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采访
伊本·白图泰的东方游记 晚星21世纪古乐团音乐总监约第·沙瓦尔采访 Ibn Battuta’s Journey to the East
约第·沙瓦尔说话轻声细语,不疾不徐。
他一头扎进古乐谱和古乐器中研究,就像是一块音乐的活化石。采访现场,他用来自十六世纪的维奥尔琴为我们演奏,
听着那如天鹅绒般的琴声,
我们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
阿拉伯的马可·波罗
2016年10月30日,西班牙的国宝级古乐大师约第·沙瓦尔(Jordi Savall)携晚星21世纪古乐团来到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举行了一场题为“伊本·白图泰的东方游记”的音乐会。
伊本·白图泰是谁?
在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来到东方六十多年之后,伊本·白图泰游历了比前者更多的里程,被称为“阿拉伯的马可·波罗”。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年出生在摩洛哥北部的港口城市丹吉尔,二十一岁开始环游世界。在三十多年的旅行中,白图泰行走的是一趟超过十二万公里的漫长而复杂的路线,几乎走遍了半个世界,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旅行者”。后来,他将自己这段令人惊叹的旅程记录在《伊本·白图泰游记》中,本场音乐会便是根据《伊本·白图泰游记》的第二部分,制定的一次音乐之旅。
白图泰在1333年访问了北非、中东和波斯湾之后,抵达了安纳托利亚(亚洲西部半岛小亚细亚的旧称),看到了伟大的君士坦丁堡和沉入冰封的俄罗斯大草原,最终抵达了位于亚洲中心位置的阿富汗和信德国(现在的巴基斯坦)。他在印度度过了七年的时光,接着游历了马尔代夫和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随后,他横渡了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亚,到达了神秘的中国。在返回摩洛哥的途中,他访问了撒丁岛以及安达卢斯的遗迹,最终穿越了撒哈拉大沙漠,到达廷巴克图王国(现名通布图)、传说中的“黑人之乡”苏丹国以及马里帝国。1354年,白图泰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伊本·白图泰
《伊本·白图泰游记》(中文版)
音乐会中,在沙瓦尔的带领下,我们跟随着伊本·白图泰的脚步,重走了数百年前他所穿行的亚欧大陆之路——中国、印度、亚美尼亚、波斯、土耳其、希腊等,体验东方音乐的神秘魅力。
1.《春江花月夜》(琵琶、古筝)
2.1334年,伊本·白图泰在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舞蹈音乐
3.1335年,在喀布尔 波斯歌曲与舞蹈音乐
4.1336年,伊本·白图泰在印度 印度拉格
5.1340年,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土耳其进行曲
6.1345年,南亚与中国之旅《蕉窗夜雨》(古筝)
“伊本·白图泰的东方游记”演出现场
7.1346年,回归摩洛哥——1348年,巴格达、阿勒颇 灵魂之舞
8.1348年,欧洲大陆之殇 崔斯坦的哀歌
9.1349年,《彝族舞曲》(琵琶)
10.1349年,天堂之星 犹太人的祈祷
11.1349年,薄伽丘创作出《十日谈》意大利萨尔塔列洛舞曲
12.1350年,西班牙(阿拉伯名称安达卢斯)他游历了格拉纳达 阿拉伯安达卢斯音乐
13.《高山流水》(古筝)
14.1352年,穿越撒哈拉沙漠 科沃 舞蹈音乐:风之舞
15.1353年,马里帝国(雷贝琴)
16.1354年,皮埃尔三世征服意大利撒丁岛曼弗雷迪纳(意大利中世纪音乐)
17.《天山之春》(琵琶)
18.1359年,穆拉特一世继承了父亲的王位
19.《塞上曲》(琵琶、古筝)
20.1375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摧毁了小亚美尼亚王国 哀歌(嘟嘟克笛)
21.1377年,伊本·白图泰之死 哀歌(嘟嘟克笛)
22.《行街》合奏
沙瓦尔大师为我们演奏维奥尔琴
西班牙的国宝级古乐大师
过去二十年来,在所有带动音乐复苏的人当中,约第·沙瓦尔这位维奥尔琴演奏家、指挥家和研究学者,可以说是复兴古乐的先锋。他的维奥尔琴音有着如丝绒般的音色,他的雅致、细腻和敏锐,是今日世上无人能匹敌的。他和几位同行以及乐团共同录制了一系列唱片,其多样性、品质、数量和原创性令人望尘莫及。
沙瓦尔1941年生于巴塞罗那的伊瓜拉达,六岁便开始了音乐事业。他在故乡合唱团接受了音乐训练,并于1965年在巴塞罗那高级音乐学院完成了学业。在探究新的领域时,沙瓦尔很快便了解到了古乐的重要性,于是重新拾起了那些几乎被历史遗忘的乐器,如古大提琴以及鲜为人知的伊比利亚半岛的音乐遗产。借由对电影《日出时让悲伤终结》(该片曾荣获七项法国电影的最高荣誉——凯撒奖,其中一项即为最佳电影配乐)作出的不可或缺的贡献,他证明了古乐并非只限于少数人欣赏,而是能吸引愈来愈多的年轻人。
1974年,沙瓦尔与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家们创立了晚星20世纪古乐团,致力于演奏特别是追寻早期音乐更深层次的价值,很快便以其独特的音乐活力以及最佳的历史精确度的新观念独树一帜。四十多年来,乐团一直保持着最初的设想,演奏了许多从中世纪、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定期出现在国内外的主流音乐节上,几乎每年都在美国的主要城市进行巡演。进入新世纪后,乐团与时俱进,更名为“晚星21世纪古乐团”。
沙瓦尔对古乐器有着一种特殊的偏爱。他认为,现代复制品虽然同样可以发出美妙的声音,可是乐器的灵魂不在于它的样式,而在于它的年龄,就好比上了年份的好酒。从物理学角度看,一来是木质的改变——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它们变得“松脆”了,水分会流失,质量会变轻,木质的树脂、油分及天然物质会挥发,于是古乐器发出的声音变得异常敏锐;二来是坚持演奏所产生的效应——如果你每天演奏古乐器,它们的结构就会变得很有弹性,就像是“活”了一样。
当晚的音乐会上,乐手们演奏了各式各样新奇的古乐器,如阿富汗的萨罗德琴(Sarod)、希腊的桑图尔琴(Santur)、土耳其的卡侬琴(Kanun)和乌德琴(Oud)以及亚美尼亚的嘟嘟克笛(Duduk)等。沙瓦尔本人也亲自演奏了雷贝琴(Rebab)和六弦琴(Vielle),当然,还有不可缺少的维奥尔琴。雷贝琴可能是早期的小提琴,除了一些文艺作品中有所涉及外,没有保存至今的实物。嘟嘟克笛是一种用杏木制成的木管乐器,通常成对演奏,发出的乐音令人难忘。萨罗德琴的琴身由一块久置的柚木雕刻而成,琴腹覆有山羊皮,演奏时用椰壳制成的拨子弹拨。桑图尔琴的做工精致、细密,演奏时用锤子敲击,类似中国的扬琴。
音乐是记住历史的最好方式
此次音乐会,沙瓦尔特地邀请了两位中国民乐演奏家——琵琶演奏家俞玲玲和古筝演奏家刘欣,合作具有东方色彩的古曲。俞玲玲表示,自己是根据白图泰的旅行轨迹来选择这些中国作品的。“比如说他当时在杭州住了很久,我就选择了流传在江南一带的、改编自《夕阳箫鼓》的《春江花月夜》。当他再往南面去时,我就选择了代表潮州音乐的古筝曲《蕉窗夜雨》。”她告诉我们,有一次她在欧洲演奏琵琶独奏《塞上曲》时,台下有来自伊朗的音乐家说,这是他们的作品,这给了她很大的启发。“回过头来看,其实很多中国音乐和阿拉伯、波斯、伊朗等地区的音乐都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于是这次我就把《塞上曲》选出来,变成古筝和琵琶的二重奏呈现给观众。”
不仅是俞玲玲,就连沙瓦尔大师本人在试拉了中国的二胡之后,也发现它与西方的弦乐器有着很多共同点。也许正因为它们的风格是如此接近,仿佛“使用了同一种音乐语言”,所以尽管舞台上的众多乐器都来自不同的国家,彼此听起来却毫无违和感,达到了一个非常和谐的状态。用大师的话来说,这场音乐会就像是一个“行走的乐器博物馆”,让十三、十四世纪的古乐彻底复活过来。
音乐会中的沙瓦尔大师
音乐会后的签售
那么,沙瓦尔演奏的古乐,都是来自哪里呢?他又是如何去发掘这些古乐并找到正确的演奏方式的呢?大师说,有一部分是从古代有记录的乐谱中复原,“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比如大英博物馆和博洛尼亚博物馆,都保存着这样的古乐手稿复印件,你可以借阅来看”。不过,这样的乐谱通常非常陈旧,很难了解到当时具体是怎么演奏的,因此,他还会参考一些文献资料,比如音乐家留下的书稿和信件等。“有一位维奥尔琴演奏家说,演奏时手要向上,而不是平的”,还有一些画作,“可以看到演唱者的表情和姿势等”,这些都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还原这些古乐。
策划这样一场十三、十四世纪音乐的演出,除了源于沙瓦尔对古乐一贯的热爱以外,大师也希望通过音乐的方式来铭记那段历史。在他看来,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着很多困难,同时又有很多疯狂的想法,这个时候应该回归各国的文化,做一个古乐的复兴。“只有记住历史,才能让未来的生活发展得更好,否则我们可能会重新犯一些错误。而音乐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是帮助我们记住历史的最好方式。”目前,沙瓦尔正在做的一个重点项目就是非洲奴隶音乐。“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非洲奴隶来到美洲大陆,其间创造了很多美妙的音乐。”如今,奴隶的问题依然存在,他希望通过这样的项目来引起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广泛关注。一位音乐大师居然能拥有如此宽广的眼界和视野,实在是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