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
第一章 通过五脏看健康
五脏”究竟是什么
《黄帝内经》对五脏的记载
在西方医学开启解剖生理学的大门之后,我们常说的心脏、肺脏、肾脏等脏器,都是以西医的说法为主。然而,中医早在几千年之前就对人体的五脏有明确的认识。五脏关乎着人体的健康之本,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医更重视从系统论述,阐述五脏之间的相互配合关系。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人体内部的十二脏腑,分别是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这些脏腑在人体内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就像古代的官员一样各司其职,因此合称“十二官”。
书中,黄帝向岐伯询问十二脏腑的责任和分工,以及它们的高低贵贱。
针对黄帝的提问,岐伯做出了详细的回答:心,是君主之官,主宰全身,人的精神和意识活动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犹如辅佐君主的宰相,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全身的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肝,是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臣使之官,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脾胃,仓廪之官,负责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大肠,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出体外。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伎巧。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除尿液。以上这十二官,虽有分工,但其作用应该协调而不能相互脱节。
现代“藏象学说”对脏腑的表述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身体的各个部位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整体观(简称中医的整体观)。如果忽视了人体内部的整体统一性,就容易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形,这样做或许能够暂时缓解病症,但是无法找到病根,也就不可能将疾病彻底根除。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所说的“脏腑”,不能简单地和解剖学上的脏腑划上等号,二者有明显的区别。解剖学中的脏腑,是指物质的实体,心就是心脏,肺就是肺脏。而中医所说的脏腑要复杂得多,五脏代表着人体内的五大系统,称“五脏系统”,人体内所有的组织、器官都可以包括(隶属)在这五个系统之中。例如肾系统,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人的生殖,骨的生成,髓的形成,脑的健康,头发的生长,水液的代谢,膀胱的排尿,耳的听力等,都可包括在肾系统之内。
脏腑学说提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所藏的精、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缺一不可,人不能一时无气,人不能一时无血。这些物质的生成、转化和输送,必须通过不同的脏腑机能活动才能完成,而人体的一切脏腑、组织、器官,又都靠气的推动,血的营养,津液的滋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