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记忆中的861 ·故土难离
(一)
这些日子以来,事有烦忧,突然觉得满满的回忆是一片空白,我似乎无法静下心来写这样的回忆,我常常在想走过了这样浑浑噩噩又如流萤般的岁月,我到底有些什么值得回忆的呢?累了,睡一觉又是新的一天。突然很想回忆起学生时期的烦恼究竟是什么呢?千篇一律的无非就是考试成绩还有作业,现在想起来确实多么简单的快乐。常有人说,我没你想的那么坚强,都是在死撑呢,是啊,一切的坚强必然都是死撑出来的。没人天生就是个坚强的人,只是生活不得不让你选择坚强。
相比现在的孩子来说,我们的学生时光多了的是单纯,是无知,是稚气和无忧无虑的快乐。十几岁的孩子们是阳光四溢的,93班是一个叛逆的、阳光的、不羁的、团结的班级,篮球赛也好、运动会也好、各类比赛也好、文艺汇演也好甚至打群架也好,向来都是全班一起上,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有着青春期孩子的共性,有着懵懂纯真天性的我们,是现在孩子没法理解的特强的集体荣誉感,记得那时候我们班订做了一套与别人班都不一样的班服,我记得仿佛是浅鹅蛋黄的,袖口上有两道横杠,都是海军衫的款式,大方领,两道杠,(忽然有些穿越,是小学还是初中呢?应该是初中了……那时特别流行海军装的款。从这点可以看出,当年的吴、龙两位老师用现在的话说那是很潮的。)当时觉得我们班的班服特别的拉风。从同年级的同学眼里,看得到的是羡慕,是羡慕,还是羡慕,哈哈……。在这里还要提及的另一位老师,是教英语的刘老师。原因也很简单,她的大女儿也在我们班哦……,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屌丝班级哦,诠释一下就是特、特、特别不一样,嘿!得了,你自个琢磨去吧。这两母女,将来的故事可有得说了(这是后话)。
初中的教学楼后面是一片乒乓球台,绕过乒乓球台,绕过高中部的教学楼,走上台阶上面是体育运动场,有篮球场、短跑道、单双杠、立杆、还有一个大舞台。我们的课间操,体育课、还有一些比赛项目几乎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每到课间操时间,六个年级,一两千人的大队伍,从舞台往下看,不夸张地说密密麻麻全是人头。见过新鲜的向日葵么,嘻嘻,就那个感觉。学校每年必举行的活动是广播体操比赛,作为93班的一员,毋庸置疑的是年年我们都是年级第一。当时厂子弟学校的各项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篮球比赛、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奥数比赛还有春秋游……。
校运动会那是大家既期待渴望又兴奋异常的一个时光,前面我们说过了,我们厂有一个大操坪,有着当时最好的足球场和标准的跑道,无论是厂运动会、校运动会、甚至县里的运动会、省里的大型厂矿运动会、足球赛很多时候都是在这里召开的。对于学生来说。校运动会它的魅力就在于那是一个挥洒汗水、口水和泪水的地方。不难理解,汗水是运动会最有特点的风景,那是当时青春的我们挥洒的青春感受到的努力、拼搏、激情。口水那是所有班级荣誉感的体现,面红耳赤的拉拉队员们,比的是嗓门比的是激情比的是——用现在的话说是团队的凝聚力。泪水是激动的、幸福的、骄傲的、遗憾的体现,胜利者的欢呼声,祝贺声,失败者无泪的遗憾和沉默倔强地暗自叹息。几天的运动会下来,变杨坤的变杨坤,变残联的变残联,各路兵马齐聚一堂,各显神通,爱玩的孩子玩够了,运动员们拼够了,啦啦队们喊够了。
我们班的文艺水平那在全校可是屈指可数的,不是全年级,不是初中部,是全校,特等奖一定不会花落别家……初二的时候,有特别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学校来了一批实习老师,为什么会突然想起说这个了??嘻嘻,这里有个小故事,是我们同学这么多年后都还无法忘怀的(暗自腹诽一下,也有着青春期孩子的劣性根,多年以后想想,那时的我们真的是傻傻的快乐。)。还记得有一篇我提过的教音乐舞蹈的方老师么?分到我们班的实习老师姓彭,性别男,是体育系的大帅哥(后来得知,此帅哥是方老师的准男朋友。说到这里,稍稍有些流口水,想起了这个大帅哥。)。刘德华大家都不会陌生的了,香港的天王巨星,这彭老师呢比刘德华还刘德华,以至于好多年我都在纳闷,刘德华在外是不是有失散的兄弟啊?我们大家都觉得,彭老师比刘德华还帅,于是这个学期的体育课,是全班女生的期盼时光。即使如此,一段实习的短暂日子很快就结束了(精彩的时刻到了),由于相处的时光虽是短暂的,但相处的感情却是不舍的,在欢送晚会上,这帅哥再次展现了他的个人魅力,吉他弹唱—邓丽君“恰是你的温柔”。因而引出一段顽劣的笑话:我们班有一个年纪比我们大不少的女孩子,小学时是我们班个子最高的,到了初中就没长过个子,她的眼睛非常小,一条缝的那种,于是那些牛鬼蛇神的调皮男生给她起了一个外号“眯呀”(当然,现在想想真是不应该。)。由于她比我们大,自然会比我们早熟(说实话,青春期的孩子对于爱都开始有了懵懂的情愫和向往),她有写日记的习惯,已记不太清楚到底是谁(隐约记得是小英—也是我后来的好友之一,现在却没有了她的消息……)把眯呀的日记趁她不在偷看了,于是那段文字便流传至今,在记忆里无法抹去,日记中写到“这么帅的彭老师拿起了一把琴,弾了一首歌,叫卡死你的温柔……。就这样我们全班瞬间凌乱了……,以至于再往后许久的日子里,眯呀的心里都是不能释怀的一个心结。这就是青春的无知和放肆,不知好与坏,不知是与否。
(二)
让我们班在学校文艺界一举成名的是一个参赛舞蹈《聪明的一休》。这部日本的动画片是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不能忘怀的一部很有名的益智动画片,一个小皇子被贬到寺庙里,善良聪明机灵坚强快乐阳光,一个孤独的孩子,在逆境中成长,唯一给他作伴的是妈妈送给他的小木偶(晴雨娃娃),他会跟它说话,看着它想念妈妈。我们的那个绝版舞蹈之作源于这部剧,受益于我们班的刁蛮小公主东东,她的母亲是厂直属幼儿园的园长,在厂文艺汇演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们表演的舞蹈就是根据这部剧编排的舞蹈,音乐就是这部剧的主题曲《聪明的一休》。这样的一支舞蹈,适龄的我们表演起来比那些大姐姐们更加灵活生动俏皮,加上由于班级向来严谨的作风,连踢腿的动作、高低、幅度,甚至从侧面看,十二个人的配合都天衣无缝,和则一人,分则个体。2005年春晚的绝作《千手观音》,够震撼吧?《一休哥》当时在全校就是这个效果。后来还应邀参加了当年的厂春节游园节目及团拜演出,“咯叽咯叽格叽格叽格叽格叽,我们爱你,咯叽咯叽格叽格叽格叽格叽,一休哥……,嗨,到这里吧,就到这里吧”。这是一个班级的荣耀,这是老师们的骄傲,多年以后的回首,不变的只有残留的记忆。
湘西是山区,一座大山连着一座大山,解放战争的时候,湘西剿匪剿的是一代革命先烈的鲜血,剿的是数千年的悍匪成患。连绵的大山深处有我们的家乡,有我们记忆里难忘的旧时光,那一段段,那一幕幕,是青草的香,是山川的魂,是军工人祖祖辈辈无悔的情。山区盛产山珍:春天里百吃不厌的蕨菜、竹笋,想起来就馋的蘑菇,野葱、野菜,香椿、鱼腥草,水芹菜、鸭脚板,蒴饭(蒿菜、腊肉、还有按各自喜好做的饭)那叫一个喷喷香,夏天里用山里地底的凉山泉做的凉粉,山上的新鲜葛根,秋天砸得你嗷嗷叫的野板栗、野柿子,冬天里炭火旁的烤红薯、烤土豆,口水那是止不住地往下直流。
改革开放的大潮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是历史无法忘怀也无法抹去的。在经济转型大潮里,厂里的孩子还真是骄傲又幸福的一代人,我们有着连现在的孩子都无法比拟的优越学习环境与条件,在整个学校的每一间教室都装有取暖的暖气包,那暖气包可以把馒头烤香,经常有同学买了馒头花卷放在上面烤香香的,那酸爽……无法言喻。每到了夏天,厂里的职工家家户户会按人头发放冰棒票、汽水、西瓜等等等等,还有各类的防暑降温物资,每天上学,只要是厂里的子弟必定会兴高采烈的拿着发放的各种零食边吃边玩的走在路上,这是其他的孩子眼馋的方向。最有时代特性的一款就是汽水可乐(当时我们厂里发放的一种叫“康宝可乐”,类似于可口可乐的前身)。刚开始喝的时候觉得味不是味,一股药水味(该是因为有十滴水的配方的原因,为了防暑用的),不知啥玩意,天天喝着它带着它,不是觉得它有多好喝,而是某种标志,就是现在说的摆谱,装屌。以此来证明自己也是这个层次的人,咱也是厂里人……!奇怪的是,这样的味道喝着喝着居然就这么不知不觉的爱上了,就这样上了瘾,于是可乐瓶就成了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
八十年代,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当时因为我国一直对外宣称中国无外债,需要发行国债,收集民间资本,于是发行了国库券。(当时的中国一直对外宣称中国无外债,,所以外国所谓的国债在中国便称为国库券。想想中国文字还真是挺伟大的,仅仅是换了一种说法,表面看来意义却完全不同。字面上,国债是国家债务;而国库券呢?是资金存入国库,国家给的凭证。是不是很有意思?—此处引用山脉1981老师的《国债为什么叫国库券》)。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军工企业,定是这时代的宠儿,也是这样政策下的先行的群体,这样高的利率,没有人会不响应国家号召。不论有钱无钱,家家户户都会拼了小命也要买上一点。每到兑换一个小小的窗口,成百上千的脑袋,那就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片,完全没有喘息的余地,堪比当年知青返乡的盛况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是去凑了一回热闹,那窗口上、窗口的栏杆上吊的都是人。只清楚的记得我那“勇猛的”母亲大人,如穿墙而出入的崂山老道似的,挤掉了不知多少的毛孔,挤伤了不知道多少的皮肤软组织,嗓子也由于费力不停的叫着我的乳名:“XX,你站那别动。哎哎哎,别挤啊,让一下,让一下,让我出去,我不出去你们怎么进来啊,麻烦啊让让,让让”。我了个天也,如今想起来,我老妈那可真不是一般人……嘻嘻。
除了兑换国库券的壮观,其次就是过年物资的发放了,那景象也不是一般的热闹。全厂几万的人,虽是分天分单位的领取过年物质,但短短的几天,好像每天的东西又不尽相同,大家都会冲着自己想要的物资那天去领,天不亮就去排队,渴望能领到自己满意的东西。现在城市里超市特价还得花钱,那可是福利,想想吧,该是多迫不及待。从里外三层的衣物排队到大汗淋淋的提着东西回家,在寒冷的春节前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可想而知了。对于我们南方山区的人来说,在那个年代,海产品是稀罕的,海鱼啊,海带啊,更别说海鲜了(那是听都没听说过的当年,教科书上的样子都记得不熟。),记忆里最深的是过年发的物资里,有一种就是带鱼,不算是新鲜的,应该是腌过的,在我那幼稚的,狭小的视线里,特别的新奇。又细又长的带鱼是伴着阵阵浓郁的海腥味,从鼻子眼里冲进来,感觉到不舒服,心里不禁揣测,什么东东这么臭,不是坏东西吧,能吃吗……,于是父母即使再三劝解也不予尝试。
年幼的我们,像是井底的小青蛙,眼里只有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世界是什么样子?生活是什么?未来是什么,有多远?好像与我们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