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来帮忙:不打不骂不讲大道理的育儿魔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每个人都是故事大王

人们因故事而联结。

和一个愿意讲故事的人生活在一起,是孩子的福气。每个人身上都深藏着远古的故事细胞,是天生的故事大王。给孩子讲故事,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有人说,故事是疗愈的药,是滋润的水,是照耀的光。还有人说,故事是一条小溪,是一颗星星,是一个温暖的怀抱。在养育孩子的烦恼琐事中,故事也像一位魔法师,瞬间现神奇,常常送惊喜。

狄更斯说:“小红帽是我的初恋。我想要是我娶了小红帽为妻,我就会知道什么是完美的幸福。”狄更斯和历代成千上万的儿童一样,被童话故事迷住了。因为狄更斯懂得,与任何其他事物相比,童话故事的形象化描述能够更好地帮助儿童完成最艰巨,但又是最重要和最令人满意的任务。[1]

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我给他们讲故事、编故事超过了10年的时间。这些经历让我体会到,无论我们信奉和选择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和教育理念,故事,对孩子、对我们大人,都是非常好的食物。

讲一个小小的故事,养育孩子的烦恼琐事就会变得意兴盎然。编一个小小的故事,硬邦邦、冷冰冰的大道理就会摇身变成柔软、温暖的仙子。

我的孩子起床困难,讲个故事,他就“噌”一下起来了,脸上挂着美滋滋的笑。

我的孩子不想上幼儿园,讲个故事,他就愿意去了,轻松跟我告别。

我的孩子调皮捣乱,讲个故事,他就规正了行为,而不带半点愧疚。

我的孩子害怕、烦躁,讲个故事,情绪之流就在故事之河中来了又走。

我还用讲故事的方法帮助他们自信、自立、关爱他人,让他们能够以确信自己的方式生活在人群中。

如果你来尝试,你将体会到让孩子独自阅读,让孩子听音频故事,和你亲自给孩子讲故事,有多么大的不同。如果你来尝试,给孩子讲一个现成的故事,和你专门给孩子创编一个故事,又会有多么大的不同!

这种不同在我看来,就像是下馆子吃饭与吃自家做的饭菜之间的区别。家常饭菜不是那么讲究,没有丰富考究的调料。可是,从那些家常饭菜中散发出的妈妈的味道,会弥漫于孩子的整个童年和长长的一生。

人生不易,育儿充满挑战。我和你一样,经历过挫败、无助、抓狂的时刻。好在有故事常常光临。这些故事都是我真实的人生经历,我想借此与你分享:

养孩子,可以轻松一点;

过日子,能够温暖一点。

让我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来认识这本书:它主要围绕“为什么”“讲什么”“怎么讲”等和故事高度相关,以及大家又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展开,附有大量的参考案例。每一个章节都可以独立来看,你在使用的时候可以从任何一个你需要或者感兴趣的地方入手。

为了查阅和运用的方便,本书的案例特意将“问题”和“疗愈故事”进行了对应,并且将故事的背景和使用效果也用“故事化”的方式讲述出来。背景和效果均是真实的。因为都是未成年的孩子,书中的人物,包括我家的孩子在内,均使用化名。

这本书中的故事案例,也是我养育孩子的真实经历。我希望你不仅把这些案例当作工具来使用,更是把它们当作故事来看待,从中获得一点点借鉴,消化成属于你的经验,讲出属于你的版本的故事。本书第一稿比现在长很多,甚至考虑过按照上、下册来出版。还有不少人希望我整理出一个“宝典”,什么问题对应什么故事。我却坚决不这样做。我的初衷是给大家一些提示,请你来亲自给孩子讲故事、创编故事。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加了解你身边的孩子。相对于你这个“人”来说,故事只是扮演“帮忙”的角色,你才是引领和照耀孩子的那颗星星。

故事是保健医生,不是急诊大夫。如果平时几乎不给孩子讲故事,有了“问题”才想到故事,故事的作用会大打折扣,最重要的是讲的人难以摸到头绪。

尽管故事的疗效显著,我更鼓励大家不带特定目的地给孩子讲故事。故事并不是万能的。同一个故事对于不同孩子的疗效也不尽相同。还有一点很重要,生活是故事,但故事不是生活,不能用故事代替规则。

我们不需要整天给孩子讲故事,“过犹不及”。带有特别治疗作用的故事和其他所有治疗手段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干预。既然是干预,就意味着不是越多越好,需要适时适度。

我特别赞同中医师李辛的观点:“‘病’是生活总体质量的呈现。立足内心,好好生活。要治疗身体的疾病,最大的调节阀门还是在生活中。”给孩子讲故事在这个层面上跟中医非常雷同。我给孩子创编故事的很多灵感都来源于琐碎的生活。

给孩子讲故事吧。一旦你开口,很快你就会得到孩子满足而又诚心诚意的赞叹:

“你就是故事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