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融发展报告:蓝皮书(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章 2015年度浙江省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

一、浙江省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概况

(一)浙江省资产管理行业总体发展数据

1.全国基本情况

随着国内经济金融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全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迅猛。截至2015年末,大资管行业总规模达到93万亿元,去除通道业务(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及非公募机构依靠银行等机构客户开展的相关业务)后,2015年资管行业总规模达67万亿元。2009—2015年,我国大资管行业整体规模从10.3万亿元增长至约9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51%,显著超越了我国家庭居民存款增速和GDP增速,资管行业成为金融领域最具朝气的板块,成为各类机构金融变革的转型方向。(见表7-1)

表7-1 全国各资管子行业2009— 2015年规模及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1. 2009—2014年数据由智信资产管理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私募基金2013年前数据不可得。2. 2015年数据由波士顿咨询公司统计。

2.浙江省资产管理行业总体数据

得益于政策监管的支持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浙江省资产管理规模近三年来不断增长,截至2015年末,全省资产管理规模达28103亿元受条件限制,统计数据不包含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私募证券资管规模。,全国占比5.14%。(见表7-2)

表7-2 2013-2015年浙江省各行业资产管理规模

数据来源:2013—2015年银行业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2013—2015年证券业数据来自中国证券业协会(仅包括财通证券和浙商证券数据);2015年期货业数据来自中国期货业协会(无2013—2014年数据);2014—2015年私募股权数据分别来自CV Source数据库、私募通、浙江省股权投资行业协会行业发展报告,其中:2013年无统一口径数据未做分析、2014行业报告显示“管理资产总规模超过1300亿元”,本报告按1300亿元计算;2013—2015年信托业数据来自中国信托业协会、浙江四家信托公司年报;2013、2014年数据不完整未做总量占比分析。

从各资管行业资管规模全国占比看,截至2015年末,浙江省各资管行业中,期货、银行、私募股权三个行业资管规模全国同业占比高于浙江省GDP全国占比(6.33%),分别达到21.69%、9.05%、8.19%,且全国占比保持增长态势,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信托、证券两个资管行业全国同业占比偏低,其中券商资管全国占比略有下降;从浙江省各行业资管规模占全省资管规模的比例看,银行业资管占比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达75.71%,其次分别为信托业(8.86%)、私募股权(7.68%)、证券业(6.94%),期货业占比较小。保险行业总部在浙规模相对较小,以及数据来源的问题暂未纳入本次报告范围。

(二)浙江省政府给予资产管理行业的政策支持

1.顶层设计,助推资管行业发展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十二五”期间提出“建设金融强省,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的总体目标,近年来省政府又有新思路新举措,主导成立了浙江转型发展产业基金,规划建设私募基金集聚中心,杭、宁、嘉等地都在加紧筹建“基金小镇”,如杭州玉皇山南、嘉兴南湖区、杭州未来科技城等,召开了全省并购大会、全球对冲基金峰会,支持设立本地总部金融机构资管公司等。顶层设计的大力倡导和大胆布局为“大资管”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

2.政策扶持,指明行业发展方向

2015年7月1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金融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浙政办发〔2015〕69号),制定了2015—2020年间浙江省金融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全国领先的“大金融”产业格局、特色鲜明的金融产业功能体系、竞争力强的金融主导产业,金融业总收入达到16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力争把金融产业培育成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万亿级现代产业,把我省打造成金融改革示范省、金融创新集聚地和金融生态安全区,推动经济金融双转型、双提升,为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要推动杭州建设有特色优势的国内一流财富管理中心和互联网金融中心,充分发挥其承接上海、面向长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以私募金融为龙头,以场外交易市场和财富管理机构为两翼的财富管理产业,推动大众理财、公募理财和资产管理市场的发展,构建高效的资本转化机制和财富管理体系;要推进银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业务模式,支持证券期货业多元化创新发展,做大资产证券化、融资融券、资产管理等业务;要着力发展浙商总部金融、大力发展私募金融、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要加强政府配套政策支持,建立“主导产业+基金”的创业创新机制,打造一批金融特色小镇,到2020年,培育4个投资规模超千亿级,6个投资规模超百亿级的金融特色小镇。

3.搭建平台,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步伐

在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浙江省成立了省金融促进会,自成立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发展,有效促进了浙江金融业横向联合和交流,推动了浙江金融改革创新步伐,提高了浙江金融业的整体合力和协同效应。为促进资产管理行业健康发展,金融促进会牵头成立了资产管理专业委员会,浙江省主流金融机构均参与其中,为促进浙江省资产管理行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同业沟通合作平台。

二、浙江省资产管理子行业发展情况

(一)商业银行资产管理

1.基本情况

浙江省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前沿省份,是各大系统性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重点。截至2015年末,浙江省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余额21276亿元,同比增长79.96%,领先全国增长率(56.46%)23.5个百分点;银行理财余额全国占比(9.05%)高于浙江省GDP全国占比(6.33%)2.72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常住人口及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计算,浙江省个人客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占全省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51.93%,比全国平均水平(44.47%)高出7.46个百分点,反映出浙江省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处于国内相对领先水平;从浙江省银行理财余额占全省资产管理行业规模的比例来看,银行理财仍然保持了资管行业的绝对龙头地位。(见表7-3)

表7-3 2013-2015年浙江省银行理财存续产品余额分析表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

无论是国有四大行或是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在浙江的分行均是系统内名列前茅的资产管理业务重点分行。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浙江省区域性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的突出表现。以杭州银行、稠州银行、瑞丰银行、鄞州银行、温州银行、民泰银行、义乌农商行、宁波银行、金华银行等为代表的浙江省区域性商业银行,在整体资产管理综合能力方面一直处于全国第一。综合发行能力、收益能力、风险控制、产品丰富性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价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

2.结构分析

(1)业务模式

截至2015年12月31日,浙江省银行理财存续产品中,表内理财余额4533.9亿元,占比21.31%;表外理财余额16742.4亿元,占比78.69%,反映出非保本理财产品占据主流。

(2)运行方式

截至2015年12月31日,浙江省银行理财存续产品中,封闭非净值型理财余额13197.9亿元,占比62.03%;开放非净值型理财余额7067.2亿元,占比33.22%;开放净值型理财余额908.1亿元,占比4.27%;封闭净值型理财余额103.1亿元,占比0.48%。可见,浙江省银行理财中,非净值型理财在规模上占绝对优势,其中又以封闭式非净值型理财为主。净值型理财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尚小,具有较大发展空间。(见图7-1)

图7-1 2015年浙江省银行理财余额运行方式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

(3)客户类型

截至2015年12月31日,浙江省理财产品余额中,个人理财产品余额7828亿元,占比36.80%;法人理财产品余额9901.6亿元,占比46.54%;综合理财产品余额3546.7亿元,占比16.67%。以最终购买人进行划分统计,个人购买余额10223.8亿元,占比48.05%;法人购买余额11052.5亿元,占比51.95%。个人客户和法人客户形成两足鼎立的局面。(见图7-2)

图7-2 客户类型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

(4)销售机构

截至2015年12月31日,浙江省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中,由股份制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余额为9986亿元,占比46.93%;四大国有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余额为5869.9亿元,占比27.59%;邮储、城商行、农合发行的理财产品余额为5356.2亿元,占比25.17%;政策性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余额为64.2亿元,占比0.30%。(见图7-3)

图7-3 销售机构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

3.近三年变化情况

(1)银行理财存续产品余额变化情况

2013年至2015年,浙江银行理财存续产品余额变化情况如下:2013年为8145.7亿元,2014年为11822.5亿元,2015年为21276.3亿元。浙江省理财存续产品余额近三年来呈现出上升态势,2015年更是进入爆发式增长,增幅高达80%。(见图7-4)

图7-4 银行理财存续产品余额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

(2)理财产品按业务模式分类变化情况

从业务模式看,2013年以来,浙江理财产品中非保本理财产品占较大比重,且占比逐年增加,从2013年的72.03%上升至2015年的78.7%。非保本理财产品增速显著高于保本型理财产品。2015年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增速高达90.8%,保本型理财产品增速为48.8%。(见图7-5)

图7-5 表内外理财产品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

(3)理财产品按客户类型分类变化情况

从投资客户类型看,2013年至2015年,个人理财产品、法人理财产品和综合理财存续产品余额均呈现上升态势。其中,个人理财产品和综合理财产品余额增速较慢,并且占总额比逐年下降。截至2015年底,个人理财产品占比从2013年的52.38%下降至36.80%,综合理财产品从2013年的24.26%下降至16.67%。而法人理财产品余额在2015年增长势头迅猛,占总额比从2013年的23.36%上升至46.54%。

从购买人分布看,法人客户产品增长迅速,2013年占比23.67%,而至2015年已增长至51.95%,首次超过个人客户产品占比。(见图7-6)

图7-6 不同客户类型产品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

(4)理财产品按销售机构分类变化情况

从销售机构看,2013年以来,除政策性银行外其他银行机构均实现较快发展。其中,股份制银行占据半壁江山,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底,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占比为46.93%。四大国有银行和邮储、城商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类银行占比有所下降,2015年占比分别为27.59%和25.17%。

4.主要问题

(1)非保本理财增长隐匿风险

由近年来非保本理财和保本理财的变化数据和变动率可看出,2013年以来,非保本理财增速显著高于保本理财,表外模式的理财产品占比不断增加。目前银行非保本理财尽管不承诺保本,并且明确了产品的风险等级和客户购买时的风险承受能力的分级评估,但是,由于给客户提供了“预期收益率”,并且投资的资产中存在非标资产,使得风险无法传递给客户,最终都是按照“预期收益率”兑付客户。同时,非保本理财进行表外核算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隐匿了隐含的风险,对风险计量和相关监管带来挑战。

(2)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问题

银行理财以净值型理财为发展方向,净值型理财通过价格的上下波动真正将风险传导给投资者,由投资者承担市场波动带来的损益,而银行获取一定的管理费或超额收益。截至2015年底,浙江省理财余额中,净值型理财仅占4.75%,占比较小。未来浙江省银行理财应不断朝着净值型的方向发展,使得银行资产管理事业部成为真正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

(二)证券行业资产管理

1.基本情况

2015年末,浙江省辖内两家证券公司(财通证券和浙商证券)通过旗下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共计1950亿元,覆盖券商资管、公募基金、私募投行等业务领域,其中主动管理规模598亿元,创造收入12.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47%和147.05%,本报告受条件限制,浙江辖区其他券商分支机构数据由于资管业务均在外地总部统一管理,因此尚未统计在内,对分析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2.结构分析

按产品类型划分,2015年底浙江省内两家主要券商累计发行的集合、定向、专项产品规模分别为431.63亿元、762.33亿元、756.36亿元。按产品投向划分,2015年全年以浙商证券为例,投向比例最高为混合型,比例达60.66%(三年内最低),其次为股票型(18.14%)、债券型(11.86%)、货币型(1.17%)及其他类型(8.17%)。(见图7-7)

图7-7 产品投向分布

数据来源:浙商资管。

3.近三年变化情况

至2014年,券商资管规模依赖于通道类业务呈井喷式增长。此种业务结构在统一监管的大趋势、券商自身提高盈利能力等驱动下,逐步迎来调整。受监管部门对银行非标投资的监管加强影响,2015年通道类业务正逐步萎缩,而融资类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将逐渐显现其核心地位。2013年至2015年浙江省内主动管理类产品占资管产品总规模的比例由7.51%上升至30.67%。三年来,浙江省内券商资管产品中,集合产品占比由7.10%上升至22.13%,专项类产品占比由57.8%下降至38.8%,而定向类占比基本维持在35%至39%之间。

4.主要问题

(1)资产管理总量偏低

截至2015年,浙江省证券公司资产管理总规模1950亿元,占全国资产管理规模仅1.6%。资管规模增长率27.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62%)。由此可见,浙江省证券行业资产管理在规模的赶超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主动类管理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

“去通道”是未来券商资管业务的发展方向。浙江省内券商主动类资产管理产品占比实现逐年上升,但仍略低于全国水平;已有的券商类主动管理产品中,部分分级产品存在杠杆过大的问题,产品存续期内,资产的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易暴露。优先劣后级存在争议,涉及非标资产分级杠杆太大,收益权过多导致风险敞口过大。对此,券商可利用其在资本市场的全产业链投资,在可预见的未来,优化产品结构(逐步提高新三板和量化投资的比重),加强创新及风控能力。

(3)产品投向集中度过高

若以产品投向作为资管产品分类依据,浙江省内券商的股票型、债券型和货币型产品占资管产品整体规模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国,而混合型产品以74.22%占绝对优势。省内产品投向类型的进一步多元化有利于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需求。(见图7-8)

图7-8 2014年产品投向分布

数据来源:浙商资管、中国证券业协会;2015年产品投向数据未取得。

(三)期货行业资产管理

1.基本情况

浙江是全国期货资管行业发达地区,截至2015年底,浙江省期货资管产品共570只,管理规模230.77亿元,在全国占比21.69%;作为国内期货业务发展前列的省份,浙江省拥有永安期货、南华期货、浙商期货、中大期货等一批国内排名前列的期货公司,积累了浓厚的期货交易氛围、丰富的客户资源、良好的合规交易意识、严谨的交易风控和系统管理能力,以及深厚的期货品种研究功底。

2.结构分析

浙江省期货资产管理产品主要为FOF、管理型、结构化等。期货资管产品主要投资标的包括股票、金融期货、商品期货、期权、ETF基金、分级基金、债券、国债逆回购、现金管理、货币基金等;投资策略集中在股指全复制对冲、跨期套利、商品套利、单边趋势、固收类交易等。

从投资标的结构来看,2015年底浙江省期货资管商品期货持仓占比2.93%、金融期货持仓占比1.74%、股票占比71.38%、固定收益占比0.37%、公募基金占比1.91%、资管计划占比3.53%、未占用现金及其他占比18.13%。截至2015年底,浙江省期货资管投资于股票的占比远远高于全国期货资管的平均值,同时,浙江省期货资管资金投资于资管计划的比例较低,且未占用现金占比较小。(见图7-9)

图7-9 浙江省和全国期货资管投资标的分布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期货业协会。

3.主要问题

(1)获利能力相对较低

截至2015年底,全国期货公司资管业务规模已达1063.75亿元,浙江省期货资产管理规模占全国总规模的21.69%。但是,从期货资管创利来看,2015年全国期货资管创利1.46亿元,浙江省期货资管净利润仅0.08亿元,全国占比仅为5.48%,低于规模占比,可见浙江省期货资管获利能力有待提升。

(2)资金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期货资管账户整体持仓数据显示,期货资管的资产运用风险偏好并不如市场主观认为的激进。2015年底,国内期货资管未占用现金及其他占总规模的30.22%。同期,浙江省期货资管未占用现金及其他占总规模的18.13%。资金利用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资金空闲占比仍然偏高,资金使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3)投资集中度过高

截至2015年底,我国期货资管资金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为27.05%,同期,浙江省期货资管的股票投资规模占总规模的71.38%。过高比例的股票投资一方面使资管产品承受较大的股票市场波动风险,另一方面会导致不同市场风险对冲效应的缺失。

(四)私募股权行业资产管理

1.基本情况

浙江是我国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私募股权较为发达,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拥有天堂硅谷、浙商创投、华睿投资、立元创投等一批行业领先、知名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近年来,以银行系和民营资本合作参与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如浙民投、浙银资本、华弘等机构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根据浙江省股权投资行业协会调查显示,2012年浙江省股权投资机构700多家,管理规模为1000多亿元。经过3年蓬勃发展,截至2015年底,浙江省私募基金管理机构有2000余家,管理规模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已经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注册的浙江省私募基金管理人共有1747家,仅次于北京、广东、深圳、上海,排名第五。机构总部位于浙江省内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包括天使、VC、PE)共计970家,管理基金规模共计2157亿元人民币;2015年浙江省超过深圳成为私募股权投资规模排名第三的地区,仅次于北京和上海。(见图7-10)

图7-10 2015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投资地域分布图(按投资金额,人民币亿元)

数据来源:天堂硅谷、清科私募通。

2015年度新募集基金中,浙江省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新募集103支,新增资本量148.43亿元人民币,全国占比11.5%,位居全国第四。募集基金类型以成长基金为主,此外并购基金、房地产基金也占有一定比例。2015年浙江省私募股权投资案例数达到174笔,涉及总投资额达到320亿元人民币,全国占比8.3%,位居第六。2015年度新募集基金中,浙江省创业投资机构新募集51支,位居全国第四,占比8.5%,新增资本量69.87亿元人民币,全国占比3.5%。基金类型以创业基金、成长基金、天使基金为主;2015年浙江省创业投资案例数达到289笔,涉及总投资额达到99.07亿人民币,全国占比7.7%,位居全国第四。

2.结构分析

(1)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资产管理结构

从行业分类看,2015年浙江省私募股权投资被投企业行业分布在20个一级行业中。按投资案例数量看,互联网行业被投案例个数最多(43起、占比24.7%,金额22.31亿元);其次为机械制造行业(17起、占比9.8%,金额17.63亿元);再次为金融行业(14起、占比8.0%,金额100.28亿元)。

从投资类型看,浙江省私募股权案例主要以成长资本及PIPE投资为主,投资比例分别占到80.5%、12.6%。浙江省上市企业众多,包括华数传媒、浙江传化、浙大网新科技、方正电机、利欧集团等上市公司均获得了PIPE投资,被投领域主要仍是集中在机械制造行业。

(2)私募股权投资机构(VC)资产管理结构

从行业分类看,2015年浙江省创业投资被投企业行业分布在16个一级行业中。互联网行业被投案例最多,涉及总投资额达40.0亿人民币,占比40.4%;其次为电信及增值业务行业,涉及总投资额达到20.31亿人民币,占比20.5%;再次为金融行业,涉及总投资额达到12.74亿人民币,占比12.9%。

从投资阶段看,浙江省创业投资的投资阶段在种子期及初创期较多,种子期占比29.1%,初创期投资企业占比33.2%,合计达到62.3%。同时,平均投资额随着投资阶段的后移呈放大趋势。

3.近三年变化情况

从总量上看,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浙江省股权投资机构700多家,管理规模为1000多亿元。经过3年蓬勃发展,截至2015年底,浙江省私募基金管理机构有2000余家,管理规模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发展速度较快。此外,新三板的飞速发展、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为创投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机构实力也逐渐壮大,一批优秀的浙江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挂牌新三板,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从基金出资LP来看,成熟性机构LP比例增多。2013年,浙江省股权投资机构中LP结构中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少,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居多。2015年,占市场募资总额80%的基金募资背景多为各级政府、大型国企和具有国资背景的PE机构主导或参与的产业型基金。LP结构的专业性和成熟性进一步加强,募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尤其2015年以来,浙江省政府大力出资设立了一批政府引导基金,机构特征进一步增强。

(五)信托行业资产管理

1.基本情况

根据《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的工商局备案信息显示,截至2015年末,公司注册地属于浙江省范围的信托公司共计5家,其中杭州4家,宁波1家,分别为杭州工商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中建投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万向信托有限公司、浙商金汇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昆仑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但其中昆仑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仅注册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其主要营业地位于北京市,并且其监管单位不为浙江省银监局,因此业界不将其归于浙江省信托公司。综上所述,浙江省共计信托公司4家,员工总数为791人。(见表7-4)

表7-4 浙江省信托公司基本信息表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截至2015年末,浙江省信托行业信托资产受托管理存量规模为2488.51亿元,较2014年的2109.55亿元,增长17.97%,相比2013年的1587.42亿元,实现年化复合增长25.21%。就信托资产管理存量规模来看,浙江省信托行业规模相对较低,仅占全国信托行业的1.53%,相比于浙江省GDP占全国GDP同期比重的6.32%(截至2015年末浙江省GDP为4.28万亿,全国GDP总额为67.67万亿),行业整体规模的上升空间巨大。

根据浙江省内4家信托公司披露的财报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末,浙江省信托业务总收入为23.72亿元,平均为5.93亿元,其中信托业务总收入前两位的公司分别为杭州工商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建投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浙江省信托行业2015年人均利润率为187.61万元,与行业整体平均的320万元仍有较大差距。浙江省信托行业2015年资本利润率平均为16.08%,浙江省信托行业的平均信托报酬率为1.8%。(见表7-5)

表7-5 浙江省信托公司盈利能力分析表

数据来源:Wind资讯。

2.结构分析

(1)主动/被动管理型信托资产分布

根据浙江省4家信托公司2015年年报数据整理,截至2015年末,4家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型信托资产总量为1351.2亿元,占比54.3%;被动管理型信托资产总量为1137.3亿元,占比45.7%。(见图7-11)

图7-11 主动/被动管理型信托资产分布

数据来源:根据四家公司年报整理。

(2)信托资产运用分布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四家信托公司在信托资产运用方面的分布情况如下:货币资产31.7亿元,占比1.27%;贷款1443亿元,占比57.99%;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34.5亿元,占比1.39%;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205.8亿元,占比8.27%;持有至到期投资154.7亿元,占比6.22%;长期股权投资265.9亿元,占比10.68%;其他352.91亿元,占比14.18%。(见图7-12)

图7-12 信托资产运用分布

数据来源:根据四家公司年报整理。

(3)信托资产投向分布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四家信托公司在信托资产投向方面的分布情况如下:基础产业780亿元,占比31.34%;房地产805.7亿元,占比32.38%;证券市场37.7亿元,占比1.52%;实业287.9亿元,占比11.57%;金融机构241.5亿元,占比9.70%;其他278.6亿元,占比11.20%。(见图7-13)

图7-13 信托资产投向分布

数据来源:根据四家公司年报整理。

3.近三年变化情况

(1)信托资产总量变化情况

2013年至2015年,浙江省四家信托公司的信托资产总量呈现出稳步上升态势,变化情况如下:2013年为1587亿元;2014年为2110亿元;2015年为2489亿元。(见图7-14)

图7-14 信托资产总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四家公司年报整理。

(2)主动/被动管理型信托资产分布变化情况

2013年至2015年,浙江四家信托公司在主动管理型信托资产规模方面的变化情况如下:2013年为993亿元,占比62.56%;2014年为1261亿元,占比59.78%;2015年为1351亿元,占比54.3%。2013年至2015年,浙江四家信托公司在主动管理型信托资产规模方面逐年上升,但主动管理型信托资产规模占全部信托资产规模的比例逐年下降。(见图7-15、图7-16)

图7-15 主动管理型信托资产总量变化情况

图7-16 主动管理型信托资产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四家公司年报整理。

(3)信托资产运用分布变化情况

由2013—2015年信托资产运用分布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三年来浙江四家信托公司主要通过发放信托贷款方式进行信托资产运用的趋势未发生变化。(见图7-17)

图7-17 信托资产运用分布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四家公司年报整理。

(4)信托资产投向分布变化情况

三年来,基础产业类和房地产类在浙江四家信托公司信托资产投向分布中占比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见图7-18)

图7-18 信托资产投向分布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四家公司年报整理。

4.主要问题

(1)总量偏低

2015年末四家信托公司的信托资产总量为2488.5亿元。从全国数据来看,2015年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6.30万亿元,信托业已跨入“16万亿元时代”。浙江四家公司的信托资产总量仅占全国68家信托公司资产规模的1.53%,占比过低。可见,浙江省四家信托公司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需进一步努力扩大信托资产总量。

(2)增长放缓

近三年来浙江信托资产总量的增速逐渐放缓。2014年的信托资产总量增长率为32.89%,2015年的信托资产总量增长率则下降至17.97%。这一趋势与全国信托公司的总体情况保持一致。如果说高增长时期实现了信托行业的快速做大,那么未来五年或者十年的转型期将是信托公司做强的关键期。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逐渐面临增长天花板的情况下,信托公司需要努力寻找后续增长的新动力,否则目前的增长态势难以为继。浙江省四家信托公司应该及早应对,努力做好转型升级规划并尽快付诸实践。

下一步,浙江省内信托公司在增长转型过程中,可重点关注互联网信托、家族信托、消费信托、消费众筹平台、艺术品信托、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私募股权投资信托业务、单独账户管理、海外资产配置等方面的创新,为浙江省信托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3)主动管理类信托资产占比有所下降

一般而言,主动管理型信托资产源于信托公司发行集合类信托项目,直接体现了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主动资产管理能力。从近三年的数据来看,浙江省内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型信托资产规模占全部信托资产规模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的比例超过63%,2015年则下降至54%。有鉴于此,浙江省内信托公司有必要持续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坚持扩大主动管理型信托资产比重,以此作为发力点坚持转型。

(4)信托资产管理模式和投向单一

从结构上看,浙江省内信托公司的信托资产管理模式仍以发放信托贷款为主,信托资产投向也主要集中于基础产业类和房地产领域。基础产业类和房地产类这两个传统领域已面临增长极限,这一结构特征不利于信托公司的长远发展。信托公司有必要在信托资产运用方式和信托资产投向上勇于创新,优化结构。

(六)私募证券基金行业资产管理

自2014年3月首批50家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以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就浙江而言,一方面民间资本充裕,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存在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浙江期货行业在全国领先,因此与其他省级区域股票多头策略私募基金占相对多数有所区别,浙江股票多头策略、CTA、量化对冲、宏观对冲等多种类型私募基金均在市场中有一定份额。浙江私募证券机构中,以敦和、宁聚、朗润、龙旗、思考等为代表的机构也获得各类机构投资人和个人投资人的高度认可,市场知名度日益提升。

(七)其他行业资产管理

1.浙江股权交易中心

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于2012年9月3日注册成立,是浙江省人民政府依据中国证监会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浙江省经济金融特色,为着力解决两多两难,推进金融综合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而设立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企业注册资本为1亿元整,企业经营范围为为省内企业提供股权、债权和其他权益类产品的转让和融资服务,主要为省内企业提供股权登记托管、公司挂牌、私募债备案、权益产品交易等服务,经营区域以杭州地区为主,覆盖浙江省各地区。股交中心的核心功能是充当中小微科创企业成长的虚拟孵化器、天使和创投基金成长壮大的加速器、各类资金转化为直接融资的转化器、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并购的助力器;主要服务对象有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投机构、上市公司等。

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是省内企业股权挂牌的法定平台,除了宁波以外,浙江的企业只能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将为挂牌企业提供一系列服务。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已建立三大平台。一是挂牌平台,目前挂牌企业3323家,登录新三板的已有25家。其中,有900多家企业是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有110家是属于浙江省七大万亿行业要培育的以及支持的行业。二是“浙里投”债权融资平台,总规模100多亿,有40万的投资者。三是“浙里融”平台,该平台为股权融资平台,着重是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已举办一千多场路演。已建立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独立的登记托管结算系统,挂牌企业1500多家托管,很多金融机构也在股交中心托管,为各类企业提供分红、派息等。

2.浙江金融资产交易中心

在金融资产大幅增加的同时,我国金融资产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成立时间晚但发展迅速。2010年5月21日,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在天津注册成立,这是我国首家正式成立的金融资产交易所,同年5月30日,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在北京注册成立,继天津、北京之后,重庆、河北、武汉、福建、浙江、山东、广东、四川等地均陆续成立了金融资产交易所。二是以服务所在地为主,产品结构丰富。在服务范围上,除北京、天津等几家面向全国,其他大部分以服务所在地或区域金融资产交易为主。在产品结构上,不仅包括股权、债券等传统金融资产的交易,也包含了私募、PE等衍生品交易和相关的投资咨询业务。三是资源优势突出,风险控制能力较强。近年来,金融资产交易所在资产交易、流转中的优势开始显现:一方面,它是一个横跨金融各个领域的公共交易平台,有大量各类的基础资产、金融产品和投资人资源,交易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风险控制经验比较丰富,能力强。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浙江传统产业改造、高新产业发展最大的推动力之一。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浪潮中,浙江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积极创新,在成立两年多的时间里,遵循国务院对中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统一要求,在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处置等资产管理方面不断与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深入合作并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尝试。浙江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坚持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在资产证券化、利率市场化浪潮下,为各类金融资产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平台,实现资金需求方、供给方的自由撮合交易,促进金融资产流转和产品创新。

三、浙江省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展望

(一)浙江发展资产管理行业的基础条件

1.浙江发展资产管理行业的优劣势分析

浙江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优势明显,从资源禀赋看,浙江是一个经济大省、资本市场大省,也是一个财富大省,GDP产值、存款总量位居全国第四,信贷规模位居全国第三,农村人均收入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长期保持全国领先,民间财富积累颇丰,民营经济发达,丰富的金融资源以及日益旺盛的理财需求为资管行业发展提供了充沛的阳光与雨露。从政策层面看,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十二五”期间提出“一个强省,两个中心”总体目标,辖内各级政府、“一行三局”也为浙江金融创新转型提供了全力的政策支持,为资管业务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从创新意识看,各类金融机构都非常注重创新和开拓,民众金融意识活跃而超前,为资管业务发展提供了充沛动力。(见图7-19)

图7-19 浙江省宏观经济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政府网站公开信息。

当然,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浙江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也有不足之处。一是与北京、上海、深圳相比缺乏先发优势。部分浙商的资金和金融活动向北京、上海等地倾斜。二是浙江金融机构总部较少,影响力相对欠缺,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和分类规模不够。三是金融人才储备不足,与浙江省资产管理所需的量和要求相比,人才数量和层次有待丰富,此外,近几年浙江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在全国率先显现,对浙江信用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目前尚未完全恢复。

2.浙江省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利好资管行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社会经济实现较为平稳发展,顺利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地区生产总值从27748亿元增加到42887亿元,年均增长8.2%,人均生产总值从51758元增加到77644元,三次产业结构从4.9:51.1:44调整为4.2∶46∶49.8,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万亿元,浙商回归到位资金8352亿元,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累计引进外资716.5亿美元、出口12396亿美元、境外投资326.6亿美元,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增5个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从3558家增加到771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396亿元增加到4910亿元,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市场主体达到471万家,净增177.6万家,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07家,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第二。“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为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015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视察时,赋予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提出“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总要求。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三五”时期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GDP年均增长7%以上。这些年转型升级“组合拳”慢慢见效,并呈现出几大新趋势,有助于促进资管业务创新发展:一是发展模式正迈入转型升级新阶段。随着“四大国家战略”、“会议经济”、“小镇经济”以及七大万亿产业培育等一系列转型升级“组合拳”深入落实,创造了新市场,也为资管业务创造了良好的投资方向。二是增长动力正迈入创新驱动新阶段。目前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由2015年的43%提升至2015年的56%,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三位,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二位,并被列为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省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态也迅速崛起,为资管业务发展提供了更多优质投资标的。三是资源配置正迈入全球布局新阶段。从单一的“两头在外”转向全球化、全要素配置资源,有助于推进资管业务全球化发展。四是金融发展正迈入内涵提升新阶段。随着“金融强省”和“两个中心”的加快建设,各区域专项金融改革试点的深入实施,以及基金小镇等资本载体的快速发展,未来浙江金融资源将更趋丰富,金融能级将不断跃升,将为浙江资管业务发展提供更好环境。

(二)当前资产管理行业创新发展特征

自2012年5月以来,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迎来了一轮监管放松、业务创新的浪潮。新一轮的监管放松,在扩大投资范围、降低投资门槛,以及减少相关限制等方面,均打破了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之间的竞争壁垒,使资产管理行业进入进一步的竞争、创新、混业经营的大资管时代。金融牌照逐步放开的进程在2010年前后迅速加快,随着类信托业务的火爆发展,信托行业的领地先后被券商、公募基金介入。此后,基金子公司的成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等行业里程碑事件,逐步宣告了行业牌照垄断已逐渐被打破。此外,以“余额宝”的出现为标志的互联网化的货币市场基金带动了货币市场基金对银行一般性存款和一些理财产品的挑战,不同牌照之间资产管理业务范围的鸿沟正逐步被弥补,并体现出资产端创新、产品端创新以及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兴创新趋势。

1.资产端创新“全维度”

(1)基础资产来源多元化

一是挖掘多元化基础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可以将非标基础资产标准化,使其进入市场流通,大大扩大了投资标的,且未来仍有较大发展潜力。二是关注并购类机会,在国家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一方面成熟行业蕴藏着大量产能过剩行业,带来高库存或高杠杆行业的并购整合投资机遇,另一方面,成熟行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超越发展都可以通过企业并购来掌握新技术、进入新市场。此外,国企混改、跨境并购等主题在未来几年也将持续。在此过程中,资管机构可以通过并购贷款、并购基金等多种形式提供专业支持。三是另类投资产品,关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金融业不良资产的投资机遇。以银行不良率为例,2015年底商业银行整体贷款余额约为76万亿元,不良贷款规模为1.3万亿元,关注类贷款2.9万亿元。受“去产能”和“去库存”影响,潜在不良贷款率仍将走高。结合上轮经济周期的经验,可打折转让的不良资产蕴含着大量的投资机遇。

(2)标准化产品创新“衍生化”

在基础资产池中,各类标准化基础产品正陆续被设计和推出,非标准化融资需求处于持续向标准化融资需求的转变中,相关衍生品也陆续出现并被交易。另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管制的放松,各类次级融资需求开始逐步被覆盖和满足。(见表7-6)

表7-6 标准化基础产品类型一览

2.产品设计创新“结构化”

(1)管理模式创新

一是发展母基金,以MOM和FOF产品强化大类资产配置,有助于资管机构分散风险。通过投资顾问的遴选、筛选、业绩分析和评价,建立起专业的母基金管理能力。优秀的母基金更能够为客户降低领先私募基金的投资门槛,配置到市场上难以进入的资产管理组合。二是降低内部管理成本,通过优化设计各种被动型产品,比如ETFs和指数基金,来降低资管机构内部的投研成本,迎合客户的投资需求。三是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产品,需要坚持净值型为代表的发展方向,由投资者承担市场波动带来的损益,管理人获取管理费或一定的超额收益。

(2)运作模式创新

运作模式层次化、结构化。基于风险定价的结构化理财业务模式,可以迎合客户多样化投资需求。结构化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广、结构丰富,可以很好地平衡投资与投机两者之间的搭配,在保障部分或全部本金安全的基础上,通过挂钩衍生品,使投资者有机会投资高风险、高收益领域。随着国内基础衍生工具的不断丰富,通过嵌入衍生合约实现风险充分披露和转移的结构化产品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3)交易策略创新

同样的基础资产运用不同的交易策略,设计不同的交易结构可进一步丰富资管产品。一是投贷联动,通过股权与债权结合的投资方式,在收益率下行的阶段,分享潜在优质项目的超额回报。二是一二级市场联动,私募基金与上市公司合作,发起设立并购基金,从市值管理、项目筛选、投后管理、项目推出等多方面形成协同。三是运用风险对冲策略,利用金融衍生品降低金融市场部异常波动对资产组合的影响,发展量化对冲、CTA策略等对冲基金。

3.“互联网+”资产管理创新“智能化”

(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行业渠道模式的升级

一方面,相比传统的银行代销、基金公司直销模式,互联网技术降低了信息交易的成本,使得资管行业与投资人直连,拓展了客户群。大资管背景下的产品供给会越来越丰富,渠道的优势和议价能力将更加凸显,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资产管理公司与客户直连,使其绕过中介机构,销售模式得到优化。另一方面,互联网推动资管渠道门户搭建,渠道门户实质是基于信息搜索与比价机制的产品超市,针对客户需求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在缓解信息不对称、改善用户对金融产品的选择上有重要影响。

(2)互联网技术发展推动IT系统创新

大资管新时代和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正相互叠加。近年来资产管理行业业务规模爆发式增长,业务形态得到了极大丰富,对IT系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情况下,资管机构必须重视IT系统建设,前瞻性地规划企业信息架构,统一数据标准和规范数据处理逻辑。在“人脑+电脑”的轻资本时代,影响一家资管机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将是优秀的人才和高效的IT系统。未来,资管IT系统不仅会是业务支持的后台,而且会成为泛资管行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武器。因此,构建合理、高效的一体化投资管理平台,引入新理念、新架构、新技术,实现一体化的流畅业务操作、全面的风险管理和信息驱动的智能投资,是资管机构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下的资产管理运行模式,逐步提升智能化资产管理的能力。

(三)浙江省资产管理行业创新发展与经营转型

1.银行业资产管理创新发展

(1)转型方向:丰富产品体系和客户资源,回归资管本质,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打好基础。

一是进一步改造产品体系。2014年12月,《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将理财产品分为预期收益型、净值型、结构型、项目融资类、股权投资类、另类投资产品,其中前两类针对普通大众,后四类只向高净值、私银客户和机构客户等专业投资人销售,同时明确推进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将预期收益产品管理费收入的50%计提风险准备金,而其他类型只需计提10%,体现出监管力促银行理财回归资管本质的政策导向,可以预见,预期收益型产品比重将会逐步下降,以净值型产品为代表的标准化资产管理产品将逐步成为主流,逐步实现的标准化、透明化的产品特征也将为全面打破刚性兑付创造条件。从当前产品类型来看,商业银行已初步形成了包含预期收益、开放净值、封闭净值、普通期次等多种类的产品体系,但其分类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开放以及风险评级,产品功能较为相似,目标客户的差异化并不清晰。下一步应当从风险偏好和产品功能的角度进一步丰富产品体系,加快推出多种形态产品。(见表7-7)

表7-7 各类银行理财产品的特点及比较

从转型路径看,银行应顺应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市场变化和监管导向,推进理财产品投资的标准化和透明化,实现产品升级,促进银行理财回归资管本质。重点做好:(1)严格区分银行信用保本和产品策略保本的产品差别。针对信用保本理财产品计提风险拨备,并在利率市场化完全实施后逐步取消此类产品;探索推进并加快发展以结构化理财为代表的产品策略性保本产品。(2)推进预期收益型为主的产品体系向净值型为主的产品体系转型。进一步减少并逐步取消非标资产投资,将预期收益率逐步变更为历史业绩和业绩基准,并推进管理费+超额收益分成的盈利模式。(3)推进单一投资为主向组合投资为主转变。明确组合投资中对单一投资标的的投资比例限制,分散投资风险;同时严格执行将每只理财产品作为独立会计主体进行管理的原则。(4)全面落实投资管理人尽责管理要求。做好充分披露标的信息和风险揭示,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投资者,并探索推进建立投资者之间的理财产品交易转让平台。(5)强化与私募股权管理机构等外部机构的合作。加快建立符合资本市场特征的投资审查标准,促进银行理财业务创新发展。

二是进一步细化客户分层。截至2015年末,以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为例,区域净值型产品占比已超过50%,但仍然没有完全实现通过市场化的投资运作将风险传导给投资者:除目前净值型产品所投资的资产大多缺乏公允价格难以进行市场法估值外,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未能全面实现产品风险等级与客户风险偏好相匹配,限制了理财产品的创新和转型。下一步应当扩大资金来源,寻找风险匹配、定价合理的资金。一方面是通过大数据有针对性地挖掘潜在个人客户。把握中产、数字大众等客户兴起市场机遇,凭借互联网金融服务此类客户;另一方面,增加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规模。把握养老金入市场等市场机遇,积极拓展养老金、险资等机构客户,开发专户定制型理财产品。

(2)拓展重点:创新思维,全面挖掘资产管理业务新的市场机遇。

经过10年的探索和创新,目前银行资产管理的资产配置相对比较丰富,形成了以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现金及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为主,辅以金融衍生产品、权益类资产、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公募基金等资产的格局;结合经济调整期“资产荒”现象的延续以及直接融资快速发展的背景,未来一个时期传统非标债权类资管业务发展增速将大大放缓,必须在每个细分市场挖掘投资机会,通过各级市场建立底层资产库,寻找更多直接融资市场、股权、公开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资产,通过组合、配置和交易,匹配拥有不同风险等级和投资范围的产品体系。

在一级市场领域:一是通过股权投资参与市场热点。传统产业资源整合、企业“走出去”、私有化退市等市场热点,为商业银行股权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同时,要与外部优秀的PE机构开展积极合作,获得更多的股权投资机会。二是通过股权投资参与政府引导类基金、“国企混改”、PPP投融资,积极应对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43号文发布之后的政府融资方式转变,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三是完善债券一级市场投资的流程及标准,拓宽标准化投资品来源,积极拓展交易所资产证券化等新兴重点领域。

在一级半市场:2014—2015年,A股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超万亿元,银行理财资金通过符合监管要求的产品架构参与定增的空间十分巨大。一方面建立优质上市企业定向增发公开市场信息分析机制,积极参与其定增方案设计;另一方面是积极探索与券商等外部机构共同搭建“开放式资管计划”,约定投资架构及范围,提高运作效率。

在二级市场:一是重点拓展量化对冲产品模式。银行资管在培养自身的投研能力的同时,可作为配资方以结构化优先级方式参与,也可在构建好一定的外部机构评价与筛选机制后,直接投资外部机构的量化对冲产品。二是加大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研究。长远来看,金融衍生品市场不容忽视,与期权、互换、股指/商品期货等衍生品标的相挂钩的理财产品发展空间巨大。三是探索通过结构化设计,以优先级资金参与债券二级市场。四是在满足风险等级要求的产品中对债券型基金、ETF基金进行适当比例的配置。

在同业市场:2015年末大资产行业资产总规模达93万亿元,分布在银行资管、券商资管、信托公司、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和私募基金等机构。在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整个资产管理行业产业链不断延伸,跨界合作更为常态化。同业结构化投资、信贷资产流转、信贷资产证券化、两融收益权等业务模式将打开同业市场投资新局面。

此外,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境外资管机构的联动,利用QFII、RQFII、QFLP、RQFLP等资金进入渠道,以及QDII、QDLP、自贸区跨境投资、沪港通等对外投资渠道,加强境内外联动,寻找风险收益匹配机会。

2.证券行业资产管理创新发展

(1)转型优势

随着泛资管时代的兴起,银行、券商、基金、信托、保险以及第三方理财等机构均重点布局财富管理业务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证券公司虽然起步没有银行、基金等机构早,但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如今已经成为资产管理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30.35万亿元,较一季度末总规模增加6.53万亿元,增长27.4%。其中,证券公司资管规模达10.25万亿元。相比其他资产管理机构,证券公司具备一定优势。首先,在混业经营的趋势下,证券公司能整合自身在投资银行、资产管理、投资顾问等业务资源的优势,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财富管理服务;其次,证券公司具有丰富的网点资源和高净值客户群体,财富管理市场需求旺盛;再次,经历数轮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后,证券公司已经形成成熟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2)转型方向

证券行业资产管理业务向主动管理转型。尽管证券公司受托管理资金总额快速增长,但目前国内资产管理市场只是一种通道型市场而非服务型市场。这一业务占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的比重较大且增长迅速,但佣金费用率低,该业务的快速增长并没有给证券公司带来与资产规模对等的利润增长。服务于经济转型的资产管理是大势所趋,服务经济转型是主要需求,服务经济转型的资管业务会持续创新,是主流业务,更是有竞争力的业务;其次,非标转标、资产证券化是大势所趋,非标转标和资产证券化是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解决金融改革难题,化解社会信用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消除监管套利,降低融资成本是大势所趋,监管套利原来是个“接地气”的业务,但是大资管格局下,监管的逐步放开,投融资市场的充分竞争以及实体经济的客观要求会形成融资成本降低的效果;第四,回归主动管理是大势所趋,包括主动投资管理和主动融资管理,这是从业务的实操层面分析的。随着投资者加大对金融资产的配置,资管业务的非标转标、资产证券化都要求资管产品管理者要以出色的主动管理能力胜出。总之,主动管理能力决定了大资管的未来。

3.期货行业资产管理创新发展

基于良好的人才、政策、知识、资本基础,浙江省期货资管业务有两个开拓方向。一个是在业务模式上应加强自主管理能力,发展自主管理业务。期货公司可以结合成熟的证券公司和私募基金公司的经验,投研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吸收研究人才、期货客户、有潜力的应届毕业生等,打造层次分明、互为促进的自主交易团队;另一个是在资管客户资源上应加强机构客户的引进和培养。期货公司可以借鉴国外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经验,借助浙江庞大的财富业务规模和期货公司良好的产业客户基础,将期货资管业务的触角伸向更多的机构投资者,有效扩大客户资金管理规模。

4.私募股权行业资产管理创新发展

虽然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私募股权的年投资金额占GDP的比例仍然很低,和欧美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展望未来,我国私募股权行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行业将迎来创新发展的2.0时代。

(1)转型动力、优势

我国私募股权行业未来仍面临黄金发展机遇。2014年,美国GDP为161970亿美元,中国GDP为103850亿美元。美国GDP为中国的1.56倍。而美国私募基金行业管理资产规模竟超过中国10倍,两个国家之间的私募股权行业发展程度的差距还相当大,我国目前处于一个GDP增速下降、经济亟待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等都离不开私募股权的支持与参与。我国目前还有较多的中小企业和初创型新兴产业企业需要融资,许多地方政府也规划设立产业基金对区域经济进行引导和扶持,许多传统上市公司也有转型升级的诉求,数百家海外上市公司也有回归A股的计划,这些都离不开私募股权机构的资金支持,在我国目前社会存量资金绝对规模较大、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的大环境下,私募股权在资产端和资金端的匹配方面还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私募股权机构多数为民营控股,转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多具有机制灵活的优势,员工少,管理扁平化,决策链条短,为转型发展减少了障碍。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成熟经验,无论对投资还是管理都具有借鉴意义。

(2)转型方向

资产端需要开拓更多业务板块。对比美国的私募股权机构,以黑石为例,经过20余年的发展壮大,截至2013年,黑石集团管理资产已达2295亿美元,为全球最大另类资产管理公司之一。其另类资产管理业务包括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基金、对冲基金母基金、信贷基金、贷款抵押债券(CLO)、独立管理账户、财务咨询服务。而另一私募股权巨头KKR的业务范围几乎覆盖固定收益类产品、证券投资、对冲基金、资本市场业务、基础设施投资、能源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等板块。我国的国情与美国当然不同,但是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私募股权未来几年可以将资金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导入实体经济,大力开展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并购基金、产业基金、PPP等业务。

负债端需要提高机构投资者比例。机构投资者(包括养老基金、FOF、主权财富基金、非营利组织、保险公司、银行等)是美国私募行业的基石,个人投资者仅占13.9%的基金份额。相比之下,我国私募股权行业的投资者还以高净值个人占据绝对地位,部分投资者来自于产业基金、政府引导资金和民营企业,来自于养老、保险资金的还非常少。以美国为例,机构投资者在VC、PE、房地产、对冲等基金的配置,有效促进了美国的创新创业、企业公司治理的提升和价值发现。同时也为养老基金提高收益提供了重要的手段。而我国的保险资金,目前投资于私募股权机构还非常罕见,部分保险机构以自己设立私募股权部门或者子公司进行投资为主。从中期来看,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在引导高净值个人资产配置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加大对民营企业和高现金流企业的募资力度。

(3)拓展重点:深耕细作三大领域

一级市场:一级市场是私募股权的老本行,对于实体经济意义重大,而且受二级市场指数波动影响较小,应该是重点发展方向。

产业并购:并购基金有助于化解行业过剩产能、上市公司转型升级,与实体经济的需求完全匹配。并购基金具有自身独特的竞争壁垒,有利于私募股权机构打造自身的独特竞争优势,目前美国并购基金的规模已经超过1.9万亿美元,能够持续贡献较好收益,这些值得国内私募股权机构进行学习。

海外投资:在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私募股权企业和上市公司海外投资的意愿日渐强烈,寻找优质的国外公司进行逆周期并购,相比在一片乐观环境中的收购,具有更低的风险系数。

5.信托行业资产管理创新发展

(1)转型优势

虽然泛资管时代到来使得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但信托业仍然具有其自身的优势。首先,信托公司作为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和金融理财机构,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人才积累。其次,信托业的市场敏锐度、市场判断力和市场适应力较强。再次,信托业积累了较为稳定的客户群体,市场的认知度趋于稳定。

(2)转型方向

面对近期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面对泛资管时代引发的多方位的市场竞争与挑战,信托行业将面临着行业的转型与升级,具体将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风险控制成为行业稳定发展的主题。201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当前经济发展,经济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虽然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中国经济的风险因素在逐步排除,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在风险防控中,除了要继续发挥信托行业的传统优势以外,更需注重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要做好限额管理,在大类配置中控制投资总量,同时要有一定的逆周期思维,比如在资本市场上涨期间,采用更加严格的优先/次级比例,坚持优中选优等。

二是房地产信托业务有望迎来新的一轮增长。在去库存和分化发展格局背景下,房地产信托业务将会进一步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去库存”的重要任务时,提出了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降价和并购重组、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等重要举措。目前中国农民工市民化潜力巨大,可以预计由于房地产与金融高度融合的特性,以及良好的收益水平,此前受到一定打压的房地产信托,在经济和政策基本面上将迎来持续利好。

三是信托公司将完成资产证券化“去通道化”的转变。受政策红利影响,资产证券化业务在2015年得到高速发展,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231个,总额超过了4851亿元,余额超过4000亿元。信托公司在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中实现了多个金融创新,使得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从传统的个人住房、汽车信贷领域拓展到信托受益权等。

在资产证券化领域,信托公司有望完成“去通道化”的转变。以往信托公司在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过程中承担着SPV的功能,即充当着风险隔离的“通道”角色,参与程度有限,业务附加值较低。在《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登记工作流程的通知》、《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信息披露指引》和《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5〕第7号》等文件的发布将资产证券化发行门槛逐步放低后,信托公司开始升级创新,有望实现“去通道化”的转变。

(3)拓展重点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投资环境逐渐完善,投资者理财需求逐渐趋向多元化。未来信托业将不断增加有效供给,家族信托、消费信托、慈善信托等新兴业务将会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有效推进家族信托。伴随我国高净值人群将进一步扩大,家族信托必将迎来发展契机。目前,我国家族信托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未来可以借助专业化家族信托设计团队,全力推进家族信托业务稳步开展,为中国富裕家庭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全面解决富裕家族面临的家族财富管理困惑,构建家族信托生态系统。

二是合理布局消费信托。普惠金融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信托业亟待转型升级、居民对产品品质需求的提升等现状,使消费信托的发展充满了机遇,未来前景可观。

三是积极推广慈善信托。伴随着《慈善法》的出台与实施,公益信托已经成为信托业最炙手可热的焦点领域之一。据统计国内仅基金会与慈善机构的资产存量就已超过2000亿元,由于信托公司在资金的管理、保值增值、信息透明度、运营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其他慈善组织则在公益项目和受助群体的开发、管理等方面有丰富经验。因此在《慈善法》、《信托法》的框架之下,未来可以积极探索“慈善组织+信托公司”的慈善信托模式。

6.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资产管理创新发展

(1)规范行业发展

清理整顿,扶优限劣。虽然最近两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但也出现了如非法集资、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基金清盘等问题,因此未来几年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行业清理整顿将是监管重点,扶优限劣将是监管趋势。行业由此也将迎来苦练内功、向优秀合规稳健的专业机构投资者方向发展的大好机会。随着优秀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成长,社会公信力的增强,在整顿过后,相信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2)完善市场机制

深化资本市场建设,丰富金融投资工具品种,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容量已经十分庞大,但是机构投资者可以使用的金融投资工具并不丰富,已有的金融衍生工具也存在交易限制,这些情况既不利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实现其投资策略,也不利于市场价值发现。不断深化资本市场建设,丰富金融投资工具品种,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也将迎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四、浙江省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建议

加快发展资产管理行业是对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积极响应,是突破盈利增长瓶颈、降低资本消耗、推动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在经济“新常态”的周期里,单一的间接融资模式难以对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实现的经济增长提供金融支持。只有通过多层次直接融资市场,才能为经济转型提供持续金融支持,也对“受人之托、代客投资”的资管行业提出了高要求。近年来,资管业务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和忧虑,其中确实存在部分资管业务定位不清、监管标准不统一、产品信息披露不充分、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难破除风险隐患,这些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问题,需要监管部门更多引导、各参与主体共同配合,合力推进资管行业规范、健康、快速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助推经济转型。

1.进一步做好规范发展

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均应结合行业特征,构建全流程的风险控制体系,完善产品营销、产品管理、投资流程、投后监测的一条龙体系及制度建设,实现投资交易全流程、风险管理全周期的硬控制。

(1)产品营销:围绕代客理财本质,进一步加强产品信息披露,使投资者清晰地知晓产品投资范围和风险,实现“买者自负,卖者尽责”;强调精准销售,严格把握产品风险等级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原则;把销售阶段作为细分客户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因为客户经理的错误营销向客户传递“刚性兑付”的概念;借助互联网营销布局,拓展客户群体,提高客户黏性。

(2)产品管理:控制产品成本、做好流动性管理。在产品成本方面,加强对市场的数据统计分析,完善产品要素变更流程,提高产品的价格敏感度;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加强对货币市场整体流动性的预判,合理调整流动性管理手段。

(3)项目投资:完善投资架构设计和合约完备性管理,发挥期限管理对投资风控的积极作用。

(4)投后管理:加强对资本市场类项目的监测,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加强对风险客户集中管理预警信用风险,完善集中客户管理,制定不同的风险等级管理体系。包括通过对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剩余期限(M)、相关系数(R)等要素的量化考核,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同时通过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模型、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不断提升风险量化技术,加强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的全面协调管理。

(5)探索声誉风险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的核心在于“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其投资的核心风险是由投资者承担的,但在当前尚未全面打破“刚性兑付”背景下,产品出现亏损会造成声誉风险。探索建立声誉风险的商业保险制度。尝试在客户综合成本中提取一定的保险费用,由保险公司承保,当出现投资客户违约风险的情况下,则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赔偿,降低客户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提升产品市场认可度、扩大销售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

2.进一步加强创新合作

资管业务的内在属性决定了其跨业态、跨市场、跨领域的交叉性特征,各从业机构应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浙江省资产管理行业创新发展。以商业银行与其他机构在股权类、另类理财产品领域的合作为例,专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培养专业研究院和投资经理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财务成本,这是国内商业银行短期内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国内商业银行具备客户优势、资金优势和平台优势,银行可通过对PE实施市场准入和历史业绩评价帮助客户筛选市场上最优秀的PE,合作发行股权理财产品,对PE审批核准的项目,银行可实施再次审批,进一步减少投资风险。通过与外部专业机构的合作,银行发行的股权型理财产品有可能为客户创造较高的价值。由于股权型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长、流动性差,银行可考虑在信息充分披露和获得普通合伙人同意的基础上,允许股权型理财产品的有限合伙份额在不同投资人之间进行转让,提高产品的流动性和吸引力。另类投资理财产品鉴于投资标的的专业性,同样需要银行与外部专业机构的合作,通过双方优势互补与互利合作来实现专业化投资与退出。

3.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

(1)构建交流合作机制:建议由省金融业发展促进会牵头,建立、健全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提升行业凝聚力,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业务信息交流的畅通,充分发挥金促会的沟通平台作用,组织研究资管行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讨论资管产品分类标准、核算办法和工作指引等,形成行之有效的研究成果,推动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定期统计、分析业务数据集发展情况,建立资管业务信息交流平台,实现成员单位信息共享;探索建立与媒体的交流、对话、合作机制,做好与媒体的互动,不断优化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2)维护有序竞争环境:省金促会和各成员单位要营造有利于行业稳定发展、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监管工作,落实监管意图和政策趋向,积极反馈问题、意见和需求,为监管部门决策提供信息和建议。

(3)提升财富管理能力:省金促会各成员单位积极倡导从“受人之托,代为理财”的业务本质出发,努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真正为投资者做好全面的财富规划,引导投资者投资具有正式投资价值的领域,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各成员单位要通过组织业务培训、专业论坛、课题研讨、国际交流等活动,促进从业人员提高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4)组织投资者教育:省金促会各成员单位要在理念上加强对投资者保护的认识,维护行业发展基础;要指导和引领整个行业切实采取措施,规范对投资者的风险揭示流程,真正实现“卖者有责、买者自负”;要从做好投资者基础教育工作入手,把以风险揭示为主要内容的投资者教育工作融入到营销流程,为打破刚性兑付创造条件。

(5)恪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省金促会各成员单位要履行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义务;承诺合规经营、专业管理、公平竞争、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同时承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切实引导理性投资观念,积极服务实体经济等。完善自律规则标准,强化自律检查和自律管理,夯实行业信用基础,完善多层次自律管理架构,推动多元合作治理,强化行业社会责任落实。

4.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

(1)银行业:建议监管部门出台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设立资产管理法人机构的相关政策,这既是健全理财业务与表内业务之间风险隔离机制、增强理财业务风险抵御能力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升银行资产管理能力、推动理财业务转型的需要。

(2)证券行业:“十三五”期间,证券业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和分类监管的监管模式不会发生大的改变。而以股权质押、FICC等为代表的资本中介业务飞速发展,以及通道业务的蓬勃发展,均对资本金有着较高要求,将影响证券公司业务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张,证券公司展业受到影响。此外,新常态下市场和监管环境的变化,要求金融机构不断谋求转型,应对各种挑战,以探寻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建议浙江省相关监管机构给予证券公司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业务政策以及人才激励等方面相关政策支持。

(3)私募股权行业:一是投资重点行业给予政策优惠,鼓励有能力、有实力的私募管理机构,搭建私募股权交易平台,开展私募股权交易活动。二是拓宽募资渠道,引入长期资金。PE需要相对长期的投资,因此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追求长期回报、规模巨大的养老基金、社保基金是PE较适合的资金来源之一。美国的经验已经表明养老金、保险公司、银行的资金对PE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进一步放松社保基金、养老基金投资私募股权市场的限制。建议银监会、国资委、保监会、人保部等各自归口的基金制定规则,拓宽私募股权基金的募资渠道。三是建议允许创投机构尝试开展众筹,在合格平台上开展募资,并出台正式文件,明确投资门槛、信息披露要求,让高净值以外的人群有机会成为众筹的合格投资人。

(4)期货行业:一是建议放宽期货公司资管产品投资范围,协调批准期货公司QDII额度。有了QDII额度,期货资管产品就可以投资外盘期货及外汇,增加投资品类,可大大增加获利的概率,降低产品的风险性和波动性,而且可以吸引到很多海外的优秀投顾。二是给予期货行业与私募等行业相同的政策支持。三是推动期货行业资管软件的多样化,节约成本。市场上资产管理各种系统(恒生、融航、迅投等)的不完善,功能方面的欠缺,与结算柜台、证券柜台的对接烦琐,证券结算较晚与期货夜盘开盘时间冲突,影响产品的投资与风控。

5.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资产管理具有的知识性已经超越了传统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成为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突出创新型、科技型和综合化、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对于了解资本市场、国际市场、另类投资市场的高层次人才需要提高一定的占比。二是创新人才“选、用、育、留”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台阶”的原则,努力使职位晋升条件、选拔过程与结果等更加清晰、透明、量化并更具有公信力,同时更重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加快社会跨行业招聘的进程。三是建立市场化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团队创效与员工价值相结合的绩效激励措施。四是加大引进省外、国外优秀资管人才的力度。重点在股权投资、衍生品交易、宏观对冲基金等技术含量高的领域,推出更为优惠的人才吸引政策。

(本报告由浙江省金融业发展促进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