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98]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战略意义和实现路径,同时也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基础和文化资源。在《中国梦,复兴路》的讲话中,他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299]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进一步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300]

这一重要揭示,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主题主线的深刻把握,传递了他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共党史的科学总结与理性思考。这也是他借鉴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运用历史思维,关注现实,展望未来而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正如他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所强调的:“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国文明之长。”[301]这三个“很难全面把握”,彰显出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历史思考,展示了他对中华民族昨天、今天与明天的辩证认识和理性判断。

“中国梦”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时代舞台上,对中国未来走向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新的蓝图规划。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一 中国梦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明确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302]这一论述,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方向联系起来认识的历史思维,是对中华文明发展历史逻辑的科学把握。

说其是历史的,因为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我们说的中国梦,就是这个民族夙愿的生动表述”[303]。

“中国梦”不仅是历史的,更有具体丰富的现实内涵与未来的追求目标。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304]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又指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里。”[305]他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306]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加明确地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307]新时代,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08]为此,我们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就是“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发展战略。[309]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10]。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311]习近平总书记正是站在过去与未来这两个时间维度所形成的制高点上,展开其治国理政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部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312]

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底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充分发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今天所具有的伟大智慧,也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313]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明的延续发展,从物质、制度与精神层面积累了伟大的历史智慧和历史经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五千年文明成果,弘扬和繁荣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314]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15]

(一)中华悠久文明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坚实力量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深厚,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引以为豪。早在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开学典礼上,他就对中华文明的独特性给予强调,他说:“古老的中华文明早已闻名于世,它与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并称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但埃及、两河、印度三个地方的古代文明后来都中断了,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316]

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文明载体之一史学遗产的延续和传承。几千年来,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317]《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历代正史、史书修撰,是我国史学的一大传统,使得我们的文明传承在载体上从未中断。除了史学典籍外,还有文学、艺术、哲学等典籍的传承。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价值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另一表现是中国大一统社会秩序和思想元素的延续与传承。经过春秋战国思想与政治、军事的激荡与争鸣,中国历史进入了秦汉大一统阶段。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把秦汉文明推向新的历史征程。“霸王道杂之”的治国理念,遂成为中国古代国家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家权力运行、人才选拔、社会管理、行政建置、廉政建设等一系列制度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隋唐时期,是秦汉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一统的辉煌阶段。贞观之治、开天盛世,继续把中华文明推向新的发展高度、进一步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汉唐盛世”的中华文明发展高峰和文化情结,备受世人赞誉和后人仰慕。元明清大一统的国家与社会,继续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观、天下观和国家观,并最终形成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中国历史上有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分裂时期,但大一统的因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链条从未中断。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大一统”看作中华文化的一大优良传统。早在2011年他就指出:“历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春秋时期,孔子修订《春秋》,包含‘大一统’思想。到了秦汉时期,‘大一统’已成为当时政治思想领域中的主流。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国家统一看作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与责任。尽管在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而且不论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318]

中华文明悠久与伟大,不仅对中国自身,而且对人类文明发展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19]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他又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我们的先人们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科技创新成果,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贡献巨大,也使我国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320]

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丰富,常令世人惊叹。在工业革命发生前的几千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科技、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第一方阵之中。如南朝科学家祖冲之,求得了精确的圆周率数值,远远走在世界的前列。直到一千多年后,欧洲的数学家才达到同样的水平。唐代的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的伟大科学家。北宋时发明的“水运仪象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这些发明创造同生产紧密结合,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这样的伟大成就,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不胜枚举。中国还有大量文明成果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如秦始皇兵马俑、明清长城、故宫,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珍品。

悠久而伟大的中华文明,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信与自觉,源自这悠久而伟大的文明。中华文明发展与延续所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和非凡创造力,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提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321]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演讲时,他进一步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322]中华文明悠久积累的文化养分,就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323]。

(二)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前进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底蕴,除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成就外,还离不开中华儿女追求理想与进步的光荣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2018年3月20日,他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我们不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以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进行了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相信,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梦想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24]

《尚书·尧典》云:“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是中国古人比较早的对理想生活与大同世界的一种追求。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希望通过“仁”来达到“老安少怀”[325]和“博施济众”[326]的目的,从而实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327]的理想社会。墨家也有类似的表达,《墨子·兼爱》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礼记》集中阐释了“小康”与“大同”理想社会,成为后世追梦的标杆。《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虽然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设想,但表达了中国古人对理想社会的期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大同”一直是中国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梦想,并不断地被注入新的内容和精神。孙中山先生是大同思想的阐发者,曾手抄《礼记》“大同”章。“大同”和来自西方的人权、民主等一起,成为三民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328]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明确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虽然这个看法并不正确,但反映了他把大同观念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时代认识。

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也将“大同”理想视为“吾人之鹄也”[329],具体化为“新村”[330]计划。不久之后,他将马克思主义革命目标与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追求结合起来,立志建立一个“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331]的美好世界。正是在这样伟大志向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儿女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历史使命和社会理想。

大同理想是先秦时期中国哲人对公平公正社会的一种乌托邦追求,但所衍生出来的对美好社会与梦想追求的这一民族精神,却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332]。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民族。这种志向与传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推动,当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绝不是一种空想的梦,而是历史和实践双重条件下形成的现实的、可实现的伟大梦想。

(三)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强大定力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孕育了历久弥新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333]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爱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334]

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与弘扬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他指出,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335]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发展与升华离不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特别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极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和时代力量。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征程。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前辈共产党人建树的优良革命传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奋斗。”[336]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爱国主义就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337]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他再次强调,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他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338]关于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他也给出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他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这“四个必须”,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认识。在他看来,爱国主义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具有永恒生命力、创新力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是历史与实践长期融合的产物。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文化的发展,是有其内在历史逻辑的,也有其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者统一而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道路,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中国道路关乎中国梦的实现,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唯一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39]“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40]这一高屋建瓴的认识,是以他的历史总结与历史智慧作为基础的。

(一)中国道路与中国梦在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上是高度统一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341]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342]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宏阔的历史视野。

(二)从中国梦的历史征程来看,中国道路始终承载着中国梦前进

中国道路从来连接着中国梦,中国梦本就是中国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一个简单的逻辑是:“梦”不同,“路”必不同;“路”不同,“梦”亦将不同。只有“路”和“梦”的紧密结合,才会使“梦”深刻地承载历史,让“路”正确地对接未来。[34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44]这是把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科学对接与融合,全面阐释了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的高度统一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早在2011年,习近平同志在谈领导干部读点历史这一主题内容时指出:“90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遇,不可逆转地开启了当代中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345]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努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了进一步阐释,他指出:“强调总任务,是因为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干下去。”[346]

党的十八大在以往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进一步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47]这是我党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升与完善,更具明确导向,更加顺应民意。

(三)理论与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梦实现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34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49]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35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近10%,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仅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351]

历史与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还把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的关系比作理想与信念的统一体。他语重心长地对青年学子说:“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352]他还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十三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353]

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中国在近代被世界快速发展的浪潮甩在了后面。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下,中华民族危机四起,人民苦难深重,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国家和民族不断燃起新的希望。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斗争的崭新阶段。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其标志就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三次伟大革命,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接着,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然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中国近现代历史,既是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屈辱史、苦难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他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给予了客观而科学的认识,揭示了这一伟大胜利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重大意义。他明确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经历抗日战争锤炼的中国人民,更加坚定了对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追求。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主张,代表了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古老的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征程。[35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355]这三个“深刻认识”和三个“必须”,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历史而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5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的召唤,是民族的使命。[357]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358]

五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得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35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360]人民的梦,道出了中国梦的本质。

(一)脱离了人民必将被人民所抛弃,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

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民意、民心对于国家兴亡、盛衰、治乱的重要作用,诸多有识之士不断呼吁为官者应当重视民情,关心民间疾苦。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中国梦的时候,多次引经据典,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知政失者在草野”“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361],这说明他在运用历史智慧与历史经验来思考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重大国家战略问题。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出自《尚书·泰誓》,是商汤要攻打夏桀而作的宣誓之词。商汤之所以灭亡夏桀,就是因为夏桀违背了民心,商汤顺应了民意,代表上天执行而已。这虽有神意的味道,但开启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意识,也道出了民意在儒家政治文化中的地位。孟子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命题。《孟子·离娄上》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这是从夏商兴亡历史中得出来的宝贵经验和理性认识,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也成了历代王朝存亡兴衰的一条定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是春秋早期法家先驱管子所言,出自《管子·牧民篇》。这是民心关乎政治成败的明确论述,主张为政者要顺应民心。“知政失者在草野”,这是东汉政论家王充的一句名言。《论衡·书解篇》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意思是说,是否漏雨,只有屋檐下的人才知道;为政得失,只有民众最清楚。上述思想都是强调治国理政者必须重视民众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脱离了民众,就无法认识和把握执政的正确与否。

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中的精华,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虽然这种思想产生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其根本目的还是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但其基本精神仍然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就是科学辩证地吸收了传统文化营养而形成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把民心关乎国家盛衰兴亡提到一个“历史铁律”的认识高度:“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362]他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人民,正是对这一历史发展铁律的政治借鉴。以人为本,人民当家做主,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仍然不能丢掉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那样:“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部发展历程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靠的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如果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363]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364]他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人民书写的历史”:“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365]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人民群众才取得了一系列革命成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领导人民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时期,党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创新,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奋斗历程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就是因为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366]我们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奋斗。他强调:“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继承这种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优良传统,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指引、评价和检验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提高在新的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问计于民,一定要懂得我们政治智慧的增长和执政本领的提高都必须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丰富生动的实践之中,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党长期执政和党领导的各项事业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367]

只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治国理政核心理念,就一定能跳出“周期率”。王朝的周期性兴衰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些民主人士也对中国共产党是否能够跳出这个周期率表示担心,毛泽东同志对此做过坚定的回答,这就是大家熟悉的“窑洞对”。习近平总书记也在这个问题上发表过自己的意见。他指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变色,不变质,就一定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核心的问题是党要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因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368]。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369]习近平总书记和毛泽东同志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基本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生存的自然需求,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能够生活。马克思曾经讲过:“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370]恩格斯明确指出:“在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理,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论证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371]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幸福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中国人民发出了这样的誓言:“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充分表达和传递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追求人民幸福梦的决心和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372]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承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他进一步提出“共同享有”的发展理念,即“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373]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74]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此,我们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个既定目标。[375]他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强调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376]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这个共享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相互贯通。[377]

习近平总书记还从个人经历和切身体会来说明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20世纪60年代,习近平同志才十几岁,从北京到延安市的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那时,陕北很贫困,他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后来,他当上了村支书,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因为他了解老百姓最需要什么,期盼让乡亲们饱餐一顿,并且经常吃上肉。但这个愿望在当时很难实现。2015年春节,他又回到这个小村子,看到那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修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人人都有医疗保险,孩子们能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更不成问题了。由此,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378]。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实现中国梦,因为中国梦首先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379]当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着艰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380]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13亿人的幸福美好生活绝非易事。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3、美国的1/7,排在世界第80位左右。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中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则还有2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城乡有7000多万低保人口,还有8500多万残疾人。整体的财富水平和幸福指数可以迅速上升,但每个个体的财富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就不那么容易了。同样一桌饭,即使再丰盛,八个人吃和八十个人吃、八百个人吃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些情况表明,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人民要过上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继续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381]

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依然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接过了党、国家、人民交给我们的沉甸甸的接力棒,我们一定要接好这一棒。[382]他指出,在前进的征程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当作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383]这四个“坚定不移”道出了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规划和践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