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功能成像及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参考文献

[1] 包尚联:《脑功能成像物理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汪九云:《神经信息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 Gerwin Schalk, Jürgen Mellinger:《BCI2000与脑机接口》,胡三清,译,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4] 赵仑:《ERP实验教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5] 谢耀钦:《脑电电流场与其高分辨逆问题的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6] 邹凌:《基于非线性优化及独立分量分析的脑电源定位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7] 吴畏:《基于统计建模的多导联脑电信号时空建模方法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8] 丁斐:《神经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 陈宜张:《神经生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 潘映福:《临床诱发电位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

[11] 刘增荣,文铁桥,姚晓东:《脑与非线性动力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 Varela, F., Lachaux, J.P., Rodriguez, E., Martinerie, J.The brainweb:Phase synchronizationandlarge-scale integration.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2001,2 (4):229-239.

[13] 赵梦琰,李扩,鲍刚:《利用小波包的脑电源定位算法仿真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第12期。

[14] 郭婧:《基于听觉注意的认知脑机接口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年。

[15] 李璜玮:《脑电逆问题研究:状态空间理论》,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

[16] 李颖洁,邱意弘,朱贻盛:《脑电信号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 王攀:《基于小波变换和多域融合的脑电信号特征提取》,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8] 吴畏:《基于统计建模的多导联脑电信号时空建模方法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19] 吴清:《脑电信号源数值解法的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1年。

[20] 李勇,高小榕,杨福生,等:《高分辨脑电图的理论研究》,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5年第1期。

[21] 谭郁玲:《临床脑电图与脑电地形图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版。

[22] 刘增荣,文铁桥,姚晓东:《脑与非线性动力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 计瑜:《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P300脑电信号处理算法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24] 董长虹:《神经网络与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25] 叶柠:《基于脑电信号的脑—机接口的关键技术与实验研究》,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26] 大熊辉雄:《临床脑电图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 杨立才,李佰敏:《脑—机接口技术综述》, 《电子学报》,2005年第7期。

[28] 尧德中,刘铁军,雷旭:《基于脑电的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29] 张海军,王浩川,赵雨斌:《基于小波包技术的EEG信号特征波提取分析》,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第23期。

[30] Babiloni, F., Babiloni, C.High solution EEG:A new model spatial deblurring method using a realistically-shaped MR-constructed subj ect's head model.Electroneceph Clin Neurophys,1997.

[31] Zhang, Y.C., Zhu, S.A., He B.A second-order finite element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three dimensional EEG forward.Physi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2004,49(13):2975-2987.

[32] Wolpaw, J.R., Birbaumer, N., Heetderks, W.J., et al.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echnology:A review ofthe first international meeting.IEEE Trans Rehab Eng,2000,8(2):164.

[33] 胡友盼:《脑电信号的运动想象特征提取与识别算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34] Pfurtscheller, G., Neuper, C., Guger, C., et al.Current trends in graz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research.IEEE Trans Rehabil Eng, 2000,8(2):216-218.

[35] 孙久荣:《脑科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 Reinhold, S., Alois, S., Felix, L., et al.The self paced graz brain computer interfac:Methods and applications.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euroscience,2007:1-9.

[37] Boeker, K.B.E., van Avermaete, J.A.G., van den Berg-Lenssen M.M.C.The international 10-20 system revised: Cartesian and spherieal co-ordlnates.Brain Topoer,1994(6):231-235.

[38] Wolpaw, J.R., Birbaumer, N., McFarland, W.J., et al.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echnology:A review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mee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2000,8(2):164-173.

[39] Wolpaw, J.R., Birbaumer, N., McFarland, W.J.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for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02,113(6):767-791.

[40] Yasuo Yamashita.Theoretical studies on the inverse problem in electrocardiography and the uniqueness of the solu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1982,29(11):719-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