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国是否进入消费社会,何种程度地进入了消费社会,始终是学界争论的一个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欧美大地上徘徊的消费主义,也已经扩展到了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中国还称不上发达国家,在摩天大楼和各种中国式奢侈消费的背后是中国边远地区农村的茅草房和一批批辍学、留守儿童,这大概是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缘故。东西部地区、城乡、阶层、各群体之间收入水平的不同,差距巨大,反映在消费结构上也呈现层次化的特点。在我国的大都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物的体系”对人的包围已经形成,商品消费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形式。如果说北京、上海及东部沿海城市因经济的迅速发展进入了消费社会,而我国地处偏远的地域,有些群体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笔者在带领学生去香港访学交流的过程中,有学生神情自若地花费14万元人民币在海港城购买一只Prada的手表,并消费了一些奢侈品,因为他的消费行为,使原本在33个团员中不起眼的他迅速引起其他同学的关注。他在这些关注与艳羡的眼神中明显地更加自信,于他,有能力消费奢侈品是优越于其他大学生的一个标志。学生去贵州支教,却可以看到当地的小学生住宿条件很差,由于住宿地太潮且蚊虫众多,有几个学生染上了慢性的皮肤病。当地小学生所吃的午饭仅仅是米饭拌黄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食物,根本谈不上营养,只能算是裹腹,不能不说这种对比产生了巨大冲击。换句话说,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呈现巨大的鸿沟,而进入高等教育大门的大学生,他们的家庭背景千差万别,只是因为高考,才让他们有了坐在一起的可能,“我用了18年的努力才有机会与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就是真实的写照。在大学这个场域中,消费是大学生展示自己的重要方式。
大学生面临着身份从“天之骄子”到知识民工、蚁族等的改变,曾经的准干部身份消失不见了,剩下的是就业困难、毕业即失业的现实困境。大学生所面临的声望降低、地位下降等,属于大学生的社会身份范畴;大学生在声望、地位不断下降的现状下,对大学生身份的感受和理解,是大学生的自我身份范畴。大学生转向各种消费实践,其中的ICT消费是一种新型消费方式,获得大学生们的青睐,他们从中获取一系列有益资源,运用行动策略和身份建构机制来建构积极、主动的自我身份,以抵抗不断下降的声望与地位。
认同建构随着地方和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的生活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发展以及全球化扩张正在改变着文化认同的内在性质和机制。就像卡斯特所指出的,新的力量存在于信息编码中,并存在于围绕社会组织的机构设施,人们于自己行为的表述形象中构筑生活,新力量来自于人们的内心。认同以一种新的方式组合,这表明了人类的经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化认同的建立日益反映出受大量符号式资源和信息通信技术传播影响的特征。ICT消费是一种信息消费,具有新型消费的特征,而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性与这种消费有着天然的契合之处,他们试图通过ICT消费实践来进行自我言说。在ICT产品的购买空间与支付方式、使用场域、互动对象等方面,大学生独特的消费实践展示着他们的与众不同。
大学生通过多样的ICT消费实践,获得了有益的身份认同资源,运用积极的行动策略,谋求自我存在感、价值感和自尊,以此来提高自我身份,与社会身份下降的趋势相抗衡。大学生运用消费所蕴含的自我身份建构的资源主要有:时尚化、全球化、现代化、自由感、优越性等;通过不同策略,运用这些积极的社会意义主动建构自我身份认同;获得更加优越的身份;与其他群体对比的优势;消费文化实现的反哺;且扩展了自我的生活世界等机制来建构自我身份。群体内部通过同辈模仿、媒介模仿策略以示同,通过山寨、技术策略进行平衡,通过对新、异的追求,主动创新等策略来实现示异。年轻、时间、文化是他们与其他群体对比的优势资源。对消费意见领袖、技术达人等更优越身份的寻求是他们的又一策略,大学生通过对家庭、学校实现了消费文化的反哺策略,通过以上的系列策略,他们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在ICT消费实践中,大学生谋求到了以主动建构自我身份认同的资源和策略,在成人社会相对薄弱的地方实现了突围,从而建构了自己积极的自我身份,以此来抗衡社会身份的不断式微。
不同时代的大学生总是倾向于谋求知识精英的身份,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学生、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扩招后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都是一致的。在生存消费、抑制消费阶段,政治化认同为身份认同的积极资源,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行动逻辑是通过抑制消费、改变形象、否定消费的表现策略,在清贫的条件下,将这种清修式的消费视为美德,同时充满革命理想,以表达他们被主流期许的知识精英身份。在温饱消费、文化消费为潮流的时代,大学生的行动逻辑是通过赋予思潮以品味意义,以诗、歌作为表达形式,用参与式的表现策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他们通过诗歌表达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以及他们渴望成为建设国家的浓烈主体情怀。他们积极参与和改造社会现实,发出自己的鼓与呼,以此来展示自身的思想和力量。心忧天下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构成了那个时代大学生知识精英身份的表达。在发展消费、追求享受消费阶段,大学生的知识精英身份不断动摇,在此背景下,他们的行动逻辑是在消费中寻找时尚化、全球化、现代化、自由化、优越性等意义作为积极资源,通过消费实践中的种种前卫、新潮行为来寻找和维持知识精英身份认同。
总之,虽然时代有所不同,大学生总是试图建构知识精英这一点未变,只是不同的时代,知识精英身份在消费中采用的资源和策略是不同的。在消费实践、身份认同资源不同的背后,是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变迁是大学生身份认同变迁的深层原因。身份认同可以解释为大学生在社会结构中谋求地位的诉求,以身份寻求认同的过程中,与此相联系的利益、权利、生活方式、文化等各种价值诉求随之展现。在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结构中,大学生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有着一套资源和机制,但随着社会转型,这些资源和机制发生了变化。消费实践与身份认同之间可以理解为互动的关系。不同的消费实践下,大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建构他们的精英身份认同。改革开放政策是社会转型的宏大背景,消费文化的变迁正是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安排,也为大学生消费从传统性向现代性变迁提供了制度环境与时代条件。大学生消费实践的嬗变体现了社会变迁的一个过程和缩影。社会变迁为大学生各种消费提供了宏观背景,在此背景下,他们的消费文化也呈现了与时代发展潮流相顺应的特点。改革开放几十年的过程中,中国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社会结构也必然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类别主体身份在社会结构中的改变,大学生群体身份作为一类社会主体也必然发生变化。当前我国大学生身份的结构性变革是转型期社会结构变化的外显性表露。大学生身份认同最主要的一个变迁就在于:改革开放以来,身份认同从之前的湮没身份于意识形态、宏大叙事、集体意识向呈现自己的个性身份转变,大学生由之前那个负载着集体主义的精英群体转向体现自我意识、呈现自我个性的个体,这与中国的时代巨变相吻合。消费文化的变迁与身份认同的变迁,是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下一个相辅相成、双向互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