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根据双极硫酸盐化理论,蓄电池中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正极板上是PbO2,负极板上是Pb,电解液是H2SO4的水溶液。蓄电池放电时,正极板上的PbO2和负极板上的Pb都变成PbSO4,电解液中的H2SO4减少,电解液密度下降。蓄电池充电时,则按相反的方向变化,正极板上的PbSO4恢复成PbO2,负极板上的PbSO4恢复成Pb,电解液中的H2SO4增加,电解液密度增大。
1.2.1 蓄电池电动势的建立
极板浸入电解液后,由于少量的活性物质溶解于电解液,产生了电极电位,并且由于正负极板的电极电位不同而形成了蓄电池的电动势。
在正极板处,少量的PbO2溶入电解液中,与水生成Pb(OH)4,再分离成四价铅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即
PbO2+2 H2O→Pb(OH)4
Pb(OH)4→Pb4++4OH-
其中,溶液中的Pb4+有沉附于极板的倾向,使极板呈正电位,同时由于正、负电荷的吸引,极板上Pb4+有与溶液中OH-结合,生成Pb(OH)4的倾向,当两者达到动态平衡时,正极板的电极电位约为+2.0V。
同理,在负极板处,金属铅受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有溶解于电解液的倾向,因而极板表面上有少量Pb2+进入电解液,使极板带负电;另一方面,由于正、负电荷的吸引,Pb2+有沉附于极板表面的倾向。当两者达到动态平衡时,极板的电极电位约为-0.1V。
因此,一个充足电的蓄电池,在静止状态下的电动势E0约为2.1 V。
1.2.2 蓄电池的放电过程
如果将蓄电池与外电路的负荷接通,例如接亮汽车前照灯,蓄电池与前照灯就组成了完整的电路。当电路中产生电流时,电子e从负极板经过外电路的负荷流往正极板,使正极板的电位下降,从而破坏了原有的平衡状态。流到正极板的电子e与Pb4+结合,变成二价离子Pb2+, Pb2+与化合,生成PbSO4而沉附在正极板上,即
Pb4++2e→Pb2+
Pb2++→PbSO4
在负极板处,Pb2+与电解液中的化合也生成PbSO4,沉附在负极板上,而极板上的金属铅继续溶解,生成Pb2+,留下电子2e。
在外部电路的电流继续流通时,蓄电池正极板上的PbO2和负极板上的Pb将不断转变为PbSO4,电解液中的H2SO4逐渐减少,而H2O逐渐增多,电解液密度下降。
从理论上说,蓄电池的这种放电过程将进行到极板上的所有活性物质全部转变为PbSO4为止,而实际上不可能达到这种情况,因为电解液不能渗透到极板活性物质最内层中去。在使用中所谓放完电的蓄电池,极板上的活性物质材料实际上只有20%~30%转变成了PbSO4。因此,采用薄型极板,增加多孔性,可以提高极板活性物质的利用率。
1.2.3 蓄电池的充电过程
充电时蓄电池的正负两极接通直流电源,当电源电压高于蓄电池的电动势时,在电源力的作用下,电流将以相反的方向通过蓄电池,即由蓄电池的正极流入,从蓄电池的负极流出,也就是电子由正极板经外电路流往负极板。
在正极板处,有少量的PbSO4溶于电解液中,产生Pb2+和, Pb2+在电源力作用下失去两个电子,变成Pb4+,它又和电解液中解析出来的OH-结合,生成Pb(OH)4, Pb(OH)4再分解成为PbO2和H2O,而与电解液中的H+化合生成H2SO4。正极板上的总反应为
PbSO4-2e+2H2O+→PbO2+2 H2SO4
在负极板处,也有少量的PbSO4溶于电解液中,产生Pb2+和。Pb2+在电源力的作用下获得两个电子,变成金属Pb,沉附在极板上,而则与电解液中的H+化合,生成H2SO4。负极板上的总反应为
PbSO4+2e+2H+→Pb+H2SO4
由此可见,在充电过程中,正负极板上的PbSO4将逐渐恢复为PbO2和Pb,电解液中的硫酸(H2SO4)成分逐渐增多,水(H2O)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