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成长主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序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成长主题研究》就要出版了,作为该书的指导者与合著者,我感到很高兴。张明2014年到浙江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读硕士,我是他的导师。本书就是在他硕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

张明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学习非常踏实、刻苦,对学术非常虔诚,付出了很多。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前,他曾多次找我商量硕士论文的选题,最终确定了“麦克尤恩小说成长主题”这一研究主题以及论文的整体框架和结构。他的论文最初叫《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成长主题》,提交的成稿约有七万字,作为一篇硕士论文,篇幅相当可观,在最后的答辩环节,也得到答辩委员的一致好评。张明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项学术活动,硕士一年级就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独立发表论文,具备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曾获得包括“研究生学术创新奖学金”“浙江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等在内的多项奖励和荣誉。2017年初适逢浙江师范大学申请审核制博士招生,虽则条件苛刻,但因其成绩优异,张明顺利通过考核,被我校免试录取,成为我校第一届通过申请审核制招生的博士研究生,继续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之后,我建议他继续完善他的硕士论文,认为论文在整体结构上可以增加一些篇幅,细节上可以再丰满,内容上也可以扩充,尤其是对“成长主题”这一问题的探讨只有在世界文学史的观照下进行,该论文才会更突显其价值和意义。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小书。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本书从初稿至定稿均是由张明一人执笔完成的,我只是做些指导性的工作。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对于一位刚刚硕士毕业的博士一年级学生来说,写成这么一本书亦是很难得的。

最初使我注意到“成长主题”这一问题的是“80后”的“青春小说”。“80后”小说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其突出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成熟的“青春文学”。若从严格的“成长小说”的定义出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能被界定为“成长小说”的作品其实相当有限,但“80后”小说家创作的“青春小说”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与以往的青春文学、校园文学不同的是,在“80后”小说中,校园、成长、青春是其主体内容,绝大多数“80后”小说家都是写与个人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经历、感受和想象,这种经历和感受具有“本体性”。新世纪的“青春小说”的喷井式的爆发为当代“成长小说”或“成长主题小说”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80后”“青春小说”的涌现有其现实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为“青春小说”的创作、传播和接受创造了条件,然而若要深入理解这一文学现象,就必须注意到“青春小说”所背靠的西方“成长小说”的这一文学传统。例如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小说家塞林格的代表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曾在80年代在中国形成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更是成为许多青少年读者眼中的“叛逆英雄”的代表。我们在“青春小说”的一大部分作品中都能找到“霍尔顿”的影子。这些作品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作品的影响,或许我们可以说,它们是西方“成长小说”的种子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萌芽。

作为一种小说样式,“成长小说”在西方文学中已有超过两百年的历史,而“成长”作为一个文学主题,则可追溯到更早的古希腊时期。从其流变历史来看,“成长主题”的发展具有“人本特色逐渐明朗”和“价值表达日趋多元”两大特点。在西方的历史背景下,“成长”成为一个文学主题,是有其必然性的。所谓“成长”,归根结底是人的成长,“成长主题”本质上是关于人对自我的认识,这和西方人文主义的思想传统有很大的关联。“成长主题”强调个体精神的蜕变、灵魂的净化、思想的成熟,强调人物主体的生成,而“人文主义”则强调对个体的关怀,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因此西方文学中的“成长主题”的发展与西方人文思想的勃兴是相呼应的。18世纪歌德的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年代》被公认为是“成长小说”的开端,主人公麦斯特在与社会的交往中,遭遇挫折,经受磨砺,通过种种迷误而走上正途,最终认识并实现了自我价值。这种写法在更早时期的德国文学譬如17世纪格里美豪森的《痴儿历险记》中就已经存在,但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将人物思想的发展作为小说刻画的重点,这一特点却是此前的小说所没有过的。18世纪的后半叶,欧洲刚刚相继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的主体性被从宗教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于是认识主体以及主体与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歌德《威廉·麦斯特的学习年代》为代表的德国成长小说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在某种意义上,“成长小说”是西方人文主义这棵大树上所结的一个果子。我认为,评价任何文学作品都不能脱离其所依托的某种文学传统,不论是对中国文学还是对外国文学来说,皆是如此。一部文学作品只有放在文学史的坐标系中,我们才能够看清它的失与得,并借此评价它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在本书的开头,张明首先对成长小说以及成长主题的概念做了较为详细的辨析,并认为若要完整地解释“成长”,必须回到产生这个词的历史语境中去。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一种尝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我们对成长主题的认识,对评价文学创作的突破与局限,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提出:成长最本质地就在于人的主体的生成,即主体性的凸显和主体意识的发展;由于个体的成长直接地与主体性相关,而主体具有社会、文化乃至政治等不同层面的意义,因此个体的成长就必然地要涉及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问题。他的这一结论将成长主题所涉题材范围大大地拓宽了,对于成长主题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本书的主体部分,张明选取了麦克尤恩的多部作品,从多个角度对它们进行了阐发与解读,许多观点和解读都具有原创性。正如张明在书中所说:麦克尤恩小说的成长主题牵涉文化、社会、政治、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与个体身份认同、性别认知、自我建构等问题皆有密切联系。麦克尤恩小说的成长主题研究对于认识西方社会的主体危机、社会矛盾、文化冲突等问题皆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书的一个价值所在。

就本书总体而言,张明以伊恩·麦克尤恩全期作品为研究对象,以成长主题作为切入点,从个体身份、家庭、历史、伦理等多元视角出发解读作品,具备宏观的视野和整体思维。他在评述作品价值的同时注重其与文学传统的关联,表现出一定的历史眼光。我认为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本书在细节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名义上的合著者,我本想对这些问题作更深入的研究,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继续,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关于做学问,我一直秉持着专业有界限,学科无壁垒的态度,在指导该书写作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强调,要有开阔的眼界,不能固守于某一个理论或某一个现象,要以问题为中心来研究文学,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学问做得深透。在跟我读硕士的这三年中,张明的进步很大,《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成长主题研究》是对他这三年学习的一个总结,也是标志他成长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张明的学术生涯才刚刚开始,我希望他能够再接再厉,在今后取得更大的进步!

高玉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