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区域体育赛事社会文化环境的人员结构指标研究
2.1 体育赛事的概念、要素和特征
2.1.1 体育赛事的概念
概念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单元,是关于特定对象属性的概括性认识。体育赛事的概念反映出体育赛事的本质内涵,也是体育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体育赛事的概念进行了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体育赛事是一种具有项目管理性的特殊事件,其规模和形式受规则、习俗和传统影响,具有组织文化背景和市场潜力,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迎合不同参与体分享经历的需要,达到多种目的,对社会和文化、自然和环境、政治、旅游和经济各个领域产生冲击影响。包括超大型、大型和一般赛事。”
第二种观点认为:“体育赛事是以人体运动为载体,用比赛决定胜负,最终给出公开排名,存在参与主体自主调节资源配置的事件。”
第三种观点认为:“体育赛事是指具有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组织文化等背景特征,受运动项目、竞赛规则以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制约,能够提供体育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以满足体育消费者多种需求的特殊活动。”
第四种观点是从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将体育赛事看成是一种生产活动,具体描述为,以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竞技科技人员和赛事生产者等为生产者,以各种运动设备为投入品,生产可供人们观赏的各类人体运动的动作组合产品。
上述观点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第一、二种观点为第一类,分别从“运动竞赛”和“项目管理和社会文化”的角度,强调体育赛事是一种特殊事件;第三、四种观点为第二类,分别从“经济管理”和“产业经济”的角度,强调体育赛事是一种活动。这两类观点为解释“体育赛事概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从“运动竞赛”的角度解释体育赛事概念,原因有二:(1)把体育赛事看成是人体运动的竞争性活动,体现出人体运动的本质;(2)反映出竞赛的本质特征。这种解释虽然体现出“赛场要素”的定义,却忽略了“场外要素”,未反映出体育运动竞赛的特点。从“项目管理和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主要是基于体育赛事的项目管理性,体育赛事的社会文化、组织文化以及其所具有的社会文化价值等因素,但“项目管理”和“社会文化”并未体现出现代体育赛事的本质特征。这个概念全面、具体地描述出体育赛事,但因过于庞大,内涵与外延交叉重叠,影响体育赛事的微观与宏观因素并列,缺乏逻辑约束。从“经济管理”的角度解释,主要是从现代体育赛事市场化运行特征出发,强调组织运动是体育赛事成功的关键因素,虽然强调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特征,却削弱了体育赛事的本质特征。从“产业经济”的角度解释,是因为“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赛事已成为一项具有典型投入—产出性质的生产活动”。这种解释把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竞技科技人员看成是投入品,而其产出不仅包括可供人们观赏的各类人体运动的组合服务,同时还包括一系列可用于再生产的衍生产品,如电视(含网络)转播权、广告权、标记特许使用权等。这一概念以体育赛事生产活动为线索,以特定投入品和产出为主要特征,揭示了体育赛事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属性。
尽管观点均是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体育赛事的概念进行了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探讨,但并未完全涵盖现代体育赛事的复杂性、综合性特征,均只是从某一特定视角提炼其含义,从而确定相应的论域。体育赛事的概念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体育赛事概念”进行清晰的、可区别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否则我们的研究就缺少统一的概念基础。因此,本书将体育赛事看作是一种特殊活动,并在结合赛事分类的基础上,将本研究的体育赛事定位为区域体育赛事,并对其进行操作性定义。区域体育赛事是指,能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受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并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以提供综合性运动项目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的特殊活动。
2.1.2 体育赛事的要素
体育赛事的概念确定后,还需找出其要素。因为,要素是构成客观事物存在并维持其运动的最小单位,是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又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是系统产生、变化、发展的动因。在体育赛事的要素构成方面,王子朴、杨铁黎(2005)认为,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组织文化是构成体育赛事的基本要素。王蒲(2001)认为竞技者、竞技目标、竞技场、竞技规则和竞技裁判是体育赛事必需的五大要素,李南筑(2006)等在此基础上,将其扩大为八个要素,分别是比赛项目、竞技者、裁判、组织者、赛场、技战术、举办时间和举办地点等。罗建英、丛湖平(2010)认为,投入品提供者、赛事生产者、产品资源消费者是构成商业性体育赛事的基本要素。储龙霞(2011)认为,社会就业、城市或地区发展、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文化教育、城市交通、城市景观和形象是构成体育赛事的基本要素。王梦阳(2013)认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组织与服务效果是构成体育赛事的基本要素等。
上述学者们从经济管理、体育学、产业经济学、社会影响、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等方面对体育赛事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论述,众说纷纭,各有其理。我们通过对诸多要素进行归纳、分析、梳理后,抽取其本质属性作为体育赛事的构成要素。
第一,经济管理方面,选取“项目管理”和“组织文化”两种要素。项目管理指的是体育赛事的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整合体育赛事资源,以发挥资源的作用,实现体育赛事项目目标的活动过程(田刚,2008)。项目管理是运用管理学的知识、工具和技术以突出体育赛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是体育赛事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文化是特定组织在处理内、外部环境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所发展起来的基本规范,这些规范被用作教导新成员观察、思考和感受有关问题。组织文化则体现了体育赛事区别于其他赛事活动的特点。
第二,体育学方面,选取“竞技者”和“裁判员”两种要素。体现了体育赛事的本质特征,揭示了体育赛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核心的特点。
第三,产业经济学方面,有“赛事生产者”和“产品资源消费者”两种要素。赛事生产者是指在体育赛事运作过程中集组合、资源配置、市场营销为一体并由若干成员组成的系统。这种系统一般包括两种类型:(1)集出资和运作为一体的独家生产部门;(2)由出资方和运作方多家经营主体合作而产生的部门。产品资源消费者是指体育竞赛的观赏者和将体育赛事各类衍生资源作为其再生产、投入品的生产部门,包括现场观众、博彩企业、媒体、各类使用赛事符号的企业以及赞助商等。
第四,社会影响方面,选取“社会就业”、“城市或地区发展”、“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三种要素。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体育赛事的形式,促进区域城市更好地发展。体育赛事的开展能够促进社会就业、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这也是对体育的教育、经济和政治功能最好的诠释。
第五,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方面,选取“服务效果”一种因素。这里的“服务效果”是衡量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促进城市的发展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效果的重要因素。
根据上述探讨,本书把“项目管理”、“组织文化”、“赛事生产者”、“产品资源消费者”、“竞技者”、“裁判员”、“社会就业”、“城市或地区发展”、“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服务效果”作为体育赛事的构成要素。
2.1.3 体育赛事的特征
张瑞林、秦椿林(2002)认为,体育赛事的特征有六个方面:
(1)竞赛性。体育赛事的竞赛性特征体现在:通过参赛选手的竞技过程和结果达到赛事的核心目的,体育赛事的其他构成要素围绕竞赛主题运作,利用成功竞赛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和达到不同的目标。
(2)文化性。体育赛事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体育赛事种类繁多,但均能体现出较强的文化特征。
(3)项目性。体育赛事具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明确的目标,需要资源配置,计划和实施的过程性、一次性、独特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这些都是项目所具有的特征。
(4)市场产品性。体育赛事具有明显的消费特征,这就表明体育赛事是一种产品,包括有形、无形和衍生产品。
(5)目的综合性。体育赛事由于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目的已不仅仅是简单地完成一项竞赛任务,更需要满足不同利益主体(主办方、赞助商、参赛者、媒体、志愿者、观众等)的要求,再加上管理行为的实施,此时目的和目标往往表现出战略高度上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6)庞杂性。体育赛事不仅受举办规模、类型、水平、举办地、项目开展时间长短和参加人数等因素影响,而且还受资金、新闻媒体、赞助商意向、人员调动、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王子朴、杨铁黎(2005)依据“周期与主体”交替主导分类原则,把体育赛事分为五种类型,并认为这五种体育赛事具有以下特征:
(1)周期性综合体育赛事:特征是周期性明显、项目多、规模大、影响最大。
(2)周期性单项体育赛事:特征是运动项目比较单一,赛事水平相对较高,参赛方和观众的关注程度比较高,容易吸引该项运动的世界顶级运动员参加,受全球观众和媒体关注。
(3)联赛:主要特征是区域性和项目性较为明显,主客场制、赛事周期长、管理组织模式相对固定。
(4)临时性体育赛事:特征是时效性强、市场化特征比较明显、策划组织比较灵活等,规模、时间、地点、内容、模式等不固定。
(5)主体直接参与型体育赛事: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群众参与广泛,能将体育健身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容易有效地激发广大群众参与体育赛事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好地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
王庆伟、杨铁黎通过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式,从我国体育赛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环境要素及结果要素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我国体制转型时期体育赛事所具有的特征。得出结论,(1)体育赛事管理体制变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体育赛事构成要素的数量、属性以及要素之间的结构与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体育赛事的运行机制变化特征:市场机制为主,行政机制次之(商业性体育赛事);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共同起作用(准商业性体育赛事);行政机制仍起主导作用,市场机制次之(公益性体育赛事)。(3)体育赛事环境变化特征:体育赛事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行政隶属关系或业务关系转变为商业关系或市场契约关系,体育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内环境)。体育赛事由单一公益性产品向多元化产品转变,体育赛事开始有偿供给,体育消费价值观念正在形成,体育消费需求日趋增加,体育赛事质量日渐提高,体育赛事的经营管理能力逐步提升,体育赛事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宽松(外环境)。(4)体育赛事评价指标变化特征:竞赛产品由单纯追求社会效益或政治效益向追求综合效益转变。
另外,黄海燕、张林在对227篇有关体育赛事评估的学术文献及60篇具体赛事的评估报告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体育赛事具有聚集性、体验性、外部性和综合性等特征。
体育赛事的特征应体现出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对此,体育赛事的特征应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相契合。从“竞赛学”角度分析体育赛事特征,虽体现出了体育赛事的专业性,却弱化了市场化特征。学者王子朴、杨铁黎的观点,补充了“竞赛学”观点的不足,研究结合我国过渡阶段体育赛事的市场化特征,探讨了我国体育赛事的特征。王庆伟、杨铁黎的观点,体现出转型期我国体育赛事向市场化运作过渡阶段的特点,反映出了体育赛事发展的时代性特点。另外,黄海燕、张林的观点,反映出的综合性特点,是在对227篇有关体育赛事评估的学术文献及60篇具体赛事的评估报告研究的基础上体现来出的,具有一定的实证依据。上述学者对体育赛事的特征分析,均是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的,综合以上观点,本书认为,体育赛事应体现出竞赛性、周期性、时代性、综合性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