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营销传播:思维、方法与趋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之思维本文根据黄升民教授在“2014第二届数字营销传播研究与应用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

黄升民作者简介:黄升民,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媒介》总编辑。

谢谢杨老师,谢谢暨大的同学、老师。我对暨大有特殊的感情。刚才黑马(公司发言)说退休就到暨大,看薪水高不高,薪水高就快乐,薪水不高就痛苦。对我来说就不是那么回事,我本来就是暨大的南都学者,也给暨大的学生讲课,另外每年我都来参加杨老师的这个研讨会,发表我的研究成果,当然,我想最好的贡献就是把自己的观点和一些新的东西给各位同学、老师做一些介绍。

上个月,黑马(公司)主持了一个会议,我以“言说2014广告”为题,从“之一”说到了“之五”。而今天我要讲的就是互联网思维的问题。这个应该说不是我个人的观点,而是我们编辑部的观点,这个编辑部,就是非常重要的《媒介》杂志的编辑部。这个杂志今年主打的话题就是互联网,前后有关的有四期了,数据、终端等都有谈及。

开篇的一期就讲了寡头时代,主要是讲互联网处于什么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有45年了,它也不是个新媒体,而是“中年”媒体了,它已经非常成熟,那它如今处于怎么样的一个时代?我们现在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重新观察它。当年互联网的创始人的理想、追求是什么?而现状是什么?我们做这样的(研究),所以在这里写了。编辑部的记者都是我们的年轻老师,还有博士生、硕士生等,他们到现场采访了非常多的业界代表、学界代表,写出了这一期的主打文章。主打文章写完之后,我会写一个视点,我的视点总结出来就是“冷眼看寡头”。互联网是什么?从时间维度来讲,互联网已有45年的历史,今天还说它“新”的话就有点“装嫩”的感觉,不行。从空间的维度来讲,它的内容都是通过无线传输,达到一个双向互动、自由共享的平台。但是要记住,这个平台是个双面刃,一方面给人类提供了接近完美的信息交流、获取、生产的服务模式,另一方面又以其完美的服务去操控人类的思想,逐渐形成一个黑暗壁。如果你们觉得这里有疑义的话,可以看斯诺登的那本书,里面提到视觉就是精神的维度。最大声地高呼平等、自由,倡导公平、开放的其实主要就是谷歌、微软、百度、腾讯这些超级巨头,但是往往就是它们暴露出泄露隐私、思想保守、不愿公开自身数据等问题。所以我在这里提出,资本利润归其占有、控制才是互联网巨头的真实面目,这标志着互联网江湖已经进入一个寡头时代。所以我作为学者,提出“学界和互联网的蜜月期到此为止”这一观点。

那么我们也在问,互联网的力量是什么呢?我们看到其两个非常重要的功能。一个是平台功能,而平台功能在电商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我们用阿里巴巴作例子,专门去做电商的采访、研究和进行个案的梳理。这领域已有很多的文章,包括国外与国内的,将其做出比较后,我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电商真的“凶猛”吗?如果它“凶猛”,又“凶猛”在哪里?这是我们想要问的一些问题。电商具有非常重要的规模优势,其所标榜的就是流量发展的规模,而对规模的追求正是电商发展的原始动力,也是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不计成本地做大,成为电商的战略标配,也成为融资圈钱的前提。它的平台功能,产生了互动免费和跨界。互动导致买卖双方的信息交互抹平了既往的信息差,降低门槛、牺牲利润,可以短期内聚集人气,形成规模;无边际的跨越,既可以获得空间,也可以划分既有的制度红利,这是跨界非常重要的制度红利的获取方式。还有一个要点是它的数据逻辑,数据逻辑重点在于它的技术和商业的融合,来自于消费者的购物习惯、购物评价,来自于生产者的供求信息、成交信息等各种数据源经过电商的标准化,搜集、分析、包装成现在的大数据。这种数据与其说是需求决策的依据,不如说是需求的舆论压力,利用其能达到操控消费指东打东、指西打西的目的,大数据是什么,实际上是一种舆论导向。所以我们要研究电商是否“凶猛”,可以从三个问题入手。第一个,电商是否真的起到了促进内需的作用,也就是说是否增加了需求,尤其是当今的需求。那么其对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消费需求的刺激和收集到底有多大贡献,我们要探讨一下,不是光价格便宜就能刺激需求的。第二个,电商究竟是在建设一种生态还是在破坏生态?要注意消费、需求、市场都有它的生态环境。第三个,电商到底能够走多远,资本的消耗有没有穷尽的时候?这是对电商提出的问题。

在第三期,我们论证大数据问题,这也是现在很热门的一个问题。因为都在说大数据,所以我们编辑部为此编了好多期,专门写了两个综述去完成这个稿子,内容包括大数据的定义、祭奠大数据以及大数据的四维空间结构。这是几个博士生费了很大功夫去完成的一篇报道,做了很多的挖掘,也把国内的、海外的情况都做了一些比照。我写的文章是《魔幻化的大数据》,主要内容就是讲我们对大数据的追崇出现了魔幻化。第一,其实我认为数据量由小到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突然爆发的。对大数据的具体应用是个极大的进步,这种进步是一个积累和渐进的过程,盲目追崇、过度神化都是不必要的。第二,大数据是有效的,但不是万能的。在座的很多研究营销的老师都知道,数据是真的有用、有效,但绝不是那么万能的。数据处理的技术和理念,永远赶不上数据自身的变化和成长的速度。第三,其实这点是尤其值得注意的,平台和数据体现的本应是一种科学精神,使人们能更加精准、更加完整地把握事实,但是它们现在非常容易被魔幻化。数据和平台是大部分互联网机构的运行核心,巨大数据一旦成型,就存在巨大的效果,同时又存在巨大的未解空间,容易被魔幻化。第四,互联网的数据王国其实也像皇帝的新衣,它是不是真如宣传中那样光辉灿烂、壁垒坚实?不尽然。它们之间有隔离,同样有数据,但是平台的数据化都不是靠寡头帝国独有的核心技术实现的,所谓的壁垒和区隔如果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其实也是空中楼阁。我们考察了很多自称有大数据的互联网公司,发现实际上它们并不拥有核心的技术。第五,大数据魔幻化的可能性是泡沫的开始。每件事被说得越多的时候,可能也就是这个事情快完蛋的时候。所以我认为,和平台一样,互联网所谓的大数据也是一种工具罢了。这种工具如同人类历史上的核能发现、基因工程,是很厉害的。网络化可寻址,人在做天在看,这个“天”正是大数据。它可能是上帝,也可能是撒旦,取决于谁掌握了它。这是核心的问题。

终端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其实《媒介》杂志近3年来,每年都有关于终端的议论和报道。对于为什么有兴趣做终端的梳理,我们有自己的一些理由。终端的确非常敏感地反映了市场的变化和态势。在这点上,我想用“一端一世界”去表现终端所展示的东西。为什么要反复讨论终端?因为它体现了三个方面:第一,终端产品的迭代更新是非常丰富的;第二,借助终端的力量我们可以窥视到未来的世界,可以知道何为融合、何为碰撞;第三,终端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人类信息的采集、计算、反馈以及基于此类的信息的传播网络和营销服务上,人机合一的美好前景也就是在终端展示的。但终端实际上和媒介的未来、选项和测能有特别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这里用两个词描述它,一个是端,一个是云。我们去年在《媒介》杂志最后一期上发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叫“媒介帝国主义”,讲媒介按照技术最优、资本最优、规模最优三个逻辑发展的话,它必将朝着帝国的方向去发展。在这里头,我们再把这个思路延伸到对终端的探索上,所以我们关于终端的话题是永远讲不完的。它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而且可以从中破解媒介、网络、IT行业未来的策略思路。如何破解呢?我们回到前段时间所说的,把内容看成云,那么这个时候云的个数很多、内容很丰富,然后高度地集中,一个云涌聚了所有东西;还有一个是屏,就表示终端,屏包括了很多数量的屏,两者形成了不同的决策思路。多屏多云,表现在发生的初始阶段,内容的个数和展示的手段都是多样的。一云多屏,是传媒业最喜欢说的,也是出现得最多的,叫作类比为王。还有人提出一屏多云,技术演进,其力量越来越大,出现了苹果,显示出终端。然后我们谈到传媒的转型,以及媒介帝国主义的发展逻辑,也就是说一云一体最后的形成。

最后的一期,我们要回应的是“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大家都说互联网思维,但是互联网思维是什么?从来没有人在学术界对其做界定,而业界都是自我标榜,随口就说互联网思维。我们也梳理了它们的东西,我认为,互联网思维其实就是新宗教,新的营销宗教。关于资源、行为、渠道,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谈这个问题,试图回答平台是什么、数据是什么。实际上互联网经营和互联网化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第一篇文章中说到,互联网的理想和互联网巨头所操控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说到底,目前所流行的互联网思维也就是一种新的营销宗教而已。

《媒介》已发展了13年,它不是C类期刊,也不是核心期刊,却是影响力巨大的一本杂志。它有思想、有关联,秉承的就是无论思虑大小,不问强弱正邪,始终冷静理性地追问、思考、求解的理念。它最新一期的问题就是广告,就是给本月的广告节奉献的,也是给暨南大学发展广告理论20周年的一个回应。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