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秋暮西归途中书情
耿耿旅灯下[13],愁多常少眠。
思乡贵早发[14],发在鸡鸣前。
九月草木落,平芜连远山[15]。
秋阴和曙色,万木苍苍然。
去秋偶东游,今秋始西旋。
马瘦衣裳破,别家来二年。
忆归复愁归,归无一囊钱。
心虽非兰膏[16],安得不自燃。
【解读】
此诗写作时间不详,王汝弼《白居易选集》认为“此诗亦早年漂泊时作。”今从其说。题目交待出此诗写于秋天,诗人正在归家的旅途上。前四句写在客店中的忧愁和离开客店,“发在鸡鸣前”写出了思乡之情的迫切。次四句写沿途所见的景色,有远处秋山,有近处草木;有天空曙色,有地面森林。“去秋”四句交待东游与西旋的时间,描绘自己穷愁潦倒的窘境。最后四句写自己“忆归复愁归”的矛盾心态。读此诗,在我们眼前会浮现出一位贫困的游子正在赶回家乡的身影,他的心里充满了思家与忧贫的双重情感。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17]
时难年荒世业空[18],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19],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20],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解读】
唐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在洛阳侍奉母亲,兄弟姐妹分散在五处。诗人对月怀人,写下了这首诗。“时难年荒”写国家的不幸,“世业空”写个人家族的不幸。这一句是总写,以下分写弟兄羁旅、田园寥落、骨肉流离的离乱景况。“五、六佳,雁行本兄弟事,用得自然,‘辞根’、‘九秋’皆沉着。”(胡以梅《唐诗贯珠》)“千里雁”、“九秋蓬”,对仗工稳,境界开阔。结尾两句照应诗题中的“望月”,用一句进行总摄。虽然亲人分散异地,但心在一处,情在一处,彼此关心,彼此牵挂。大家都有一个美好的回忆:月光中的故乡,昔日故乡月光中的欢快生活。昔日的明月,与今夜的明月,同是一月,昔日兄弟在一处,欢快无比;今日各自漂零,会面无期。此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以白描手法,家常话语,抒写离乱之中的手足亲情。一气贯注,感慨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