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富县历史(第一卷)(1921-194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八节 中共陕甘省委在鄜县的活动

一 中共陕甘省委的建立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11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共陕甘晋省委(1935年9月成立),设立陕北省和陕甘省,并且任命了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领导成员。陕甘省辖鄜县(原鄜西、鄜甘两县合并)、甘洛、中宜、宜川、红泉、肤施和陕甘边南区及甘肃陇东部分地区。11月上旬,中共陕甘省委和陕甘省苏维埃政府在鄜县北道德村正式成立。中共陕甘省委书记朱理治,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李富春,宣传部部长李景林,军事部部长萧劲光,妇女部部长蔡畅,秘书长曹力如曹力如(1902—1949),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陕甘省委秘书、秘书长,陕甘工委军事部长,陕甘工委南路军指挥部总指挥,陕北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等职。1949年9月,被任命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12月8日赴任途中,在西安灞桥因车祸罹难。。陕甘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李生华李生华(1914—1987),陕西省榆林市人。1933年参加革命,193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长,中共陕甘边区特委书记,陕甘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等职。,副主席朱开铨朱开铨(1901—1993),江西省瑞金县人。192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到达陕北后,曾任陕甘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主席,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江西省民政厅厅长,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国民经济部部长马锡五,财政部部长张慕尧,粮食部部长王朴,内务部部长马仰西,教育部部长王子匀,工农监察部部长任泽义,保卫局局长郑自兴。中共陕甘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地北道德村。中共鄜县县委、鄜县苏维埃政府隶属中共陕甘省委和陕甘省苏维埃政府领导。

中共陕甘省委机关旧址(北道德村窑湾)

1936年春,红一方面军主力整编为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东征山西,国民党军队乘虚而入,相继占领了中共陕甘省委领导的关中特委和中宜、鄜县、甘泉等省委领导的大部分地区。5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陕甘省建制和中共陕甘省委,其辖区大部分划归中共陕北省委领导,小部分划归新设立的中共陕甘宁省委领导。中共鄜县县委划归中共陕北省委领导。同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恢复陕甘省建制和中共陕甘省委,省委书记李维汉,组织部部长张邦英,宣传部部长李生华,统战部部长杨一木,军事部部长刘景范刘景范(1910—1990),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人。刘志丹胞弟。1928年随刘志丹闹革命,193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0月至1948年4月,曾任陕甘宁边区民政厅厅长、边区参议会副秘书长,边区政府副主席兼审计处处长、代理主席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党组书记,国家监察部、民政部副部长等职。,妇女部部长刘锦茹,秘书长申力生。下辖淳耀、赤水、永红、甘洛、肤施、红宜(红泉与宜川合并)、鄜县的党组织。陕甘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景范,副主席霍维德、艾楚南(兼财政部部长),国民经济部部长李会友,教育部部长李子钦,粮食部部长郭子清。1937年4月,中共陕甘省委再次撤销,鄜县复归中共陕北省委领导。同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共陕北省委,设立中共陕北东分区委员会和陕北西分区委员会,鄜县划归中共陕北西分区委员会和陕北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9月,陕北东分区和西分区撤销,所辖各县经调整合并后归陕甘宁边区政府直辖。中共鄜县县委归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领导。

陕甘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旧址(鄜县北道德村街南)

中共陕甘省委从1935年11月成立,到1936年5月撤销,历时7个月;1936年12月恢复陕甘省建制,1937年4月再次撤销,又历时5个月。共存在12个月。在此期间,省委带领全省人民积极做好战勤支前,建立和壮大革命武装,巩固和发展苏区,使陕甘苏区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二 支援直罗镇战役

1935年11月上旬,中共中央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以鄜县直罗镇为战役枢纽,打一场大的歼灭战,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中共陕甘省委坚决拥护中央的决策,省委书记朱理治和副书记李富春亲自率领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各部门,紧急动员,投入到筹粮、筹冬衣、运输、提供民夫、组织担架队等各项战勤支前工作中,为夺取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筹集粮食。11月上中旬,参加直罗镇战役的红军指战员八九千人,迅速向鄜县西北的秋林子、白灵沟、张村驿、东村、道德一带集结,加上民夫和担架队员,从战前准备到发动战役,至少需要30多万斤粮食。省委派出全体干部和党员,在全省各地采取分片包点的办法,筹集粮食。与各区乡干部一起,深入农户,发动群众就地加工粮食,迅速集中。仅鄜县、中宜就筹集粮食40多万斤,完全满足了战役的需要。

(2)赶制冬衣。11月的西北地区,天气已很寒冷,早晚离不开棉衣。可中央红军大多数指战员还穿着单衣和草鞋,有的甚至还穿着短裤。中共陕甘省委在筹集粮食的同时,广泛动员全省妇女赶制棉衣、赶做军鞋,加紧解决红军的冬衣问题,仅肤施县和红泉县在战前、战后的60天中,为红军赶做棉衣8000套、帽子8000顶,布鞋和土布袜子各8000双,使红军指战员及时穿上棉衣、布鞋。

(3)组建担架队。为了保障战时需要,省委还在苏区筹集了1000余副担架,每副担架4人,以保证伤员和物资的运送。省委军事部在战斗进行前对担架队员进行了集中训练,并整编成队,配备了领导,分配到参战红军的各个部队,随所在部队行动。在鄜县还设立了接待站4个,负责转运伤员和接待俘虏。在战斗进行中,各担架队员迎着战火硝烟,转运伤员和物资,圆满完成了任务,受到红军的称赞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的表彰。

三 巩固和发展陕甘苏区

直罗镇战役结束后,中共陕甘省委的主要工作是巩固和发展苏区,建立和壮大革命武装及党的组织,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推动全省的各项工作。

(1)建立和壮大革命武装。1935年冬至1936年春,在直罗镇战役胜利的影响下,中共陕甘省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扩大红军工作。1936年1月3日,中共陕甘省委发出《关于发展陕甘游击战争致各级党委和游击队的指示信》,号召各级组织积极动员青年参军,扩大红军和游击队。在广泛宣传动员下,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踊跃报名参加红军,出现了不少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参军的动人场面。中央军委下达陕甘省7000名的“扩红”任务,仅三个月就有9400人报名参军,超额2400名。鄜县、中宜两县不到一个月就有2310名青年入伍。短短几个月,红军和地方武装就扩大到3万多人。同时,省委军事部对各县的游击队、赤卫队集中整训,分别建立了鄜县独立营、中宜独立营等各县武装组织。

中共陕甘省委《关于发展陕甘游击战争致各级党委和游击队的指示信》发布后,鄜县第四区(大义)积极响应,经过宣传动员,以乡或村为单位集体上操,搜集废铁打制长矛,自筹资金购买枪支,坚持站岗放哨,进行严密盘查,行人没有路条不准通过,并在重要路口设立了警号。土匪夏老幺多次对第四区进行骚扰,都被当地革命武装击退,就是因为平时警戒工作做得好。

1936年2月,为了配合红军主力东征,牵制南线之敌,巩固和扩大陕甘苏区,中共陕甘省委决定将宜川独立营、鄜县独立营和韩城游击队组成陕东抗日游击支队并成立中共陕东特委。同年3月,陕东抗日游击队在鄜县直罗镇正式成立。郭子清任中共陕东特委书记、陕东抗日游击支队前委书记兼政委,鲁征任支队长。陕东抗日游击支队以黄龙白马滩一带为依托,向韩城、合阳、澄城、白水、宜君、洛川地区出击,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青年参军,发动群众铲除恶霸,打击反动势力,扰乱和牵制敌人。特委在部队转战中曾与当地党组织联系,发展党员,开展群众工作。因军事力量不足,战斗失利,活动不足两月,即返回苏区。同年4月,中共陕甘省委将陕东抗日游击支队编入红29军,另委任李景林为陕东特委书记,随军再次南下黄龙山区活动。5月底,特委随部队返回苏区后撤销。

(2)稳妥进行土改,发展苏区经济。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改变对富农策略的决定》,中共陕甘省委认真执行中央决定对原苏区土地改革的一些政策做了调整,在没有进行土地改革的地区,一律按新的政策执行。即“富农之土地,除以封建性之高度佃租出租于佃农者,应以地主论全部没收外,其余富农自耕及雇人经营之土地,不论其土地之好坏,均一概不在没收之列”。改变了过去把富农与地主豪绅同样对待,全部没收富农土地财产的政策。对地主也采取缓和矛盾的策略,在没收地主财产土地时,也分给他们一份土地、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改变了曾经实行的“地主不分田”的政策,使他们有一条生活出路,以有利于统一战线工作。

在农村苏维埃基层政权组织建设中,中共陕甘省委按照西北办事处发布的《贫农团的组织与工作大纲》的规定,特别强调在农村组建贫农团(农会)组织时,一定要吸收农村工人参加,组成工人小组,奠定工农联盟的基础,从而加强了全省基层农会组织。在解决土地问题后,贫农团(农会)的工作重心,全部放在了怎样增加土地产出、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畜牧业、改善农民生活、充实革命战争物资供应上。苏区群众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

同时,大力发展苏区工商业。1935年11月,中共陕甘省委严格按照西北办事处颁发的关于调整工商业政策的布告精神,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发展工商业,取消了一切工商业捐税,苏区的大小商人都享有充分的营业自由。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小商人可以到苏区开店营业,除粮食和军用品外,苏区的产品可以自由输出,从而极大地活跃了苏区的集市贸易,方便了群众,繁荣了苏区经济。

(3)开展统一战线工作。1936年3月,中共陕甘省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进入鄜县城,同国民党东北军107师参谋长和师长刘翰东进行和平谈判,达成了驻鄜县的红军与东北军107师和平相处,秘密往来。1937年1月,省委又派遣以省委统战部部长杨一木为团长的五人代表团,进入鄜县城,同国民党鄜县县长进行了和平谈判,达成了四项和平协议,促使鄜县较早地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国共合作。

四 南路军转战陕甘边区

直罗镇战役后,红一方面军从1936年1月至2月陆续离开鄜县奔赴抗日前线。3月,国民党东北军乘机侵入鄜县,5月,占领鄜县苏区大部分地区。中共陕甘省委、陕甘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和中共鄜县县委、鄜县苏维埃政府机关被迫转移。根据形势变化,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了陕甘省和中共陕甘省委。设立了中共陕甘边区工作委员会,具体领导陕甘边区的革命斗争和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

同年6月,中共陕甘工委军事部按照中共陕甘工委的统一部署,在鄜县北道德照八寺将鄜县独立营、甘泉独立营等10支地方游击队共1000多人,经过整编,成立了南路军。中共陕甘工委军事部部长曹力如任军长,侯□□任副军长,曹永科任参谋长,吴立昌任政委,中共鄜县县委书记韩明奎任政治部主任。南路军一成立,就转战陕甘苏区,打击国民党地方民团武装和国民党驻防军队,为保卫陕甘苏区,配合中国人民红军西征野战军取得西征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收缴民团枪支

南路军成立的当天,就冒雨从照八寺出发,经羊泉塬连夜直奔寺仙塬,准备攻打寺仙桃园寨子。驻扎在桃园寨子的国民党民团武装闻讯离寨逃脱。南路军从寺仙下沟,得知贾曲河村有寺仙民团一个班的团丁参加民团头子查某为其父过三周年的消息后,立即派侦察排包围了查家,一个班的战士进入查家院内。民团团丁正在屋内喝酒猜拳,毫无防范,南路军战士冲进屋内一枪未发,就收缴了民团步枪12支、子弹650发,对被俘的12名团丁,经过耐心教育,全部释放。接着,南路军又攻克了狼虎头敌据点,缴获枪支20余支。

(二)南柴桥子伏击战

1936年7月,为了打通陇东与陕北的交通联络。南路军从鄜县槐树庄出发,进入甘肃新宁县麻子掌村,与中共新宁县委书记杨百林取得联系,了解到距麻子掌村西南40里地的南柴桥子驻扎着国民党东北军别动队一个营。他们烧杀掳掠,残害百姓,无恶不作,民愤极大。南路军决定拔掉南柴桥子这个据点。经过侦察,南柴桥子恰似一座“孤岛”凸出塬面,“孤岛”上面筑有坚固的寨堡,四面都是悬崖峭壁,地形十分险要,塬面与寨堡之间的唯一通道是一条狭窄的要隘,易守难攻。只有引蛇出洞才能将其歼灭,曹力如军长决定打一场伏击战。南路军以第一、二营分别埋伏在要隘左右两侧,以侦察班为诱饵,潜行至寨堡附近,选好掩体,鸣枪袭扰,两名战士佯装负伤,跌倒在地,爬回隐蔽处。敌人以为是少数游击队骚扰,便倾巢出动,企图一举活捉侦察班战士。侦察班战士见势奋力直奔塬面,引诱敌人进入伏击圈。正当敌人越过要隘,前锋到达塬畔时,埋伏在要隘左右两侧的南路军第一、二营指战员,冲上要隘,以钳形之势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斩断敌人退路,正面又被南路军第三营火力封锁,敌军顿时大乱,四散逃命,遂被南路军各个击破,战斗胜利结束。这次战斗,毙敌10多人,伤无数,生俘120多人,收缴步枪百余支,子弹千余发,南路军无一伤亡。

(三)埝沟激战

经过几次战斗后,1936年8月,南路军转战到甘肃宁县盘克镇地区。当时正遇上连阴雨,部队供给发生困难,于是决定回师鄜县槐树庄的老庄子进行休整。回师途中,发现埝沟北边的石窑沟驻扎着国民党东北军一个炮兵营,部队乘黑夜悄然越过石窑沟,来到埝沟腹地宿营,准备再打一个伏击战,端掉这个炮兵营。第二天拂晓,南路军营地多处冒起了炊烟,响起了号角。敌人发现有红军在沟里活动,立即出动,向南路军营地扑来。曹永科、韩明奎分头带领部队隐蔽在两侧山上,严阵以待。敌人的一个先遣排在川道里搜索前进,刚进入南路军的埋伏圈就被一举歼灭。这时,敌炮兵营营长带着大部队紧急救援,组织反击,再次进入南路军埋伏圈,隐蔽在两侧山上的战士一齐将手榴弹投入敌群,弹片横飞,炸得敌人尸体遍地。战斗很快结束,敌炮兵营被全歼,无一漏网。这次战斗,共缴获长枪34支、轻机枪1挺、迫击炮1门。

9月,南路军回师槐树庄,经过短暂休整后,根据中共陕甘工委的指示,撤销了南路军建制,恢复鄜县独立营和甘泉独立营。韩明奎带领鄜县独立营回到鄜县工作。

南路军从成立到撤销建制,历时近4个月,横跨陕甘两省,大小战斗5次,消灭敌人两个营800多人,摧毁敌据点两处,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同时,还完成了扩大红军、征粮和争取东北军联合抗日等工作任务。南路军的成立,对于巩固陕甘苏区,配合红军西征,打击敌人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侵扰,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陕甘边区军事斗争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