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应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主动适应新常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陕西稳步迈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经济总量达到1.82万亿元,位次前移至全国第15位,人均生产总值7721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8万亿元,是“十一五”的3倍;财政总收入3301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翻了一番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2.6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25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预计达到87.38%,五年提高17.6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陕西本色”,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粮食生产实现12连丰,苹果、猕猴桃产量全国第一。能源化工高端化步伐加快,延长靖边煤油气综合利用、中煤榆横60万吨煤制烯烃、未来能源100万吨煤制油等标志性项目建成投运,新增煤油气产量1.21亿吨、720万吨和192亿立方米。非能源工业增速连续4年高于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10%,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倍,物流、文化、金融成为支柱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8∶51.5∶39.7,第三产业占比提高3.3个百分点。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基础设施成为新优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西安至郑州、太原等高铁建成投运,铁路营业里程4900公里,西安地铁1、2号线建成投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顺利完成,旅客吞吐量突破3300万人次,国际航线达到36条。水利建设五大体系、十大工程全面展开,王圪堵、南沟门水库等建成投运,渭河综合治理、引汉济渭、东庄水库、斗门水库等加快建设,新增供水能力15.4亿立方米。电力装机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横贯关中、连接陕北的750千伏电力骨干网架全面建成,油气管网达到7400多公里。西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沣西新城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信息化指数西部第一。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协调发展取得新提升。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关中年均增长11.7%,占全省比重65%,引领支撑作用继续增强;陕北年均增长8.9%,占全省21.3%,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加快建设;陕南年均增速超过全省2个百分点,占全省13.7%,循环经济体系日趋完善。宝鸡副中心、渭南东大门、铜川资源转型等“一市一策”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发展格局。大西安建设稳步推进,西咸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35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和31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成效明显。累计转移转化农业人口61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9%。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区域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社会民生呈现新亮点。坚持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两个80%”用于民生,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14.2%,与全国差距缩小2.6和6.7个百分点。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15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学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6.9%和96%,医改经验被誉为中国的“陕西样本”。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移民搬迁使174.7万群众搬进新居,218万户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得到解决,600万人口实现脱贫,“气化陕西”覆盖所有县区。文化、体育、广播影视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
生态建设获得新进展。主体功能区建设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深入实施,五年完成造林绿化2294万亩、保护恢复湿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43%,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一河两江”综合整治扎实推进,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效明显,汉江、丹江水质持续保持优良。节能减排任务如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1370万吨、118万米,单位GDP能耗下降16.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以上。强力推进关中治污降霾三年行动计划,煤炭消费减量替代1400万吨,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为国Ⅴ,5市1区优良天数达到68%以上,延安、西咸新区获批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深入推进,美丽陕西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改革开放汇聚新动力。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机构改革、简政放权走在前列,压缩机构和编制7%和10%,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56%,各类市场主体增长84%。陕西获批国家创新型省份,西安获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获批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韩城省内计划单列和神木、府谷省直管县试点扎实推进,高陵、华县、横山撤县设区。政府定价范围缩减54%。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先后组建粮农、环保等14个集团公司,延长石油、陕煤化跻身世界500强,非公经济占比达到53.4%,农村综合、生态文明、社会民生、民主法治等改革协调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全面启动,丝博会暨西洽会、欧亚经济论坛等影响力大幅提升,“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咸阳国际机场获批72小时过境免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达到5个,全国引进单笔最大的外资项目三星电子建成投产。累计引进外资178亿美元,进出口接近30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到10.5%。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全面推进。
实践证明,“十二五”是陕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稳步迈入中等发达省份的五年,是全面改革不断深化、外向型经济实现突破的五年,是民生社会事业显著改善、人民福祉不断提升的五年。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干部群众创新实干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必须向中央基准看齐,不折不扣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
——必须把发展牢牢抓在手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夯实富民强省的基础;
——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调整不同群体利益关系,在共建共享中增进人民福祉;
——必须以改革开放强动力增活力,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
——必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发展保护并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陕西的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优,结构调整进入倒逼阶段,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尚未有效形成;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科教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军民融合程度不高,创新潜能释放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金融等要素市场有待完善,投资环境仍需优化,市场主体活力不强;“走出去”步伐仍需加快,开放型经济体系不够健全,融入全球分工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升。
表1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