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认识基础:艺术素养是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构成
一、艺术素养是提高小学教师个人素养的重要内容
艺术素养是形成个体丰富的精神生活、健全的健康人格的重要资源。作为在读大学生,小学职前教师正处于人格发展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经历的人文艺术教育,对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开拓思想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人格修养和综合素质等,都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联系到他们未来的职业价值,可以说他们个人素养的水平,在一定意义上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与国家的未来,而且关系到年轻一代个体在社会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对促进未来小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个性开发、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智能的提高等人的全面发展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的整体素质是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和影响社会进步的第一要素,艺术素养是个体素养的重要构成。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和认知心理学教授加德纳经过多年对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的研究证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的,通过大量心理学的实验数据和实例观察分析,他认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思维方式:语言智能、数理逻辑及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环境智能,而所有这些智能都能够通过艺术教育得到发展。当然,加德纳所说的“艺术教育”,不仅仅指掌握艺术的技巧和要领,而是指学生通过艺术这一个人化的学习领域,激活并深入地体验自己和他人的感情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学习与欣赏,是激活个体整体认知与思维方式的桥梁和载体。
提高小学职前教师的艺术素养,也是应对当代中国教育现实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尽管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非常强调美育的作用和价值,并在不同时期的课程方案中强制性地规定了艺术类课程的课时安排和教学要求,但在多数中小学现实生活中,迫于巨大的升学和考试压力,以及艺术教育师资短缺等原因,普遍存在着轻视艺术教育甚至忽略艺术教育的现象,艺术类科目的教学要么满足于简单技术的传授和练习,要么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自由活动,要么教学时间被其他所谓“主科”占用,“主科”教师抓紧时间灌输考查考试的知识要点,学生忙于死记硬背、埋首题海,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学生书面考试的成绩提上去了,但精神生活的丰富性、思维活动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却降下来了,导致学生在中小学生活过程中精神生命成长失去活力和生机。
当今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使提升小学教师艺术素养成为必要。一方面从理论上讲,大学生活摆脱了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大学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和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多元学习、生活、体验、创造的可能,但实际上,由于中小学学习与生活方式的惯性,多年被动灌输式教育的经历已经使他们安于受人指派,他们生活中的激情与活力因长期的压抑已经到了非再激活无以焕发的地步;另一方面,现代高等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也使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
从源头上讲,大学为研究高深学问、成就博雅人才之所。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程度的加深,知识经济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和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专业化、职业化在大学教育中日渐成为主导价值观和大多数高校的发展模式;高等教育因过度关注现实经济、政治需求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丰富,理性与情感、成人与成才关系疏离,导致学生发展功利化、碎片化。尽管在所有的大学里都开设通识课程,但在专业化的大学教育模式下,专业知识挤压了通识课程的发展空间,导致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理性发达、情感萎缩,形成普遍的重“知识”轻“人文”、重“成才”轻“成人”的局面,大学教育沦落为学生获取谋生工具的手段,造成大学生“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的困境。理性与情感、物质生活与精神生命的对峙,导致大学生身心发展碎片化:理想失落、信仰迷茫、社会责任感缺乏,满足于“生活着”的现实状态,而缺乏对于个体与社会生活的深度思考,缺乏生活的意义感和自由感,这种现象的形成多是由于个体生命场域的狭小、视界萎缩以及文化底蕴单薄而导致的人文素养、自由精神缺失。虽然说这些问题在世界不同地域的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但在当代中国大学教育中尤其突出,因此,如何重寻大学教育失落的人文情怀和博雅传统,使大学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完全发展的人”的教育,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不只一条,但提升大学生(当然包括小学职前教师)的艺术素养肯定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且有效的方法,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爱因斯坦把植根于艺术的想象力看作比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发展潜能,他认为艺术可以开拓人的无限想象力;科学家李政道则把科学与艺术看作一枚硬币的两面,认为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钱学森先生也认为,扎实的科学知识功底和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造就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人的必要基础,艺术素养是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的催化剂。
艺术素养的提升可以促使小学教师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体。德国杰出的诗人、哲学家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认为,艺术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美化人类自身、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艺术类实践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胸怀得到拓展。从个体成长的角度看,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态度,培养他们以审美的角度看待生活,摆脱纯功利性的生活目的,实现人的全面高层次的审美追求,对加速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专业人格和专业角色的营造具有深层和稳定的效果。
对于小学教师个体素养的提升来说,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全方面、多层次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培养具有高雅审美情趣、一定艺术实践能力、敏锐审美眼光、厚实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小学师资,是我们认定的小学教师培养的独特路径。
二、艺术素养是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构成
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正处于人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儿童,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看,他们尚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所说的“前运算时期”,具体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认识遵从由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直观、参与、经验、体验是他们获得知识和形成社会经验的主要方式,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素养,以保证他们有能力体察并理解学生丰富而独特的情感体验、有能力具体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有能力在具体复杂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创造性地捕捉和创造资源,生动活泼地推进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艺术素养是提高小学教师情感表达能力、灵活创造能力、情境洞察能力、行为感知能力的重要驱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正如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一样,缺乏艺术素养的小学教师也将可能是缺乏专业发展张力和创造动力的教师。
首先,良好的艺术素养有助于小学教师良好师德的养成。艺术是美的情感陶冶,艺术是美的生活体验,艺术是美的思想熏陶,艺术教育是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情操、情怀的重要途径,是美德形成的必由之路。蔡元培先生在《哲学通论》中称美育为情感教育,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美育的内在意义。经亨颐先生视艺术教育之美“非术之美,乃为美的人格之陶冶”,把培养师范生“高尚之品性”作为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李叔同则谨守“人格为先”的教育信念,把艺术作为促使学生“陶冶精神,道德润心身”的利器。这些见解充分说明了艺术素养在形成小学教师良好人格、高尚师德方面的重要价值。
其次,艺术素养有助于提升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从专业的角度讲,小学教师不仅应具有与教学科目相关的学科知识、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还需要良好的语言交流和沟通能力、情绪理解和表达能力、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知识技能的现实转化能力,这些能力虽然可以通过学习、操练获得,但艺术素养的提升更能使这些能力的获得快速、高效、高质,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更灵活、更具有接受性。因为,艺术培养的是直接的感觉经验,其目的旨在联系人与经验,架起词语和非词语之间、严密逻辑和情感之间的桥梁,以便使人更完美地理解整体世界。艺术教育在促进人的直觉、推理、想象、技巧及表达交流中,能提升人的整体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多种感知和思维,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类的古今经验,学会借鉴、尊重他人,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可以说,艺术教育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的知觉能力和表现能力,进而使其语言交流能力、表现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从技术的角度讲,良好的艺术素养有助于小学教师在专业实践中做得更好:“讲”得好(说话)、“写”得好(书写)、“画”得好(简笔画)、“组织”得好(沟通),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广征博引、触类旁通,把弹、唱、书、画、舞等艺术手段灵活应用于日常的专业实践之中,造就丰富、灵活、有活力的课堂风格。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有较高的综合艺术素养的教师,往往都能够以幽默风趣、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方式教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赢得同仁、学生好评。
第三,艺术素养有助于提升小学教师的融合创新能力。众所周知,教育教学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它不是按照既定程度的操作过程,而是面对真实、复杂情境的即时判断、抉择、行动、评价和反思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专业智慧,也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教育教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小学教师培养中需要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但这些技术和技能是基础性、工具性的,是需要在具体而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创造性地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是一种弹性巨大的艺术活动。艺术的灵魂是创造,艺术的形式在于不拘一格;教师的工作富于挑战,长于创新,教师工作的重要价值在于具体情境中的教育智慧,这是一种创造的智慧、实践的智慧,与艺术的精髓不谋而合;艺术教育不仅仅在于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越转换的多种能力,具有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书法等融为一体的艺术素养,更有利于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实际上,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创新具有另外一层内涵,即增加小学教师在专业生活中的韧性(尤其是在入职初期),调节他们对职业的情感和认知,提高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也即是说艺术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教师合理调节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遭遇挫折、倦怠、困惑、压力时的情感状态,因为艺术可以帮助人充实生活,减轻过重的心理负担,调节紧张的情绪,使他们有可能转换视角看问题;同时,艺术实践可以为情感的表达和创造性冲动提供出口,对人的心理和情绪可以起到长久的滋养与保健作用,帮助教师与学生、家长、同事高质量的互动,提高自己的职业效能感、职业信念,从而提升他们源自专业生活的幸福度,以强化其专业意志,稳固其专业自信,提高其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
最后,提高艺术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完善健康人格的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审美能力的培养、认识与思维能力的提高、积极情绪和情感的陶冶等,都需要小学教师的支持和指导,而且这一阶段的教育成果,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终身的发展质量,因此小学教师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要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首先要提升小学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其中便包含着艺术素质。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艺术素质或艺术素养,并非指培养小学教师从事艺术教育教学的专业素养,而是渗透在他们日常生活、行为、专业能力中的精神、态度、情感,当然也不排斥技术和技能,这一点将在下文做进一步阐释。
具有综合性和普及性质的艺术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我们高等学校教育中相对缺失的教育,更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师非常有必要培养和提升的方面:全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0—2010)》,其中大量的内容面向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其核心的目的就在于以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来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此培养素质全面的新时代创新人才。这从一个侧面呈现出政府和社会对艺术功能与价值在人才培养中的认知深化。由于素养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素养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各级各类小学对既有教育教学新理念,又有较高综合艺术素养和教育教学专业技能的师资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这样的需求既是对我们已有探索与研究、实践的认可,也是对我们提出了不断更新以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挑战。
总之,不管是对于小学教师个体人格发展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形成来说,还是对于他们未来专业工作的需求来说,艺术素养都是未来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素养,是小学教师培养阶段应该强化和提升的方面。作为专门的小学教师培养机构,我们有责任而且有条件、有能力来帮助未来的小学教师达到这一专业素养要求:责任基于我们对小学教师成个体之人和成专业之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的认知;条件有赖于我们不曾中断的百年师范教育传统;能力则源于我们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