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聊经济:从周赧王到隋文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榆荚青钱飘已尽

刘邦的无奈选择

秦朝还没来得及解决通货紧缩带来的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就已经成了历史。之后楚汉争霸,在韩信、萧何、张良等一干名臣的协助下,刘邦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于公元前202年正式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西汉。

但是得到天下之后,国计民生的事情一件一件铺到案头,刘邦和他手下的这帮智囊便开始头大了。

刘邦

当务之急第一条,秦朝灭亡了,而秦朝的规矩在刘邦初入咸阳的时候就喊过几嗓子“废秦苛法”给废除了,那现在应该立什么新的规矩呢?

不得不说,秦朝在文化控制方面做得还真是相当严格:古代那些规章制度典籍的东西都被收归了国库,在秦末的战乱中化为乌有,而秦朝的书籍绝大部分都是医药、种植或者算命等技术工程类。秦朝实行所谓“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制度,也就是官员同时也承担了教化百姓的责任,而教学的内容,便是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这一制度,让秦朝的法律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

按照秦朝制度设计者商鞅的设想:整个秦国就像一个大机器,每个国民好比是机器上的零件,都一丝不苟、毫无怨言地默默工作、战斗,以此支撑大秦朝的千世万世并且代代相传。正因为如此,独立的思想对于秦国来说是危险的,人们一旦开始思考“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开始有点儿文艺有点儿愤青,那么也就意味着机器上的零件开始不安分了。而这也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毁六国史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果“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秦朝二世而亡。这给刘邦留下了一个大麻烦,因为实在没有其他的规章制度可循了,而秦朝的政府文件又保存得相当完好,于是刘邦别无他选,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又拿回了秦朝的法典,开始“批判地继承”。因此,秦朝留下来的货币和经济制度,也都基本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下来。

由于刘邦和萧何对“秦半两”感情深厚32,所以汉朝初年的钱币依然沿用了半两的称呼。在家国一体的皇权社会,自然是刘邦以皇帝之尊,自任中央银行行长了。奋斗半生,终于掌握了国家机器的铸币权,自个儿铸钱花的日子可算到了!但是当刘邦真的兴高采烈想铸钱的时候,却发现手里的铜少得可怜。

有人会说,铜不像粮食那样是消耗品,只会流通,按理说秦朝都能铸钱满足天下的要求,那么汉朝同样应该也可以,为什么反而汉朝政府没有铜了呢?这其实还是与秦汉的国家政体有关。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就走上了重军功而轻血统、重刑法实务而轻学术理论之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更是废天下封国为郡县,休说是六国原贵族的后代,即便是秦始皇自己的子孙,如果没有军功,一代之后也不过是庶民而已。不能不多说一句,这一制度虽然看上去很公平,但确实过于超前了。原来的六国贵族本来就国破家亡,发现在秦朝居然沦落到什么特权都没了,能不一有机会就想造反吗?

而汉朝则不然,刘邦能得天下,本来就依赖于很多原六国贵族的功劳,比如开国功臣张良便是韩国贵族之后。所以刘邦开国的时候也要裂土酬功,把功臣和刘家的亲戚封为诸侯王掌管一国,而汉朝的中央政府,只直辖十五个郡。

可见,汉初朝廷的权力是远远不能与秦朝初年统一六国时相比的,所以秦始皇即位之后,想的是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行统一之实。但汉朝则相反,汉朝天子即位之后要做的,却是利用统一之实,慢慢地把夺天下时分封出去的权力拿回来。

汉时天下主要的产铜区域大都在当时吴王刘濞的封国内,即如今苏州一带。中央政府要用铜很有些困难,即便刘濞是刘邦的侄子不计较,其他国未免也会担心汉朝也要夺了他们的铜山。

没有铜就没法铸造足够的钱,于是汉朝的中央政府只能改铸不足量的半两钱在全国发行。并且由于政府手里的资源太少,铸的钱也很薄,中间的方孔大,看起来像榆荚一样,因此被称为榆荚钱。不过这在汉初倒未必是坏事,汉初百废待兴,大钱的用处也不是太大,轻的半两钱,老百姓也不会真的当半两去用,按照其实际重量略有增减地交易,倒也能继续。

但是问题在于,在铸钱这方面,诸侯国和汉朝中央政权的利益并不是一致的。诸侯王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希望能够享受自己土地上的产出,而不是被中央政府用不足斤两的铜板买走。诸侯王们自然也不是傻瓜,哪能被刘邦占了这个便宜?于是打起了自己的算盘,如果说异姓王们还多少因为自己是外人有点束手束脚的话,同姓的汉室宗亲诸王则就不客气了,比如吴王刘濞。

话说汉太祖刘邦听到吴王来朝见,心里还是很高兴的。最近这几年虽然天下粗致太平,但是对外要防备匈奴,对内要提防以及威慑心怀不轨的异姓王侯,方方面面都需要铜板来说话;而汉室初建,也是百废待兴,自己都恨不得把一个铜钱掰成两半儿花。现在亲侄子来了,还是封在吴国那依山靠海的地方,又有个大铜矿,想来应该会带来不少铜器和铜钱作为贡品吧。

“臣刘濞参见陛下!”刘濞扬尘舞蹈,规规矩矩按照参见皇帝的礼节给刘邦行足了大礼。

“不必多礼,平身吧。”刘邦眼里充满了期待。

刘濞说:“陛下日理万机,诸事操劳。吴地别无所处,唯奉上新铸铜钱五十万,但能为陛下减忧一二,小侄纵万死亦不惮其劳矣!”

刘邦不禁心花怒放,心想到底还是血缘可靠啊,忙不迭地客气了几句就把礼单接下来,又是叙话又是赐宴,还赏赐了刘濞很多从秦宫里面搜罗来的珍宝。双方宾主尽欢,其乐融融。

唯一不和谐的音符来自皇帝喊来陪坐的九卿之一内史,内史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后来连皇帝看到了都不高兴了,心想这刘濞再怎么说也是我刘家人,还给我送了这么多的铜钱充实国库,我赏赐给侄子点儿东西,我还没心疼,你一个替我管国库的心疼什么?

于是等吴王满面笑容地离去,刘邦便把内史召来,语重心长地开导他说:“吴王是朕的亲侄子,这次又给国库贡献了这么多铜钱,内史也不要因为朕略有赏赐,就不高兴嘛,天子毕竟要有天子的体面。”

内史默默地把手伸到袖子里面,掏出两片青色的、圆圆的金属片,恭恭敬敬地递给刘邦身边的太监,由太监转呈刘邦。“陛下明鉴”,内史说:“可知此物为何?”

刘邦很好奇,拿起来这两片金属左右看了半天,只感觉手上仿佛轻如无物,但是仔细看——刘邦戎马一生,眼神还不错——能看到“半两”二字。猛然间,刘邦回想起内史看到自己大笔赏赐刘濞时那肉疼的表情,不由得大惊失色:“难道这就是吴国进贡来的铜钱?!”33

“陛下圣明。”内史短短四个字击碎了刘邦心中的侥幸。他捏着这两片蝉翼一般的铜钱,全身都在颤抖:“刘濞小子,有胆你再来!吃朕的,拿朕的,朕要你通通给朕吐出来!”

刘邦的报复迅速而猛烈——中央政府也开始充分发挥铜的延展性,铸造不足分量的铜钱,专门用来赏赐到长安打秋风的诸侯们。

这么循环来循环去,汉朝中央政府和各地诸侯王治下的铁匠及铜匠都几乎参与到了这场“比轻”大赛中,半两钱到后来已经轻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34可考的目前出土最轻的半两钱,已经到了单片在普通天平上称不出重量的地步,两片合起来大约0.1克,但是仍然能看到“半两”的字样。

由此可见,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人们对铜的延展工艺已经能做到如此地步,可见利之所在,人心往之,确实从古至今都没有变。

榆荚钱

图片来源:http://www.gucn.com/Service_CurioStall_Show.asp?ID=8211129。

常言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刘邦和诸侯王之间的“比轻大赛”进行得如火如荼,下面的老百姓虽没有这么高精尖的科技,但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时的人想了一个法子,从汉朝到现代一直有人在用,那就是磨钱。

具体的做法是,拿到比较新的铜钱之后,用硬物慢慢地沿着铜币边缘刮,刮下来的铜屑收集起来融化了一浇铸,又是新的半两!可谓是无本生意。虽然政府后来也试图用各种防伪的标志,比如铜钱外面凸出一圈做“郭”等,但是老百姓们总可以找到应对的方案。直到近代取消了铜钱,改为采用高级印刷技术防伪的纸币,磨钱这事才算是消停了。

当然,尽管现代的纸币防伪技术高超,但是“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有新闻报道说,有人把一百元的人民币切成二十二条,然后用二十一条拼成一张新币,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这样每两千一百元,就可以拼出两千两百元,可谓与磨钱法异曲同工。莫非切钱的这些兄台,就是读汉书读出来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