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女性批评”:从肖沃尔特谈起
女性主义批评假定:“所有的写作都打上性别的烙印。”[38]基于不同的性别经验和心理因素,作家会把他/她的性别观念有意无意投影在文学文本上,这些性别观点和固有形象给文学文本打上了性别烙印并赋予不同的性别内涵。由此,广义上讲,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以批评的性别缺场问题进入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论争。它以性别和性别差异为出发点,考察女性文学历史上被压抑的女性声音、被藏匿的妇女经历和被忽略的妇女所关心的问题,而以文学文本分析作为切入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于阐释女性主义文学史和表达“至关重要”。[39]伊莲·肖沃尔特本人就是带着对性别意识的关怀和思考,进入文学遗产中性别文化身份的清理和考察的。
然而,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还没有浮出地表之时,肖沃尔特形单影只的探索异常艰难。1968年,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期间,她以“少数派”访问学者的身份赴英国进行狭隘、古怪、无前途的维多利亚妇女小说家的双重批评标准的研究。肖沃尔特先期思考的目标是要寻找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一种能把妇女的智力和经验、理性与痛苦、怀疑和幻想凝聚在一起的新的语言。她提出的问题是:女性是如何被界定的?我们应该如何重新界定自己?性别关系、两性的权力斗争何以在文本的政治中呈现?将女性纳入历史文本又如何改变以往的性别预设机制?性别歧视如何制约妇女的写作?女性文学是否拥有自己的文学类型、主题、意象、隐喻和情节特征?在文学流通和消费领域中,男性文本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如何被传播?女性又是如何被诱导,被压抑后进入“男性崇拜”和否定身体物质的符号系统的?文学的标准和传统旨趣是什么?谁制定的标准,为谁服务?体现文本中的两性关系如何体现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在进入男性即父子君臣的文化符号结构之前,肖沃尔特的上述思考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杜撰的。在女性批评学说体系的形成之初,她亲身参与和体验女权运动第二次浪潮;耳濡目染学院派女性主义批评的呐喊之声和英国维多利亚女性作家文学文本研究的热潮,这些都成为肖沃尔特在女性主义批评还是一片“荒野”时,看到的可以燎原的“理论”阵地的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