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整合与升级研究
(陕西省委党校 教授)
如何在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科学扬弃,使当前陕西历史文化产业发展既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合理继承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传统精髓,凝聚成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我们通过对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重新梳理,认为其几个核心时代——周秦汉唐时期的基本文化内涵反映了符合今天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国精神。陕西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这四个阶段的核心精神,将四个板块加以高度整合,结合时代特征重新诠释和活化演绎,抓住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同步实施重拳出击,才能在发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真正实现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产业板块开发的重大突破。
一、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核心内涵
陕西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文化内容丰富多元,其中所孕育的中国发展最辉煌的历史时期——周秦汉唐这四个时代是我们的核心资源,它们环环相接,串连成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奠基与发展的四个关键时期,既各自独立,创造和拥有了属于自己时代的辉煌;也彼此相接,沉淀与彰显了中国精神多元丰富的基本内涵。总的来说,这四个时期所包含的创新、进取、开拓与开放精神,正是当前凝聚中国精神最宝贵的文化正能量,它们在今天具有十分珍贵的时代意义,对建构中华品格、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特殊的价值。
(一)创新求变的周文化精神
陕西周文化主要体现为统治核心区域在陕西境内的西周王朝时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中华文明形成的奠基与成型时期。周民族上千年的发展史上,从后稷到古公亶父,以及文王、武王、周公旦等周族先贤们筚路蓝缕、励精图治,他们怀着以农业为本的坚定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始终坚持发展农业生产,不但在“周原膴膴,馑荼如饴”的周原大地上谱写了“凤鸣岐山”的千古传奇,更是利用农业文明为根基的巨大优势支撑,代代积累和创造了以“德”“和”为思想核心的西周文化。它的内涵极其丰富与浩大,是在炎黄、夏、商文化基础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和改造以后呈现出来的新文化形态,其中蕴含了前所未有的开拓与创新精神,并在社会制度构建、青铜礼乐文明、文学、文字、科技等多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不但把中华文明史推向了第一个高峰,也在同一时期的世界文明发展史上遥遥领先、独树一帜、灿烂夺目。
周文化开创了一个以礼乐文明为核心、具有多种内涵的早期中华文化体系,广涉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婚姻家庭及伦理道德等所有领域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包含了明德慎罚的治国理念、敬天保民的精神信仰、厚德载物的文化意识、忠信仁爱的道德追求,以及“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社会准则,不但为周人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和精神动力,也塑造了中华文明伟大的道德传统,对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人伦道德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深层结构和本质精神,主导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成为我们今天民族复兴、构建“以人为本”精神家园与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潜质、内容资源和原发动力。
(二)改革进取的秦文化精神
秦族、秦国、秦王朝的发展史是一段跨越千年的艰辛历程。秦人从偏僻落后、农牧混杂、文化愚昧的地方起步,凭借着不屈的奋斗精神、国际交往的智慧和求贤聚才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抗争、自省和改革,逐步从一个西部边陲之地的附庸小国成长为气吞六国的大秦帝国,从西向东统一了泱泱中华,建构了中国大一统的帝制体系,使中华大一统格局维持了两千多年。在这个统一过程中,因秦始终保持着锐意进取的文化精神,在不断的艰难险阻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历史阶段的升华,从非子牧马,到襄公建国;从穆公称霸,到孝公变法;从惠文王称王到嬴政统一六国,一步一个脚印,稳打稳扎,展示了秦文化崛起、强大、形成系统、成为中国文明正源的全过程。
秦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在于其锐意革新、变法图强、创新机制的改革精神和它的全新制度构建。帝国统一前,不循礼制、金戈铁马开拓进取,向世人昭示了刚健有为、永不服输、永远进取的实干精神;帝国统一后,不是简单地恢复周礼旧制,而是实行更符合时代需要的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设秦直道等,从多方面实施全面改革,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彰显了中国文化不断自我完善、推陈出新的时代风貌。秦制度构建中的礼法并用制度是稳固社会统治的重要支柱。以礼入法、入政,提倡“礼本刑辅”,并不断加以完善。
(三)开拓奔放的汉文化精神
陕西的汉文化主要表现为以陕西为统治核心区、以长安为国家首都时期的西汉文化。汉承秦制,汉文化是在继承秦文化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并随着汉王朝的统治范围扩张与权力的迅速壮大而声名远播。这一时期,以“汉”国号为族名的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从此确定和形成,东西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得以开拓,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走向世界的开拓性时代。
西汉也是中华帝国的黄金时代。它在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医学科技等各领域全面发展,以其国际化的文治和辉煌卓绝的武功,深刻地影响着后世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内涵。从意识形态领域,汉文化由上自下确立了以“仁义礼智信孝”为传统文化根基和新儒学为精神内核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一经形成,并从此确立和代代传承,成为今天中华文化系统的精神内核。
(四)开放繁荣的唐文化精神
唐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它双向的开放性。以陕西长安为首都的唐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开放的国家,它以大度的胸怀打开国门,迎接五洲的宾朋,向世人展现了中华的开放胸襟。这时,不仅玄奘、鉴真等人走出国门学习、传扬佛法,更多的是一批批遣唐使纷至沓来,数十万胡人常住长安,还有许多信奉各种不同宗教的波斯僧侣,例如祆教、景教、摩尼教……他们得到了唐朝政府的保护,其风俗习惯也被认同和接受,并且可以在各自的圣殿中举行神秘的宗教仪式,吟诵祈祷文。在大唐王朝的万千气象和大度气魄、开放胸怀下,世界各国各族人可以自在地学习大唐的政治制度、建筑、礼仪等各种文化内容,东西方的民族、艺术、风俗、宗教、婚姻……得以充分交流和融合,反过来又极大影响了唐代的政治、贸易、文化、社会、军事、法律及思想等领域。总之,唐是中国古代最平等、最和谐、最融洽,也是成就最辉煌的时代。
唐文化最引以为豪的是它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在这个强大的国家里,唐帝国以大度的胸怀打开国门,迎接五洲的宾朋,向世人展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多元全盛风貌,无论是物质的集散、民族的融合、艺术的交融,乃至生活的富足,都充分彰显出兼收并蓄文化下的大国气质。
(五)仁爱、包容、开放、创新、进取的中国精神
周秦汉唐作为中国历史上相互继承的几个时代,彼此之间必然有着天然的联系纽带。因此,要发展与提升周秦汉唐文化产业板块,绝不能隔离地看待各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也不能仅就一个时代建设一个时代,首先考虑的就应该是覆盖所有板块的共同主题,并以此纽带作为主线将周秦汉唐几个不同的时代联结起来,建设成为周秦汉唐大产业板块的核心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中国精神。把中国精神作为建设周秦汉唐文化板块的主题来系统考虑、统筹规划,建设各自独立但又有机联系的周秦汉唐大板块,是我们进行文化整合的起点,也是终极目标。
周秦汉唐的文化精神全面地反映了我们时代所需的中国精神的全部内涵,它在每一时代都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青春气质,饱含着忧患与反思,创新与进取,开拓与开放。把这些时代精神合起来是今天中国精神的集中表现,把它们分开来,折射着中国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沉淀与积累,整体的精神风貌都是在向全社会传递蓬勃的生命力和永远历久弥新的时代正能量。
二、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板块的产业短板
陕西的周秦汉唐文化历史发展源远流长、资源存储丰富多元,早已为陕西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但是,直至目前,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活动的需要。
(一)周文化开发散乱,且层次偏低
周文化近年来虽在文物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已取得了突出成绩,各地都有一定的开发和保护,比如宝鸡作为周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活动区域,拥有周公庙、钓鱼台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基础上不但对文物、遗迹进行了保护,宝鸡周秦文化产业园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相继开发出了周礼文化园、青铜博物馆等等产业形态。又有流传千古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发生地渭南,还在梁带村发现了“消失的古国”,等等。但在文化产业领域,主要还停留在简单的旅游线路开发层面,且以游览参观博物馆为主,单调严肃的实物展示陈列方式,使游客的旅游体验单一,文化吸引力不强,西周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不能不说是“周秦汉唐”整体板块的一个重大缺失。
从产业开发的资源利用角度分析,陕西周文化资源也存在着诸多操作上的实际困难。从物质载体层面,俗话说“陕西的文物看地下”,相对于秦、汉、唐板块雄厚的帝陵资源,西周板块却恰缺乏这种具有巨大产业拉动力的重要载体和关键依托,考古界至今也还没有确认和发掘到一座真正的大型西周王陵,已发掘的西周贵族墓葬均难以形成巨大支撑。从文化载体层面,西周王朝距今已两千多年,时代久远,很多文化内容呈现断裂性、碎片状、缥缈感和静态沉积等特征,尤其涉及的文化内涵艰涩高深,如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周易文化、丧葬制度、礼乐制度等,除一些专业人士,普通人群往往很难理解其深邃的文化内质。因此,开发起来难度较大。从实践层面,我省针对周文化的开发至今尚未有基本的先行经验可资借鉴,很多地区至今仍滞留在规划或招商层面。虽然宝鸡市近年来先后做了一些产业项目,如“周公庙景区”“中华礼乐城”“中华石鼓园”“岐山县西周文化遗址公园”等,河南省依托周文王“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的故事在汤阴县建了彰显周易文化的“羑里城”项目,等等。但这些项目相对零、散、小,对周文化的研究与学术交流范围相对狭小,层次也比较低,限制了周文化的推广,未能全面彰显周文化魅力,形成应有的文化影响力。
(二)秦文化开发强大却内涵单一
秦文化的开发是陕西文化产业开发的重点之一。自2002年我省全面启动文化产业工作以来,在周秦汉唐四个板块中,秦文化因紧紧依托“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景区建设而实现了率先突破、强势进取,发展效益也非常显著。以秦兵马俑坑博物馆为主体的秦文化产业板块成为陕西的拳头产品,并以此为基础,相继开发了一系列衍生产品,如秦俑卡通形象、《大秦帝国》等一批影视精品。从学术上看,也是齐头并进,以秦始皇帝陵墓及其庞大的陪葬坑群为龙头的秦文化研究覆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俗等等领域,形成了中国秦文化研究的体系,为秦文化的传播和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透过秦文化产业的强大面貌,我们也看到了另一方面的隐忧,即秦文化的开发目前就只能止步在兵马俑上。造成了陕西秦文化的发展一枝独秀、强而不大的单一格局,还远远没有将陕西众多的秦文化资源有效地组合起来,形成集团式发展的强大冲击,从而也难以成体系地传递秦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汉文化开发大手笔但未成强势
我省汉文化产业开发于2006年正式启动,先后建设了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和以汉阳陵景区为代表的汉代皇帝陵等项目,总体目前已成规模。其中,无论是关中的汉阳陵、汉武帝茂陵遗址,还是汉中的刘邦足迹、韩信拜将,或者规划耗资600亿汉城湖景区、昆明池的复建,几乎都是大手笔投资,体现了上至政府、下至百姓对于汉文化的认同与尊敬,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我们力争繁荣汉文化的产业方向。
但是,总体说来,迄今为止的汉文化产业板块仍然呈现出“大而不强”的态势。一方面,汉文化的旅游影响力完全不能在全国乃至于世界形成应有的品牌竞争力,更缺乏领头羊项目;另一方面,已有的开发主要还停留在表面的器物形态、景区规划上,没有真正彰显出汉文化的强大内涵,因而亦不能释放出应有的汉文化本身具备的强大吸引力,殊为遗憾!我们认为,即便就是汉江、汉字、汉服、汉礼、汉民族,这些文化元素个个都凝聚着巨大的文化魅力,更不要说我们还拥有数量可观的汉文化资源载体,然而要形成强大的汉文化项目,有待于开发的空白还非常之多,需要重新挖掘文化内涵和产业定位。
(四)唐文化开发表面繁荣,内涵虚空
陕西唐文化是迄今为止在我省历史文化资源中相对来说保护得最好、开发得最好的,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已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尤以曲江文投集团的开发推进速度最快,近年来在西安市陆续出现了国家5A级景区曲江遗址公园、大雁塔广场、大唐不夜城、大唐西市、大明宫遗址公园、大唐华清城等龙头产业,作为展示出盛唐气象的景区,不乏不少精品工程,各景区还相应地排演了多出反映大唐文化的剧目,如长恨歌、霓裳羽衣舞,等等。另外,围绕大唐十八陵的规划也是起点高、视野广,前景十分看好。伴随着唐文化旅游方面的斐然成绩,我省唐文化研究也在同步跟进,近年来涌现了很多好的影视、文学、学术等力作。但是,唐文化的建设开发虽然面面俱到,看上去气势恢宏,但是宏观、综合分析各个景区的建设,以及各种演出的内容竟然颇有雷同相似之处,几乎千人一面,完全没有形成各自的独立特色。更重要的是,从文化开发的内涵要求来看,目前之唐文化项目都没能深度挖掘出唐文化蕴含的应有之意,形式繁荣而内容虚空,所以也就不可能实现对其富有正能量的唐文化精神进行大力宣扬,在全国形成文化核心影响力。
(五)周秦汉唐产业板块的时代整合需要
开发与整合陕西四大文化资源既符合我国当前关于文化复兴的“中国梦”战略,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积极响应。首先,文化复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周秦汉唐文明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脉的核心精神,是中华文明上升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仁爱、民本、正义、诚信、和合、大同”的全部内涵,对其深度挖掘和物化弘扬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双重价值。其次,四个板块的开发顺应了新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目标。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陕西地理位置占尽优势,西安又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核心资源的开发必将为提升我省新丝路建设增添文化和经济的双重魅力。
三、“十三五”期间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整合与升级
“十三五”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着陕西产业结构的优化。作为陕西文化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秦汉唐文化产业的升级将对陕西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优化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陕西历史精神的核心分块体现与凝聚提升
集中优势的陕西周秦汉唐文化是一个整体文化板块,所以在产业规划定位中,既要考虑各板块的时代特征,不同阶段,不同侧重,选择核心特征作为该文化板块建设的入手点,形成独立风格,重点突出能够表现时代特征的大事件、代表文化、典型人物等,用耳熟能详的事例和切身的体验让游客感悟到中国精神的精粹,又要兼顾中国精神的其余要素,与其余板块相互联动,形成主次分明但有有机整合的文化体系,与时代需求衔接,在全国构建独一无二的系列性文化项目。
在具体的产业项目设计中,还要注意四大板块的业态布局要各呈风貌、各含旨趣,通过深度挖掘、圈层表达的方式,将中国精神中最具元气的时代气象撬动和整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运用市井文化,也要运用庙堂文化,更要关注时代文明,只有这样由微及著的圈层表达模式,才能充分彰显周秦汉唐文化意象的张力和弹性,所以首先必须重点考虑规划实施大手笔、高起点、重项目的大型文化产业形态,再配合以多种形式的中小型产业项目,才能够与文化本身的丰厚底蕴相匹配。
(二)“一带一路”进程中陕西核心资源产业的跨界融合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经济新的开放战略、新的发展战略,倡导通过主动发展与丝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历史上陕西就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地区,古代陕西与世界的联系与交往就是通过丝绸之路打开的,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基本上都是在周秦汉唐时期与古代中国就有了贸易、文化往来,并且文化相互影响。现在,这一战略是陕西对外开放、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我们很有必要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按照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借力一带一路的东风,实现周秦汉唐文化产业在多领域的跨界融合。
1.壮大核心产业板块,实现文化与产业的新型联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是主题,经济是后盾。文化既承担着公共宣传服务的义务,也肩负着开发产业发展经济的责任。在时代大背景下,周秦汉唐文化板块的建设与升级同样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周秦汉唐文化板块在建设、升级中要发掘出更多有价值的精品,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既能吸引来游客,也能留得住游客,更要浸入游客的心,实现投入效益最大化。
2.挖掘与传承优秀的文化精神,与时代对接。陕西历史文化既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遗产,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学、艺术、礼仪、服饰、饮食、建筑、科技等等领域,很多成就都是开创性的,也有很多是在对外交流中吸收、融化,最终得到完善和发展的。一方面,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根基,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对它们的挖掘和保护是第一位的,唯有此,才能保证文化脉络的延续,才能保持中国精神的传承。另一方面,这些文化也是世界的。它们即来自于世界,也作用于世界,是中国和世界联系的纽带。在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文化的联系更容易拉近各国之间的距离,相近的文化也更容易在各国间形成良好的合作。所以,要弘扬并传承优秀文化,就要将无形的文化符号与有形的文化实体产品结合在一起,让文化产品具有活性、灵性,能在使用、观赏过程中受到中国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
3.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在历史文化产业的建设中。据考察,历史上的陕西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区,环境优美、生态和谐。周秦汉唐文化板块,首先呈现出来的应该是当时的优美环境与和谐的人居状况。建设周秦汉唐文化板块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在保护、建设、开发、经营等环节。第一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第二要产业开发绿色、循化、低碳;第三要总结、宣传、培育与各板块相适宜的生态文化;第四要建立文化板块(景区)的生态保护法规条例,做好生态保护预案,预防生态事故的发生。结合当今“一带一路”的建设,我们在与中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合作、实现设施联通时,要采取绿色化、低碳化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注重生态保护,共同改变中北亚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三)新常态格局下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结构升级
新常态是我们国家当前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涉及各个行业,尤其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文化旅游行业也面临着升级换代的新任务。文化旅游产业不同于传统行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其发展既能保持换档期国民经济发展的中高速增长,也能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提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鉴于此,陕西的文化旅游应该抓住龙头,提升周秦汉唐产业板块的功能,打造综合性的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将现有的产业板块从单一功能向多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争创周秦汉唐学术研究、文化旅游、产业服务、综合治理等领域的标杆。
1.创建国际一流的旅游景区。可以利用陕西最有优势的文化旅游资源,创建国际一流的旅游景区。首先,是对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性开发。结合文物保护,运用现代科技保护真迹,对已经有损毁需要修复的尽量采用传统技艺、方法和材料进行修旧如旧式的修复。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历史韵味,使其尽量维持或占据国际国内相关资源的唯一性或至高性,真正成为国际顶级的旅游景区。其次,是对历史遗迹和文化的再创性复建或现代化展示。对于不复存在但影响深远的历史遗迹或文化记载,尽量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风俗的基础上进行恢复性和创造性的复建。重在向游客传递优秀的文化内涵,进行灵魂深处的精神洗礼。
2.打造国际顶尖学术研究平台与交流中心。在原有旅游功能的基础上,强力打造相关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中心。这是历史文化板块结构完善、功能多样的重要环节。陕西当前在秦文化的研究上凭借秦兵马俑的垄断性资源和垄断性研究,在国际上是首屈一指。今后需要做的就是要在周、秦、汉、唐各板块的研究上继续发挥资源优势、占领研究领域的高端、积极合作共享、大力策划宣传,使得各板块、各景区逐渐成为该领域的重点研究基地、研究中心,成为陕西的品牌。
3.完善产业板块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与内涵。无论是国际一流的旅游景区还是国际顶尖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中心,都必须拥有强大的后勤保障,拥有一流的服务支持系统,才能保证景区能够顺畅地运转起来,保障研究能有效地进行下去。因此,在未来升级的周秦汉唐产业板块中应该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在水电路信、出行、住宿、饮食等方面能够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等等的各类人群的需求;同时能够满足研究人员对于研究环境、基础设备、生活设施等等需求的满足。因此,还应结合新型城镇化需要,创新乡镇管理模式,用现代化的社区模式取代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打破过去开发民俗小镇就要迁走当地居民的做法,使得原生态的生活状态不被破坏,真正地保留原汁原味的周秦汉唐文化风情。
(四)大数据背景下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项目升级
历史文化产业的建设就是要提供更新颖、更多样化的文化项目,使游客、学者、居民等等人群能有更方便、更深入的体验和享受。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实现文化产业的多样化、多元化升级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可能。但文化产业的升级实现还需要运用开拓性思维、创意性策划,结合现代技术和产品运作模式,提供更多更丰富并且符合市场需要的文化产品。
1.产业园区项目层次的多样化,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需求。实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分层运行。陕西历史文化产业板块的升级首先在产品项目的开发上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总之要符合不同类型人群的多层次需求。但无论是哪类产品都应该能准确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在产业园区内要合理地区分公共的文化事业项目与盈利的文化产业项目,让二者并行不悖地运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开发产品的多种实现形式,丰富文化产品的实现形式。陕西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其中蕴含的价值多样,需要多种类型的实体产品形式来表达无形的文化精神。除了现有的文物、遗址等直观的实物形式,还可以通过生产服装、饰物、配件、食品以及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的衍生产品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实体景区的服务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生产领域和消费方式受到信息化、智能化的影响。现代的产业发展已不仅仅限于实体产品的生产,在产品设计、3D打印、营销策划、售后服务等领域都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周秦汉唐文化产业园区也可以突破传统制造和实地游览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完善网站功能、建设虚拟园区、展示3D全息影相、实现产品制造销售的智能化……全方位地完善产业板块的服务功能,实现产业板块的换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