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体制与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市场经济是全球化的重要推手,平等、竞争和效率是其内在要求。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实现形式,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民营企业是市场主体,需要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功能和社会职能作用。

一、实行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举措

(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使资本主义形成好的“路径依赖”

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的萨伊,以生产三要素理论为基础,创立了“三位一体”的分配理论(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和“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成为西方经济学界自由放任经济的理论基础。

对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对交易秩序的维护、对纠纷的调解和裁决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一个成功的社会恰恰是由包括法律在内的有字的合约与道德、宗教等无字的合约共同构成的。”(盛洪,2005)在整个20世纪,实行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均收入增长了10~30倍,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制度的选择是导致先进与落后的根源

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市场交易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市场经济必须首先承认人们利己的合理性,以及对方的价值和利益,平等互利,才能实现“双赢”。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具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首先面临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一般而言,社会主义以计划经济为体制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经典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消灭商品生产,实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特征。自苏联进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并被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全盘接受后,市场经济被视为异类而遭挞伐。

实际上,苏联的赫鲁晓夫时代,也尝试过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市场化改革,尽管改革幅度小,成效不很显著,但毕竟走出了大胆的一步,虽然改革的步伐戛然而止,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

通过运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和有效性来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基本特点或内在要求。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化改革,不在于改革的幅度大小,而在于其与计划经济的明显冲突所带来的理论困惑。

(二)中国进行市场经济实践有明确的前置条件

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路径后,所有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但不管怎么改,底线不能踩,即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性质不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必然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市场经济呈现独有的特征。

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制度中引入市场机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此,改革开放以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具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充分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多种要素在统一开放的市场平台上平等竞争的必要性。

三、市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的基本特征

1.市场的合理性

经济学大师米塞斯认为,市场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是不可能人为仿制的。但存在即合理,市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企业家不断显现才能的地方,也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载体。市场主体在给别人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使自己受益,从而推动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市场经济及完善的市场环境。

2.资源的配置性

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人人追求最大利益,靠的是“看不见的手”,它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状态。

哈耶克曾经主张自由秩序的自然扩张与演进。因此,市场的本质就是包括民营企业家在内的各色人等参与其中,相互依赖、相互发展、共同生存。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

民营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的主体,直接面对市场,希冀以价格为信号,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生产要素的流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其配置机制适用于市场而不适用于政府权力,且在市场中不断强化,为民营企业提供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机会。

3.主体的独立性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经济主体要有独立性,所有企业应独立自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民营企业也不例外,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自主决定企业的投资规模,自主调整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自主设置内部管理机构,自主决定内部分配办法。

4.体系的完善性

完善的市场体系为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便利,促进其集聚、集约发展。政府是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建设者和管理者,通过各类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调节各种市场要素的投入和转移,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使市场机制形成合力,促进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手段的目标一致和整体效益的提高。

5.价格变化的市场性

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价格信号充分反映了产品及资源的稀缺程度,社会资源配置的调整与变动要依照市场价格的变化来进行。任何对价格信号的人为不当干预,必将造成市场信号扭曲,加剧经济运行的无序性,从而损害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

6.政府调控的间接性

除了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外,政府部门一般不直接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事务,而是通过指导性、预期性规划,经济杠杆,财政货币政策等经济技术政策、行业政策,按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引导、调节和规范企业在市场中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宏观间接调控来保证和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7.市场法规的完善性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经济,需要形成一整套严密和完善的市场法规体系来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8.信息的广泛性

广泛的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和现代化的信息储存和传播手段,能准确、及时地把市场信息传导到企业,从而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最终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和有效,使信息成为经济社会的有效资源之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及遵循的原则

1.市场经济是经济体制形式的理性选择

市场经济将有限的人、财、物以最优方式分配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有利于提高效率、创造财富和促进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同样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经济体制转型遵循的原则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从宏观层次上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以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用“看得见的手”引导“看不见的手”等原则。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演变路径

(一)对社会主义重新解读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

改革开放后,理论界对社会主义进行了重新解读,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这些创造性的理论成果,扩大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概念,使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一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二是在原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里,同样可以走私有化改革的路径,这等于摒弃了“一大二公”的做法,为民营经济奠定了体制基础和发展环境。

(二)实现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长期以来,很多人把市场经济看成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否定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不断完善

目前,虽然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体制仍需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直接参与者,与国营(有)经济和外资经济一道,在法治的前提下,机会平等、公开竞争。1997年,政府进一步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使经济体制改革迈出更大步伐,这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