数目上有差异,但意义上等值,如“缩略语”与“略语”、“感叹说”与“感叹词说”、“古语词”与“古词”等。
(四)对称定义缺失或不同造成的术语差异
有的术语成对出现,概念上具有对称性,但一方并未从对称角度命名,因而出现一方有对称术语,而另一方则缺失对称术语的情况。如台湾的“冠词”与“殿词”对称,大陆有“冠词”而不用“殿词”;台湾“本义”与“别义”、“圆唇”与“展唇”具对称性,大陆用“引申义”对“本义”、“不圆唇”对“圆唇”。台湾“语法主语”与“逻辑主语”相对,大陆有“逻辑主语”一说,但说“语法主语”的不多。此外台湾的“名句”与“动句”、“声化”与“气化”、“从属词”与“主导词”等成对的术语,都具有对称定义的性质,构成对称术语,大陆有的未从对称角度起名,有的选用了不同的对称词语。
(五)译名差异
由于缺少规范协调机制,两岸在译名上各行其是,各自约定俗成,向来存在分歧。这在语言学术语上也有表现,如外国语言学家的译名,台湾译名“柴门霍甫”、“洪保德”、“方德里耶斯”,大陆分别作“柴门霍夫”、“洪堡特”、“房德里耶思”。台湾的“义大利语”、“马亚文字”,大陆是“意大利语”、“玛雅文字”。除音译差别外,也有意译差别的,如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台湾叫“变形衍生语法”或“衍生变形语法”;大陆的“变换方法”,台湾叫“变形方法”;大陆的“生成语音学”、“生成语义学”,台湾则译作“孳生音韵学”、“孳生语义学”或“衍生音韵学”、“衍生语义学”。大陆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台湾则译为“表面结构”、“底层结构”或“基底结构”。
(六)词族差异
由于基本术语有差异,相关的派生概念形成了特有的术语族。如有“语义”和“语意”的差异,便有“语义学—生成语义学—结构语义学”和“语意学—衍生语意学—结构语意学”的差别。再如,衍生—衍生音韵学—衍生语意学;词组—词组标记—词组律—词组结构语法;从属—从属词—从属句—从属连词。某个术语的有无或差异,能够带来一组术语的有无或差异。
(七)术语风格上的差异
有相当一部分术语,台湾似乎命名时更注重通俗性、口语化和具体性,而大陆更强调书面语色彩,命名上专业色彩、科学语体色彩更浓厚。如台湾的“口盖”、“口盖帆”、“喉头盖”带有比喻造词性质,“气化”、“声化”具体可感。其他如“喻依”、“鄙亵语”、“编插语”、“搭舌音”、“搭嘴音”、“咂舌音”、“带气音”、“递系句”、“殿词”、“钉头文字”、“久音”、“暂音”、“下流词语”、“走样句”等台湾术语,多采用口语成分命名。
(八)政治、历史因素带来的差异
台湾有一组“国”字语素术语,显然是受到政治、历史因素影响形成的术语,如国字、国音、国文、国语等。有些是20世纪早期的汉语语言学术语,大陆已经不用或改用他说,而台湾还一直传承使用,这也造成了一些差异。如台湾多用“母音”、“子音”,而大陆现今多用“元音”、“辅音”。
参考文献
[1]陈新雄、竺家宁、姚荣松、罗肇锦、孔仲温、吴圣雄.语言学辞典(增订版)[M].台北:三民书局,2005.
[2]葛本仪主编,殷焕先审订.实用中国语言学词典[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