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500多年前,舟山为春秋战国时吴王阖闾所置“造舟之所”,留下了“舟山”之名和“造舟”技艺及受“香山圈里”地域文化影响形成的舟山人好“雕”善“刻”的传统。
《香山小志》中记载:“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专将竹根、竹节、黄杨、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核桃、橄榄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称赏。”这些工艺门类汇聚在舟山村,使舟山村成了名副其实的“雕刻之村”,在明代以象牙雕闻名,在当今以橄榄核雕名满天下。
曾经的舟山虽然被岁月隔绝了其涛声,但还是保留了与舟的关联。
明代的魏学洢,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一篇《核舟记》,记载的不仅是苏州人的核雕技艺,打开的,却是一扇通向艺术的窗。如今,走进舟山村,家家户户门口悬挂的都是“内有核雕”。
舟山的“内有核雕”基本是以一个家庭为一个单元,一人会做,全家人都跟着做,有这种艺术氛围,熏着熏着就开窍了。这种氛围,从艺术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文化”;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产业”。顾永芳便是“内有核雕”里的佼佼者。
顾永芳,1966年生于舟山村。其技艺启蒙于长兄顾金芳,后又随我学艺,是一位谦虚好学且孜孜不倦的好弟子。艺术中“创新”一词比较西化,西方艺术讲求“先破后立”,似乎打破传统才能立新。为此,他更倾向于传统文化中“通变”一词,中国文化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才会有新变,或者以复古、集大成的方式来“通变”。有时永芳偶尔去渔洋山走走,拜谒董其昌,便会悟彻,复古不是目的,而是方式,有灵魂的艺术家不会被复古套牢,而是借古开今。永芳作品的特点是崇尚画理,尤甚钟爱东晋顾恺之、唐代阎立本和北宋李公麟的画风,在大家人物线描的圆润挺秀、长垂、厚实、刚劲的线条中撷英,模拟在核雕中——远看似游丝一般,近看却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体现出“刀法当随时代”的意蕴与精神。
大型组雕无疑是永芳“通变”的成果。从“单粒”到“成群”,数十年来,永芳致力于大型组雕的创作。近年大型组雕有骑兽十八罗汉、风景十八罗汉等作品;新作有五星朝圣、达摩、钟馗、八仙等。近年来,他的作品在全国参赛参评,并屡获大奖,同时,创立了“顾永芳”核雕品牌,工坊已培养优秀人才40余人。如果说他师从我老宋,倒不如说我俩是师生同长,在此,我衷心祝愿永芳在雕刻艺术上百尺竿头,更上层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苏州核雕艺术家协会会长
宋水官
20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