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采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通过研制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智能行为。人工智能自1956年诞生以来,历经艰辛与坎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专家系统、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机器人等相关的应用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泛使用的互联网也正在探索应用知识表示和推理,构建语义Web,提高互联网信息的效率。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未来三年以及十年的发展目标,提出包括“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智慧能源、“互联网+”普惠金融、“互联网+”益民服务、“互联网+”高效物流、“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便捷交通、“互联网+”绿色生态和“互联网+”人工智能11项重点行动,充分发挥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作用,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催生经济新格局。

人工智能的长期目标是建立达到人类智力水平的人工智能,智能科学指明了其实现的途径,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开展探索。2013年1月28日,欧盟启动了旗舰“人类大脑计划”,未来10年将投入10亿欧元的研发经费,目标是用超级计算机多段多层完全模拟人脑,帮助理解人脑功能。2013年4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一项重大计划,将进行历时10年左右、总额10亿美元的研究计划——运用先进创新型神经技术的大脑研究BRAIN,目标是研究大脑中数十亿神经元的功能,探索人类感知、行为和意识,希望找出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症)等与大脑有关疾病的方法。我国也在积极酝酿开展类脑智能的研究。

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革命将开创人类后文明史。如果说蒸汽机创造了工业社会,那么智能机也一定能奇迹般地创造出智能社会,实现社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促进知识密集型经济的大发展,在这方面人工智能将发挥重大作用。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的科研与教学实践基础上,吸取国内外多种人工智能教材的优点,参考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编写而成,具有下列特点:

1)科学性。全面阐述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力求概念正确,有效结合求解智能问题的数据结构以及实现的算法。

2)实用性。根据人工智能实际应用需求,安排知识表示、自动推理、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内容,并通过大量的例题讲解解题方法。

3)先进性。尽可能吸收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人工智能领域在分布式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智能和类脑智能等方面的最先进水平。

4)可读性。文字表述力求通俗易懂,文笔流畅,使读者易于理解所学内容。在内容安排上力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全书共12章。第1章简要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研究发展的状况以及各个学派的观点,并对其研究与应用领域进行了必要的讨论。第2章介绍基本的知识表示方法,包括产生式系统、语义网络、框架理论和状态空间,并介绍概念依赖、脚本和本体等方法。第3章讨论自动推理,对各种搜索技术、博弈问题、产生式系统、归结推理规则和归结原理,以及非单调推理等进行讨论。第4章是不确定性推理,讨论主观贝叶斯方法、确定性理论、证据理论,以及模糊逻辑和模糊推理等内容。第5章是机器学习,介绍归纳学习、ID3算法、类比学习、统计学习和SVM、强化学习、进化计算和群体智能等。第6章讨论神经网络,重点介绍感知机、前馈神经网络、Hopfield网络、随机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和自组织神经网络。第7章介绍专家系统,主要介绍专家系统的基本原理、典型的专家系统和开发工具。第8章是自然语言处理,主要阐述自然语言词法、句法、语义分析、真实文本语料库和语用分析等方面,介绍自然语言处理所涉及的关键技术。第9章讨论智能体技术的重要概念和关键技术。第10章论述智能机器人,探讨智能机器人的体系结构、视觉系统、自动规划,列举智能机器人的重要应用。第11章是互联网智能,介绍语义Web、本体知识管理、Web技术、Web挖掘、搜索引擎和集体智能等。最后一章探讨类脑智能,展望类脑智能发展的路线图。

在本书的每章后面都附有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为了加强课程的实践环节,书后列出了课程习题,使读者能够应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在最后列出了参考文献,读者可以从中进一步学习。

本书内容力求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条理清晰、前后一致,既强调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又要反映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本书包含了作者多年的科研和教学实践,也吸取了国内外同类教材和有关文献的精华,在此谨向这些教材和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也向提供帮助的许多老师和学生表示感谢。

本书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脑机协同的认知计算模型”(项目编号:2013CB3295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云计算的海量数据挖掘”(批准号:61035003)、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颌面部组织缺损和畸形重建相关技术研究”(批准号:2012BA107B02)等的支持。在本书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表诚挚的谢意。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人工智能课程教材,也可以供从事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的科技人员学习参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内容进行取舍。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书中不妥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诚恳地希望专家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帮助本书改进和完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