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佛坪县历史(第一卷)(1927-192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佛坪历史概述

佛坪县介于东径109°41′—108°16′、北纬33°16′—33°45′之间,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东北部,东接安康市宁陕县、石泉县,北临西安市周至县和宝鸡市太白县,西南与汉中市洋县相连,距汉中150公里、西安200公里。古有傥骆、子午道,今有108国道和西汉高速公路穿越县境,在建的西(安)成(都)高铁客运专线过境设站。

佛坪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秦岭南麓,海拔515米至2904米,属亚热带北缘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1.5℃,年平均降水量938毫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天然独特的生态环境,境内群山雄峙,溪流纵横,珍禽异兽,鸟语花香。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在惊叹古傥骆道的诗中写道:“峰攒望天小,亭午见日初。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满车。”原始古朴的佛坪自然生态保护完好,多种珍稀动植物隐存其间,森林覆盖率高达87%,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大熊猫故乡”和“中国山茱萸之乡”。

佛坪于清道光五年(1825)设厅,民国二年(1913)改厅为县。原厅、县城设佛爷坪(现属周至县,称老县城),1926年9月迁驻现址袁家庄。行政区划几经撤并变迁,全县现辖6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4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3.5万,面积1267平方公里。

历史上的佛坪,系军事要道。清同治二年(1863),云南昭通农民起义军蓝大顺率部由四川入陕,攻西乡、洋县,进入佛坪,两次攻打厅城及袁家庄。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军也曾多次攻入佛坪厅境并占领袁家庄。

大革命时期,佛坪人民采取抗捐税,“交农具”、“吃大户”,分富户粮食、打富济贫,打击反动官吏、恶霸地主等形式,进行反抗封建地主与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及红七十四师驰骋包括佛坪在内的秦巴山区,1935年前后,红二十五军及红七十四师四次攻占佛坪县城袁家庄;佛坪人民为红军带路、送信、送衣、送粮、参加红军,为红军在佛坪等地坚持开展游击战争长达两年多时间创造了条件,为红军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5年12月,中共鄂豫陕特委在宁陕县四亩地建立中共宁佛工委,开仓济贫,分田分地。同年底何振亚等领导陕西省警备第二旅四团一个连的官兵,在长安县引驾回起义,挺进秦岭山区,成立“陕南游击纵队”,在佛坪、洋县、宁陕等地开展游击战争。红军帮助佛坪人民开展游击战,打土豪,分粮财,建立苏维埃政权,有力打击了地方反动武装势力,巩固了根据地。红军的革命火炬照亮了佛坪人民的心灵,佛坪农民两次到县城向国民党县政府交农具,静坐示威,体现了劳苦人民对剥削压迫的不满和觉醒,揭开了革命斗争新的一页。

抗日战争时期,陕南游击纵队改名为“陕南抗日第一军”,至1938年6月,主要战斗在陕南的安康、商洛和汉中广阔地区。1936年11月23日在周家坎阻截国民党军从汉中运往佛坪的军火,与敌人在密峰岭发生激烈战斗。1943年4月秦岭游击队成立后,在大队长孙鸿率领下,活动于东至潼关,西至宝鸡,南到汉江,北至渭河的广大地区,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顽固势力,解救穷苦农民,宣传革命道理,成为抗战时期我党领导的重要革命武装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指挥中原北路突围部队二纵主力,进入佛坪,在秦岭山区进行游击战争,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战斗半年多时间。1946年7月,王震将军率三五九旅从中原突围,经佛坪绕道陕甘边界返回陕甘宁边区。王震部队到达佛坪县境,给佛坪人民以极大鼓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共佛坪县委着手对旧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进行改造,在建立区、乡、村各级人民当家作主政权的同时,带领全县人民开展了剿匪肃特、反霸减租、禁烟肃毒、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支援抗美援朝、组织人民群众互助生产、进行经济恢复等工作。全县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农民的收入增长30%以上,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在此期间,县委在领导全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为确立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政治制度,在建立县级人民政权后,迅速发展和建立了区、乡、村各级农民协会(简称农会),由农会推荐选举乡、村长,奠定了新型政权在农村的基础。1951年底和1952年3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反贪污斗争必须大张旗鼓地去进行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县委领导全县人民积极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斗争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1952年,全县宣传和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从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间,佛坪一度撤销县制,又恢复县制。这期间的建设工作,虽遇到过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培养了大批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

1958年贯彻执行党的“八届二中全会”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人民群众奋发向前,生产积极性高涨,成果显著。为了圆满地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任务,1957年,中共佛坪县委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县党内进行了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中心的整风运动。1958年秋,由于从中央到地方一些领导同志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加之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一度造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违背经济规律的错误。1959年又在党内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这些错误加上自然灾害,以至酿成1959年到1961年的严重困难,佛坪也同全国一样遭到重大损失。

1958年12月,佛坪县制撤销,境内辖地岭北划归周至县,岭南分别划入洋县、石泉县。鉴于大县大社不利于管理,根据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委员会通知,于1961年9月又恢复佛坪县建制。

佛坪县制恢复后,中共佛坪县委贯彻了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纠正了“一平二调”错误,健全了经营管理制度。1962年中共佛坪县委为贯彻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精神,针对县制撤销期间,各地工作进展步调不一致,各级党政组织内由于开展反右倾斗争而存在的不同情况,认真地为在运动中被错误处理的党员干部甄别平反。至1962年底,全县甄别298人。由于这些措施,从1962年起全县工农业生产又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经济文化等事业也逐步好转。

1963年,县委在开展新的“三反”“五反”运动的同时,根据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展开了比、学、赶、帮、超竞赛活动。并结合社教进行了整党,对党员进行重新登记。这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虽然对端正社会主义方向,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把一些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尤其在1964年又开始把原来的“四清”改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并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并进行所谓“民主革命补课,补定地主、富农分子成分,因而使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和党员受到不应有的打击。虽然如此,各级党组织仍然同全县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同甘共苦,坚持贯彻调整经济的正确方针,使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仍然得到迅速发展。至196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较1949年增长一倍多;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中小学校发展到96所,普及了小学教育;乡乡建立了有线广播放大站,村村有了广播。党组织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党支部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个发展到76个,党员人数发展到1966年的709名,占全县人口的2.82%。

1966年5月起,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指引下,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指导思想,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的一场政治内乱。佛坪县与全国各地一样,全县党、政、军、群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法制遭到践踏,经济遭到损失。

1969年夏开始整党建党,进行“吐故纳新”,各人民公社党组织及县级各机关党支部重新恢复,党员恢复了组织生活。截至1976年,全县党员共计1242名,占全县总人口的3.9%。1972年开始,为全面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全县农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抬田修地活动,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在1976年春,又掀起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再度陷入混乱,经济建设的发展受到影响。

在这全局性、长时间受“左”倾错误干扰破坏的“文化大革命”中,佛坪县的广大党员、干部,包括遭受打击、折磨的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是坚定的,热爱祖国和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立场没有动摇。经过艰难曲折的共同抵制和斗争,使其破坏程度和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经济建设仍然有所发展。在这十年里,佛坪人民艰苦奋战,修通了国家公路交通干线佛坪段和佛坪到石泉县、洋县、周至县的汽车公路,修建了众多的水库,造梯田、梯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活跃了山区城乡经济与文化生活。当然,如果没有“四人帮”对生产建设的严重破坏,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建设成就会大得多。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提高了认识,摆脱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极大地促进了全县党员、干部的思想大解放;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清理经济工作中“左”的影响,使全县经济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党章的学习,广大党员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通过对冤、假、错案进行复查与平反昭雪,对遭受各种迫害的干部、群众,重新作出了实事求是的结论,落实了党的各项政策,解决了多年积压的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了全县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县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形成,保证了党的工作重点顺利转移,佛坪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共佛坪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实施“生态立县、林药兴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发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勇创一流”的佛坪精神,战胜了“六·九”洪灾、“五·一二”地震等自然灾害,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不断发展。随着西成高铁、引汉济渭工程的建成,佛坪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正以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美好的崭新面貌,同步迈入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