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加理想主义的浙大人
尽管目前小美农业的经营模式日益成熟,作为一个创业项目也完成了天使轮融资,但钱振澜在寻找到真正想做的事之前,还是经历了一番迷茫和挣扎。
“我在本科学过一点计算机,后来被建筑学吸引,出于纯粹的喜欢,就申请转到了建筑系。”那时浙大还没有大类招生制,也未实行导师制,转系也不是非常自由。但就凭借着这份喜欢,他从头开始系统学习建筑学的专业课,之后就一直在建筑系度过了十几年的学习研究生活。对此,钱振澜还调侃说:“学士是勇士,硕士是壮士,博士是烈士,到我这阶段便像是已经跳下去挂到了悬崖边的树枝上。”
而说起自己的本科和硕士阶段,钱振澜只用了两个字来形容——平淡。除了参加过一届“紫金港校园摄影大赛”并拿了奖,偶尔出去旅旅游,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学校图书馆。“因为我在本科时产生了迷茫,不知道未来究竟要做什么。那个时候是中国房地产高速成长期,各种项目兴起,学建筑的收入是很高的,基本上我们大家都会有这样一个预期,本科毕业,进入一家设计院,从画图开始,一步一步往上升,做到某一个级别。虽然我很喜欢建筑,但按照这条路走下去,我可以轻易地想象到自己未来的样子。”
在还没有想明白自己到底要走什么样的路之前,钱振澜选择了继续深造,读了本校的硕士。作为一个工科生,他却在长期的阅读积累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
在硕士研究生二年级的一个暑假,他又跑去学了太极拳。“在大家的观念里,太极拳常常被认作是一个中老年人的活动,其实不是这样的。学习太极拳能让人更多地去了解中国的传统以及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它应该成为全民尤其是年轻人的运动。练了太极拳后,我发现我的心态、待人处事的方式上都会有一些变化,就连写出来的字也跟以前不一样了。”说到动情处,他又正襟危坐,演示起从太极中学得的“气感”。“真的很神奇,像我现在坐着,可以用意念感受到身体中的气流,引导它涌到涌泉穴、百会穴、劳宫穴。之前我一直学的是西方这套科学体系,对很多传统的东西印象模糊又敬而远之,而一旦去亲身感受另外一个体系,就会发现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
除此之外,钱振澜还一直关注着校内的一个人文类论坛——“东方论坛”,它每期会举行一些专业讲座,如关于敦煌、一带一路、古代集市等等,有时还会有一些宗教内容的讲座。只要有空,他就会去参加听讲。
就这样,钱振澜通过阅读开阔眼界,充实知识体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来调整心态,心态变得更加包容。等到硕士毕业的时候,他大概知道了要做与乡村相关的工作,在心中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到了博士期间,特别是做了博士的研究、做了农业的实验后,找到了乡村规划设计与农业帮扶、农民增收之间有意思的结合点,才真正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开创小美,转向农业经济管理。
说到乡村规划设计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区别,钱振澜拿桌上的一个茶壶作比:乡村规划设计考虑的是要将这个茶壶设计成什么形状,要考虑长宽高比,用什么材料,包括壶嘴的弧度、小滴嘴的添加,所有这些都是属于规划设计层面的,最终目标是得到一个漂亮又实用的茶壶。而农业经济就好比是在这茶壶里的茶,茶壶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来喝里面的茶。而农业经济管理就需要考虑里面的茶好不好喝,该用什么样的茶叶,加多少水,需要冲泡几回,研究这些东西是为了让茶配比出来的味道是最好的。茶本身跟茶壶完全是两码事,但它们组合到一块儿,就是完整的乡村概念。专业一点讲,一个是人居环境,一个是产业经济,前者考虑乡村住宅道路规划、景观环境布局等,后者关注的则是这个环境中的农民、土地、经济的状态。这两者都包含在乡村建设的完整图景之中。
从计算机转到建筑,再从建筑这个大的领域里细分出来,选择乡村规划设计,最后从乡村规划设计里延伸出另一个领域。可以说,在一个个的转变中,他一直在寻找,直到目标逐渐清晰起来。“从学士到博士,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寻找事业、人生目标的一个过程。”
钱振澜坦言,在校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终于知道了自己要做什么,而且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去实践自己的想法。“学校,学院,还有我的导师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度和支持,我也做出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其中,他特别感谢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导师,王竹教授。“我一开始尝试小美农业,与乡村规划设计的研究方向离得有点远,他就告诫我说‘要做的话可能博士都毕不了业’,但他还是很包容我。后来他渐渐地转变了态度,从默认、认可,到支持,再到参与其中。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能允许不可思议的新奇事物存活下来,看到它的价值和意义,又会全力支持。创业届有‘天使投资人’的说法,对我来说,王竹教授就是小美的‘天使投资人’,不仅给予金钱上的支持,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也令我受益匪浅。”
“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黄祖辉,给我的帮助也很大。他接纳了没什么农业经济管理基础的我去做跨专业研究。”导师们的包容和支持,化为创业路上的力量,让他走得无比坚定。
当问到什么是浙大人共同的气质时,他略一思索,说:“我觉得是求是务实。求是是校训之一,我身边的浙大人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我也喜欢这种一以贯之的务实态度。”他还想起竺可桢校长的一句话——“不盲从,不附和,以理性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句话就挂在紫金港的图书馆的墙上,他早年窝在图书馆看书时,经常经过那里,时间一长就背出来了。“竺可桢先生对求是务实精神的诠释,在浙大人身上得以延续。”
但与此同时,他还希望浙大人的精神气质不应只有务实,还应适当有些“理想主义”。这种理想主义偏向于社会责任,是对社会现实的温暖注视。“可能目前我们的教育还比较注重现实效益,而更宽广领域的人文关怀还不足。我始终觉得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多关注一些外界的变化,多去思考一些改变社会的问题。”
钱振澜的理想主义就是希望探索出一个可普遍推广的农民增收模式,成为规模农业的有效补充,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让农民和市民都受益,从而吸引人的回归,重塑乡村社会。他不止一次强调他想做的是“社会型企业”,小美农业的初衷不是盈利,而是更多地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因此,从2011年小美农业开始实践,五年间磕磕碰碰地尝试,兜兜转转地寻觅,也碰了不少壁,走了不少弯路,但好在他带领团队坚持了下来,并终于形成了稳定的小美模式。“我时常在想,如果我的本硕阶段不是那么平淡,小美农业是不是可以早一点进入大家的生活中,”他略带遗憾地说,转而眼神又似乎坚定起来,“确实我们走得很慢,但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我们的每一步都可以很稳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