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论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講 敦煌藝術内容簡介

我不是搞藝術的,這裏衹從敦煌藝術同整個文化關係上講一講,主要目的是爲講文化服務。我們所見的中國最早的藝術品,是在殷墟出土的,是商代的東西。殷墟發掘出來的幾個石俑,有一個是站着的,手拿一支手杖,穿短衣,形象同現在的北方人相似。這是中國人物造像中最早的一個,用的是硬石,即現在所説的硬玉。還有一個也是用硬玉刻的、蹲在地上的老頭子,臉面似乎是原始人類的本來面目。從中可以看出:在殷商時代已經有模擬古人樣子的藝術品了。此外,還看見許多其他的玉雕,龍呵虎呵之類,玉雕的龍和虎在殷墟發掘出來的東西中是最多的,當然也有玉雕的蟬和其他鳥獸。這些東西跟我們的繪畫,跟我們的文化關係很大。如玉雕的蟬大概就是古人死後含在嘴裏的東西。古人把玉看得很重,制玉的工人很多,可能有很大的制玉工場,所以,在古代文獻裏,經常提到玉甚麽玉甚麽。紂王就是穿着玉製的衣服燒死的,武王打到他宫裏去,發現有幾萬片玉石,都是刻好了的。從考古學角度來看,所有這些玉雕除了鳥獸蟲魚而外,都是象形的。有一大部分是古石器時代的,倣照原始人類的石器來雕刻的,用來佩帶在身上,這是民間風俗轉而成了禮俗的例子。民俗轉而爲禮俗,禮俗轉而爲民俗,這兩件事情在中國文化史上交錯進行着。玉在中國古代爲甚麽這樣受重視呢?主要同藝術思想有關,希望雕個小蟲,或老虎,或飛鳥等等,作爲一種藝術品來欣賞。再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人們願意用玉雕成斧、鑿、鑽等工具,作爲勇武的象徵,佩在身上。中國人喜歡用玉作佩,一串串有像天的,有像地的,有像人的腦瓜殼的,還有像人身的其他部位的。到了周代,就有佩芳、佩用、佩德等等的説法。甚麽叫佩芳呢?大概上邊是一個佩玉,底下拴一個香囊,這就是佩芳。佩用呢?就是射箭時用玉製的板子,因爲弓弦彈出去,會把手彈壞的,所以,用玉做過板子。佩德呢?就是佩個玉表示自己有道德。這有兩種作用,一個人身上掛着一大串玉,走路時就不能亂跑,就得慢慢走,因而也就顯得規規矩矩了。朝見統治者帶甚麽樣的玉佩,都是有規定的。我們看古裝戲,不是他們手中都拿着朝片嗎?後人的朝片是象牙做的,上古的朝片是圭做的,要禀告甚麽事情,就寫在這上面。見天子,見父母,要禀告甚麽事情,都要寫在這上面。玉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是很重要的,因而用玉做藝術品是很普遍的。到春秋戰國以後,它就成了禮俗。一個人有甚麽品爵就佩甚麽玉,例如天子冠上有十二股旒,上面都是玉石珠子。大夫有大夫的佩,讀書人有讀書人的佩,小孩子也可以佩點甚麽東西。春秋時,玉佩的名堂,成了一個很重要的禮制。所以,天子册封皇后要用玉做玉簡,刻字在上面。諸侯相見,會盟,賭咒發誓的載書,也是用玉做的。這些年來,考古工作者發現玉製品很多很多。

到周末殷初,又有一種新藝術品,這就是青銅器,鐘呵鼎呵等等。這些東西都是用青銅做的,甚至洗澡用的大缸也用青銅去做,裝東西的盤子也都用青銅去做。銅器上的花紋也是古代藝術,也是了不得的,衹是國内還不大有人作過詳細的研究。歐美學術界人士研究中國銅器上的花紋,成了風氣。當初,我在國内,也搞搞銅器,可是,我並不太懂,等我到巴黎,去看他們的博物館,有個博物館專藏中國銅器。在他們的展覽櫥裏放一個中國銅器,牆上貼着説明,我看到後很有感慨。他們把那個銅器的合金成分寫得清清楚楚,還把這個銅器上邊的花紋是甚麼也都説得詳詳細細。我大爲驚訝,這裏邊有很多學問,也是我們中國文化史上的寶貴財富。我立即抄下,回國後,給研究銅器的朋友看,他們也很驚訝。銅器上的花紋是有學問的,國内現在有人注意了,但是,没有寫成具體的東西。例如容庚先生是我們這輩人中研究銅器最出名的,他也説不出道理來。銅器上的許多花紋,都表現出一種意識形態,甚至表現出一種民間的風俗習慣,這是我們要好好學習、好好研究的一個方面。

除此而外,古代文獻裏還有屈原的《天問》,這篇文章應該説一説。王逸説《天問》上的東西,都是當時的圖畫,畫在牆上的圖畫,等於我們後人的壁畫,就像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天問》裏的這些畫從天地鬼神人到草木鳥獸蟲魚都有,可以説是中國古代藝術的總匯。天是怎麽畫的,地是怎麽畫的,人是怎麽畫的,物是怎麽畫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後人拿這個東西來猜測和模擬,畫些天問圖之類的東西。宋以後畫天問圖的人是很多的,畫得對不對,姑且不論,至少可以窺測出幾分來,儘管不一定都正確。這一批畫同記載這圖畫的《天問》,是很值得研究的。這關係到我國壁畫的來源。還有唐代人寫的文章,講秦始皇造阿房宫(當然這篇文章是想象的作品),也是很有氣勢的。從近年在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看,那規模也確實是很大的,兵俑馬俑同真人真馬大小差不多,人很魁梧,有騎在馬上的,有牽着馬走的。所以,中國的藝術品是了不起的。有一只銅製的天馬,在表現它飛跑的氣勢上,藝術家的想象力真是豐富,這匹馬是在天上狂飛。正因爲它表現了高超的藝術手法,美國博物館拿它去作爲博物館的徽章。這些東西同莫高窟的東西,是可以接上氣的,文化史的綫索没有斷,這是我們應該曉得的。從秦始皇陵的兵馬俑有那麽大,可以想象唐代人誇張的《阿房宫賦》裏的描寫也是有可能的。我國的藝術在戰國以前,就已經是了不得的。如音樂,在湖北省隨縣發現的曾侯乙墓中的樂器,拿樂律來校,就是世界上最完整最早的樂律,比歐洲的早八百多年。可見,我國古代的文化該有多麽高的水平呵!

秦代以後,繪畫已經很盛了。屈原的《招魂》有“像設君室”的話,是告訴楚懷王:快回來罷!你的房子裏設上了你的畫像。可見,戰國時候,畫像已是很普遍的事情了,現在,這些戰國以前的東西都幾乎考不出來了。近三十多年來,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一些文物,這是很大的成就,説不定若干年後,還能發現一些更寳貴的東西。在山西、陝西一帶發現的所謂載書,記兩個諸侯會面發誓,誓詞寫在玉石上,用硃筆寫的,那時我們中國就用顔色了,不單是用墨寫字,而且也用硃寫字。這些東西,將會一樣一樣地被發現。敦煌所有的藝術品,幾乎没有一樣找不出它的老根來。我們研究敦煌藝術要同我們的老根相結合,不能衹用敦煌藝術本身的進退來研究敦煌藝術。

兩漢的藝術在我們的文獻裏是非常豐富的。漢代的政治制度本來是跟着秦家走的,在文化上,許多事情是採取把所有老百姓的能量都集中到長安了,不論官家也好,民間也好,都有許多詳細的記載。先講民間的,如山東孝堂的石刻,是人人都知道的,這是民間做的事情。民間祖先的墳上,刻着二十四孝,多得不得了。除此而外,有刻古聖先王的,有刻園林的,有刻房屋的,有刻花鳥魚龍的,有刻太陽神月亮神的,多得不得了。我們研究漢代畫磚,材料最爲豐富。聽説科學院在整理這批畫磚,將來有可能有一部中國歷代各地畫磚的專書要出來。姑且舉四川成都楊子山畫磚爲例,有伏羲同女媧的像,有日神月神的像,還有當時的人情風俗,有耕田的、犁地的、射鳥的、打獵的,還有建築物、亭臺樓閣花園,應有盡有。所有這些藝術都是民間的,不是國家的,但是,豐富多彩呵!我看過它的一個亭臺樓閣花園的像,真是了不得。這個花園外面砌有圍牆,畫家是站在圍牆的高處,通過圍牆看裏面的東西,看得清清楚楚,哪個是亭,哪個是臺,哪個是房子,哪個是花圃,哪個是水溝,樣樣都有。這樣精心結構的藝術品,後代的畫家去臨摹恐怕還要花點力氣的。民間的藝術,是我們中國藝術的主體之一,但是,我們現在見到的很少,文獻上也不大記載。不是我們老百姓的文化水平低、藝術不好,而是記載的工具掌握在統治階級手裏,他們把自己的作品記得非常完整,而講到民間的東西則比較簡略,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至於官家的東西,像漢文帝未央宫裏承明殿上的大批畫,是很有名的;漢武帝甘泉宫的天地鬼神的壁畫,是同我們的天文相通的;還有漢昭帝賜霍光的周公負成王畫,是畫人的,周公輔佐成王,安定了周家的天下,霍光辅佐昭帝,也把漢家的天下安定了,所以,就賜一幅周公負成王圖,把霍光比擬成周公。這幅畫很好。漢宣帝有個麒麟閣,麒麟閣裏把所有功臣都畫個像在上面。漢成帝時在甘泉宫畫趙充國的像,還有匈奴人的像,也有毛延壽在宫中所畫的那些像。傳説中不是有個毛延壽爲王昭君畫像的故事嗎?匈奴王來向漢家求婚,漢元帝就把毛延壽畫的王昭君畫像送去了。當漢元帝親眼看到王昭君時,覺得她漂亮得不得了。後人説王昭君的出閣是失之於毛延壽的畫本,他畫得不漂亮,若畫漂亮了,漢元帝就捨不得把她嫁出去的。不管怎樣,毛延壽在宫中的畫像是不少的,歷代都有記載的。還有毛延壽的一篇《魯靈光殿賦》,跟《天問》一樣,是講魯靈光殿像畫的是甚麽,畫的東西很多,天地鬼神都有。還有雲臺地方的二十八功臣像,也是有名的。不僅如此,漢武帝時還設立了一個衙門,把能畫的人都搜羅進去,叫做秘閣。這個秘閣,把天下的畫都收藏起來。漢靈帝自己會畫畫,也非常喜歡畫畫的,他另闢了一個畫室,又創立了鴻都門學。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畫家就把佛教經典裏的畫畫在白色的氊上,還有的畫上佛像。當時,這些東西造得很多,都在所謂清涼臺上和他的顯節陵上,内畫了天神萬騎繞塔走的像。天神萬騎繞塔走的像同敦煌的張議潮出行圖、曹元忠出行圖很相似。那時在洛陽的白馬寺裏,集中了天下好多藝術品,這些東西,漢家是好好保存的,董卓之亂燒毁了,這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大損失。漢代造型藝術的水平已經很高,有畫天地鬼神的,有畫人物的,有畫建築物的,也有畫故事畫的,就是説,敦煌壁畫和彩塑這一類東西都有了。還有一件是别的國家所没有,衹有中國有的,在敦煌衹發現了一個,就是所謂葛苧的像,就是拿麻做成一個人的殼殼,然後用漆漆起來。這苧漆的像一直到今天,敦煌石窟裏還有。這種工藝到了明代以後還有,浙江天台就有一個葛苧的像,麻織得很細,織在頭上,織在身上,織好了以後,慢慢地剥下來,拿漆漆起來,於是就成了一尊像。拿漆造像,這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現在還有許多埋在地下的文物,没有拿出來,如漢代有銅鼓,銅鼓上還雕有許多花紋,現在這東西在廣西、雲南、貴州都還有。雲南博物館現在大概藏有幾十個銅鼓,不僅雕刻是細緻的,而且上面還有用銅做的人哟牛喲馬哟等等。我們曉得諸葛武侯征南蠻時,他用的蒸飯的甑子,就是銅鼓。銅鼓這東西在西南流行,没有進到敦煌去。象牙雕刻在敦煌也發現一個。象牙雕刻的東西,在廣東、福建、雲南這些地方,是了不得的。一個象牙可以雕成十八層,每層裏邊又雕成十八學士登瀛洲,山喲水喲鳥獸喲挑夫喲等等。這個藝術並不是外人傳的,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聽説羅斯福總統六十歲生日時,我們中國送給他一個雕刻,在羅斯福總統的雕像上,每根頭髪每根眉毛都是一句英文。整個像不過四寸多大,這個工藝品真是了不得的呀!敦煌有刻經,木刻的經典,刻得很細緻,連現代雕刻家也贊嘆不已。雕刻在敦煌是有的,再往上推,敦煌以前的雕刻,漢代的雕刻在考古中發現得很多。我們的文化是古老的,是光輝燦爛的。

關於敦煌藝術的來源問題,國内已經有人討論了。有人説敦煌藝術是從印度來的,好像同中國没有甚麽關係。他們這樣説的理由是,認爲敦煌藝術的主要材料都是印度佛學的東西。我個人認爲,這話有一部分是正確的,如釋迦的塑像,當然是抄印度的,佛經裏面的故事也是從印度傳來的。這是事實。但是,有個問題應當説明,如釋迦的塑像是原封不動地從印度抄來的呢,還是抄它的大概呢?假如是原封不動地抄來的,我們就應該承認敦煌藝術是從印度來的;假如不是,而是衹抄它一部分,那就另作别論了。據我所知,有些材料(素材)是從印度來的,而藝術本身(塑成一個像,畫成一幅畫)却是我們自己的東西。譬如釋迦涅槃像是哪個地方都有的。釋迦睡着了,静静地睡着了,他的右手托住右腮,左手長長地放在左腿上,身後邊還站了大群人。可是,在中國所造的塑像中,釋迦牟尼的面孔大多數不是黑的,不是印度的面孔,而是中國人的面孔,這是一點。第二點,釋迦睡的方法及其手的姿勢雖然跟印度的一樣,但是,繞釋迦睡像旁邊的人就不同了。在印度,大體是一些印度小國的人,面孔是黑的;但是,在中國,這些人的面孔却不是黑的。這裏有很多是中國人的像,是中亞細亞一帶人的像,而最多是新疆吐魯番人,因而,不能説完全是從印度抄來的。第三點,在一些畫像裏,不管是維摩問病也好,釋迦出家也好,這些畫儘管基本相同(如釋迦出家作和尚,印度畫他從城裏翻出來,中國也是這麽個畫法),但是,中國畫始終是綫條畫,印度畫始終用的是暈染法,不是綫條。這個差别説明,故事儘管是印度的,畫法却是中國的。因此,我們説,敦煌藝術雖有印度的故事,印度的風格,但是,整個説來,還是中國化了的。

敦煌藝術的來源,我認爲初期所有造像和圖畫,是從中國南方來的,到唐代以後,纔摻上西方來的,這話怎麽講呢?漢明帝以後,中國同西方的交通,並不是從敦煌和玉門關這一帶出去的,主要的還是從福建泉州、廣東北海這一帶出去的,印度僧人到中國來也是從這地方來的。那些印度僧人到了南方,大量造像和畫畫,這在歷史上是史不絶書的。因而,敦煌初期的藝術品大抵是抄襲南方的,抄襲廣東的、泉州的、建康的、杭州的。中唐以後,中國同西方的交通,就是所謂的絲綢之路纔打通了。這個打通,細細研究,可能在玄奘去印度取經之後。從玄奘到印度的故事看來,他所走過的路是非常艱苦的,絲綢之路的情況跟這不同,比這好得多。玄奘從長安到敦煌到玉門關,再出去,簡直不得了,要經過吐魯番西域一帶,火焰山在吐魯番,並不是真有火焰山,就是吐魯番那裏氣温很高,那些到西方去的人走到這裏都支持不了,所以稱它爲火焰山。我認爲:是從南方到東方到洛陽,再到敦煌,這樣的路綫去的。唐代中葉以後,這種藝術又是從印度進入新疆境内的,先到高昌(吐魯番)再到玉門到敦煌。我有一篇文章,大體説敦煌佛教藝術是從南方去的,絶無可疑。爲甚麽呢?張僧繇畫的佛畫,佛傳圖是中國畫釋迦牟尼生平事蹟最早的東西之一,雖然早已亡佚了,但是,從歷史上我們是可以考證出來的。張僧繇是南朝梁人,這個東西成了中國繪畫的四大典型之一,是極有名的。第二個是曹仲達,是北齊時期的,他曾有好些畫在南方。以後北方也有畫家了,如董伯仁畫的白雀寺,就是在北方的,北齊有位畫家叫劉殺鬼,殺鬼就是把鬼都殺掉的意思,因爲他善於畫鬼,鬼都怕他,這是傳説。他在大頂寺畫過畫。這時南方所有高僧都是從印度來的,從廣東來的最多,從廣東引進許多佛像,再到建康,再發展到杭州,再發展到洛陽,畫家多得不得了。釋迦的畫像乃至於塑像都有了。這一帶的大廟都是從南方向印度請進來的稿本。敦煌初期的東西,還比較粗野,没有表現出綫條的藝術,還是用塗染的方法作的,這説明北魏時期敦煌的藝術品是受南方影響的。南方的影響又是從印度來的,鳩摩羅什從後涼進來,他本是龜兹人,他帶進釋迦像和印度畫,大同和洛陽的造像越來越同敦煌接近。這時敦煌所有的造像、壁畫都同洛陽、麥積山、大同很接近。因而,漸漸變,變到唐代中葉,大量的佛教東西進來後,敦煌藝術變了。這裏有個轉折點,即在唐代,印度東西大量進入中國以後,反而中國化了。由於西域(新疆一帶)藝術品同中原藝術品早已結合,所以,在敦煌藝術品中也顯現出是一種中國化的東西。極盛時期的敦煌藝術品是同犍陀羅有關係的,但是,它的基本方法仍然是綫條畫,反而使犍陀羅式的畫少了。唐代同西方的貿易很繁榮,西方的商人、傳教士、讀書人,便把印度東西帶進來。印度有個大廟,叫阿旃達,它裏面的東西也傳到了中國。阿旃達這個廟子很奇怪,開始興建比敦煌早五百年,但是,進度很慢,它的建成却比敦煌晚二百年。所以,阿旃達的藝術品到中國來也是遲的。前面講的從南方從東方傳來的並不是阿旃達的,大體是印度小國家的東西。阿旃達藝術到中國來是在唐以後,來了以後便中國化了。至於中國的東西是不是也影響到阿旃逹呢,這個問題還没有人搞,要待研究印度藝術的人給我們解決。關於中印藝術互相影響的問題,我另有一小段文章,所以,中、印藝術的關係就説這一些。總而言之,中國藝術肯定有印度藝術的影響,不過方法還是中國的老方法。初期,中國人抄襲印度,北魏以後,慢慢改變了。現在從敦煌的本子裏可以看出,所有的圖片衹要是北魏的,如釋迦説法圖就不是綫條晝。以後越走越遠,這件事是非常有趣的,同中印交通有關係,現在還解決不了。我們希望將來研究敦煌的同志有人去阿旃達,在那個大廟裏,研究三五年乃至十幾年,把那裏的藝術品搬過來,也把我們的藝術告訴印度同行:你們的阿旃達可能也有我們中國的東西。

還有一個問題可能不是藝術家所需要的,而研究歷史的人却是需要的,就是敦煌藝術品裏,在唐以後,每個供養人像上面都有一個題銜,如曹元忠是敦煌王,後來封爲歸義軍節度使,因此,衹要是曹元忠畫像,都有個題銜——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不僅是曹元忠這個領袖人物,就是其他供養人的畫像也有,每個畫像側邊都有過條子,寫上某某供養。某某者,把自己的身份説得清清楚楚,如她是曹元忠夫人,她是曹元忠大女兒,她嫁給誰,她是哪個國家嫁給曹家的,她同曹家的關係怎樣等等。這些材料,在中國正史上是没有的,敦煌洞窟打開之後,研究者也没有注意到。我開始注意,把所有題銜搜集下來,進行安排,分析他們之間的關係。哪兩個是夫婦關係,算第一級的;哪兩個是父子關係或者是母女關係,算第二級的,哪兩個是子孫關係,算第三級的,一樣一樣地把他們安排起來。有的女子是于闐公主嫁過來的,有的是吐魯番的公主嫁過來的,也有的是曹家嫁給于闐或吐魯番或龜兹的,把這些東西一個個地料理清楚,寫成一篇文章,名叫《曹氏世譜》。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曹家爲甚麽能在敦煌維持好幾百年,直到宋高宗時還有人同西域關係密切,甚至唐末大亂,新疆還那麽安定,肅州以外的少數民族對唐家和宋家没有侵擾。這是個政治問題,其紐帶可能是曹家父子祖孫同西域諸國以婚姻關係聯繋起來的。在曹元忠之前的張義潮也是敦煌節度使,也以婚姻關係同西域諸國聯繋起來的。因此,最後結論是,不要把這件事看輕了,衹是通婚而已,而要看到它的政治作用是很大的。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件事是非常有效的,那就是通婚。通婚之事,春秋戰國就有了,那時,周家子孫都要外人家姑娘,而那些非周家同姓的諸侯却娶周家的姑娘爲后妃,他們是拿婚姻關係作爲政治輔助的。漢代也這樣,王昭君出塞是很有名的,唐代的公主一個個嫁出去也是很有名的,都是拿婚姻做聯繋,它在我們歷史上是一個策略。這個策略對於中國邊疆的鞏固,有很大作用。唐代不用説了,後來清代對西藏也是用婚姻聯繋的。清高宗爲甚麽要找個香妃?婚姻關係呵!清代爲甚麽把姑娘嫁給西藏大和尚?婚姻關係呵!張曹兩家的婚姻關係,詳細説是瑣碎的,可參見《曹氏世譜總表》。曹議金是曹家的始祖,有妻子三個:一個是索氏,一個是王氏,還有一個李氏。這些事情都同敦煌周圍的少數民族有關係,例如李氏是回鹘公主,曹元深是她大兒子,其妻封譙郡夫人。曹元忠妻子翟氏也是西北少數民族。曹家也有許多女子嫁給少數民族。曹元端的長女就嫁給聖天可汗,他的次女是于闐皇后。很有趣的是,嫁給于闐的這個女兒的女兒,又是曹元忠侄兒的妻子。親戚關係密切得不得了。

關於敦煌藝術的總結:從文化史講,敦煌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部分。中國傳統藝術經過殷墟發現的東西,一個人俑,一個石刻,青銅器的花紋等等,都説明中國藝術的源流是很早的。殷周藝術並不是在殷周一下子冒出來的,而是經過若干年的演變,纔到達這個階段的。可惜前面的演變找不到根據了,没有材料了,衹好等待考古的新發現了。殷周以前的藝術品民間的多一些,如陶器上的花紋,銅器上的花紋,都表明民間的愛好和風俗習慣。中國民間藝術,衹有考古發現的東西,我們纔能看見。戰國以後壁畫開始有了,塑像也開始有了,秦始皇陵的兵馬俑,藝術水平很高。壁畫在屈原的《天問》上已經講到了,到了漢代,從文、景、武以及昭、宣、元、成等皇帝的時期裏,都有畫像,畫麒麟閣,畫周公負成王的像,畫二十八功臣像,可惜都已亡佚。但是,考古發現的東西很多,如楊子山的磚畫,山東也有,四川也有,這些東西都是敦煌藝術的根源。所有敦煌藝術没有一樣不同中國傳統文化發生關係的。若是上邊這些話都不管,那麽,敦煌藝術的來源衹好請印度幫忙了。即使這些東西都没有了,但是,我們歷史文獻上是有的。敦煌全部藝術是同中國藝術一脈相承的。中國繪畫是以綫條爲基礎的,這個綫條的根源就是中國文字,所以,有書畫同源的説法。敦煌畫也是以綫條爲基礎的,不過敦煌畫雖然以中國方法爲主,但是,題材是從印度來的,這是不可否認的。敦煌早期的雕塑還有印度痕跡在,大概是從中國南方去的,因爲唐代以前的雕塑是從廣東、泉州同印度發生關係的。唐以後有阿旃達的因素,不過基本上還是中國的東西。這就是敦煌藝術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