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打造信用与智能社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 互联网金融的社交化

1. 金融领域的四个痛点

从2012年以来,随着大数据的兴起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越来越火爆,金融领域的企业积极向金融巨头学习,想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寻求产业的升级,解决用户数据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的崛起,金融领域也面临着四个痛点,如图2-1所示。

图2-1 金融领域的四个痛点

(1)互联网人才稀缺

金融领域的主要业务还是金融,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只占据少量的部分,因而,金融领域对于互联网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是太强烈,但要求互联网产品的质量必须高。开发互联网金融平台仍需要专业的互联网技术人才。

引进互联网人才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并且磨合的周期比较长,所以,大部分金融领域的小微企业仍是缺乏互联网人才的。然而,大型的金融企业则可以通过自身成熟的运营经验,专门组建一个互联网金融团队。作为互联网金融团队的成员,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还需要熟悉金融领域的业务流程。

除此以外,专业的互联网金融人才还必须有互联网金融项目的开发经验。目前,很多互联网金融人才都集中在BAT等互联网巨头企业以及科技公司,因此金融领域的企业需要花费更高的成本来引进互联网行业的人才。

大型的金融企业在引进互联网人才的同时,也会带来较高的人才流失。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互联网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的文化冲突以及行业壁垒。现在,金融企业的互联网人才多是从外部引入,但依然无法避免互联网人才稀缺的问题,所以金融企业开始在内部培养新一代的互联网人才。

(2)数据稀缺

有时候,一些金融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户,需要花费高成本从数据公司购买一些客户的资料数据,具体包括客户的联系方式、资产情况、负债情况等。

金融企业获得了客户的资料数据之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客户进行画像,这是一个庞大的工作量,而且数据的应用只有在适合的场景中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金融企业在梳理数据时,需要与业务部门的业务相结合才能获得业务部门的支持。目前,金融企业缺乏开发数据的经验,导致业务部门之间不配合。

金融企业要想让获取的数据发挥更大的价值,需要从企业的业务开始进行梳理,所有的业务梳理都建立在业务需求和业务场景的基础上。金融企业想要一次就建立一个永久的数据库是不太可能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的业务需求、业务场景都在不断变化,一些标签一旦发生了改变,所有的数据都是需要变化的,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3)缺少工具平台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直落后于欧美国家,直到2011年才真正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业务模式和运行机制。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行业。我国缺少标杆性的金融产业,更缺少帮助金融行业实现数据变现的工具平台。一般来讲,传统的金融行业在面对客户行为数据和大量客户数据请求时,处理效率较低。另外,服务器的维护也需要花费高额的成本,费用可能达到上千万甚至上亿元,这是金融行业不愿意承担的。

(4)缺少业务场景

因为缺少业务场景,金融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精确分析出客户需要的产品,也无法向客户进行精准推荐,导致成交量不高,更无法为业务流程的环节从渠道开展、业务拓展再到订单完成,制定统一的标准,从而难以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难以获得客户资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金融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向:以P2P为代表的去中心化,以智能投顾为代表的智能化和以熟人借贷为代表的补交化。

互联网金融这些发展趋向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利用互联网海量流量及数据建立成熟的征信信用体系,完善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

2. 两类“金融+社交”产品

从互联网金融的社交化来看,“金融+社交”产品分为两类:

(1)“弱社交+金融信息流”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存在很多金融产品,例如,股票资讯社区、金融自媒体产品等。这些产品都是通过PGC(专业生产内容)内容以及优质的资讯来吸引有投资理财需求的用户,而用户之间也可能会对某一类金融产品展开讨论。

这类产品的本质是构建用户之间的弱社交关系链。用户在金融平台上获得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之后,就很容易做出立马离开的决定。这种状况不利于平台的发展。

这种现象弱化了金融产品的关系链,如果平台仍然缺乏增强用户黏性的产品服务,最终会导致用户丧失对平台金融产品的兴趣。与其他领域的社交平台相类似,此类型平台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积极引导用户在平台上做出决策,增强其购买金融产品进行投资理财的意愿,最主要的还是降低决策成本。

(2)“强社交+金融现金流”

“强社交+金融现金流”平台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曾经大红大热,如今却饱受争议的熟人借贷平台,该平台作为社交金融领域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发展方向。

在社交环境下产生的信贷金融体系就是社交金融,用户通过互联网在社交信任基础上建立金融关系,并通过社交网络进行金融的风险控制。

社交金融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利用社交中的强社交关系,例如,朋友熟人、校友、商务人士等,建立强关系链。利用这一强关系链,社交金融平台可以提供金融借贷服务,从而增强用户黏性,留住平台上的用户。

例如,“朋友范”金融借贷平台,就是利用朋友间的信任生成金融借贷业务,并在此基础上,以匿名的方式对平台授信,从而解决信用体系不完善、征信信用成本高的难题。

3. 社交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价值

如果金融借贷平台想要通过强社交关系进入金融市场,那么,社交对于金融就具有非常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服务中小用户,满足长尾需求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任务是普惠金融,同时也致力于扩大受益的大众群体范围,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不只是瞄准高资产净值人群,还更希望解决中小用户的资金需求和融资问题。

由此可见,互联网社交金融的第一点价值就是能够获取更多中小用户的青睐。中小用户能切切实实地触及互联网金融平台时,不管是社区形式还是社交金融形式,只要可以解决资金问题,他们会积极地去参与社交。

(2)收集社交数据,进行风险控制

就目前而言,我国金融市场上还没有建立合理的信用机制对借贷双方的信用和资产进行审核和把控,所以说,互联网金融关键的任务在于控制风险。

社交金融是互联网金融征信信用建设的一个过渡阶段,能够对借贷双方起到一定的信用担保作用。其社会化思维能够利用社会大众和朋友间的信任关系来担保,从而把控借贷前的风险和借贷后的催收环节。

虽然,社交为金融平台提供了信用机制,但是还存在很多负面的借贷消息,主要原因就是“社交征信信用机制”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利用强社交关系获得的都是非结构化数据。

对于金融风险控制来说,数据并不是越多越好,在给用户的信用评定等级时,结构化的数据才能够真实反映用户的信用情况。社交金融数据中的很多数据都不具备效力,金融平台需要具备很高的识别能力才能把无效数据筛选出来。目前,大多数金融平台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在互联网金融的借贷领域,一方面,电子凭证的合法化能够把线下的借贷关系转移到线上,从而降低借贷双方的沟通和匹配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也推动了信用体系的建设。

把电商数据和社交金融数据结合起来,更能反映出用户的消费能力和还款能力,更容易评价用户的信用水平和坏账风险。因此淘宝能够在电商数据的平台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征信体系,同时又具有强大的金融运作能力。

除了支付宝等以数据为基础建立征信的数据型平台,还有仅仅以熟人关系为依托建立起的社交借贷平台。与大数据的风险控制模式相比,单纯的熟人关系模式过于感性,很难形成强大的风险把控能力,此外,熟人关系也有深浅之分。在实际生活中,一个用户所能够深交到借钱的朋友寥寥无几,所产生的借贷效果也没有那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