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红色根据地的创立
1927年8月7日,南昌起义后的第六天,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清算党的“一味妥协退让”的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议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新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周恩来当选为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
同年9月9日,湘赣边界农民武装在中共中央特派员、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领导下,举行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至12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余部800余人进入井冈山,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介于湖南酃县和江西宁冈、遂川、永新四县之交界处,东起拿山,西到水口,南抵黄坳,北至茅坪,东西间隔40公里,南北延绵45公里,号称“五百里井冈”。主峰海拔1428米左右。这里雨量丰沛,云雾常绕,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或疾雨横飞,或细雨蒙蒙。山上的茨坪、大小五井等地出产玉米、谷子、少量水稻,周围各县的农业经济可供部队筹措给养;离中心城市较远,交通不便,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森林茂密,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山内,进可攻,退可守。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这里确实是一块理想的落脚地。
然而,初上井冈山时,井冈山上矛盾重重,有红军与地方农民武装王佐、袁文才之间的矛盾;红军与四周乡绅豪富、土豪劣绅的矛盾;红军与中共湘赣省委错误路线的矛盾。加之湖南、江西国民党军的“进剿”,斗争激烈,战事不断。凡此种种,在频繁的战斗中,红军胜少败多。红军生存危机四伏。“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畏难情绪在部分官兵中蔓延。
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广州起义,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的反击。三天后被迫撤出广州。部分人员北上韶关,加入朱德领导的部队(南昌起义部队余部)。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农军8000余人到达井冈山地区,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史称朱毛会师。井冈山茅坪的龙江书院,朱毛会师地,从而成为又一个里程碑和新起点,书院也被历史赋予新的寓意。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斗争形势开始有所扭转。同年12月11日,彭德怀、滕代远率平江起义组成的红五军主力800余人进入井冈山,同红四军会师并临时编入红四军。红军队伍得以扩大。
同年11月25日,毛泽东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回答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思想正式形成。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之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不断的分裂和战争。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此外,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条件:①有很好的群众;②有很好的党;③有相当力量的红军;④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⑤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3600多人撤离井冈山根据地,向赣南和闽西进军,艰苦转战,历尽艰辛,至1930年,开辟出全国面积最大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内,“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改革运动热火朝天。
1930年7月,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央来信到达中央苏区。接此中央来信后,中央苏区迅即纠正肃反扩大化、简单化的错误。中央苏区得以巩固。
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在红军总部和领导人之间,架起电话线,开通了有线电话。红军通信兵由此起步,逐步扩大。
到当年夏天,全国共创建遍及11个省的10余个革命根据地,新型红色政权相继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已发展成为拥有十几个军建制的革命武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