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为什么老百姓瞧不起社会科学学者?
实际上,普通老百姓也没有把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当作科学家来看待。在他们眼里,研究卫星、火箭、高铁的人才算是科学家,他们才是有学问的学者,而每天在电视里高谈阔论、无所不知、无所不讲的人,根本不能算是学者。相反,有些学者的讲话却遭到社会上群众的非议和嘲笑,老百姓归纳出很多学者的“雷人”语录,比如“腐败是改革润滑剂”“三聚氰胺基本无毒”“强奸陪酒女比强奸良家妇女危害性小”“中国只有拉大贫富差距,社会才能进步”“延迟15年领退休金,男做园丁女洗衣服”等[4];也有人归纳出一些“中国经济学家的奇谈怪论”,比如:“房地产是否有泡沫?什么叫小康,小康概念要拥有两套房,应该鼓励中国人购买两套房,在家住一套,出去休假时住另一套。房价涨得快是正常现象,说明居民的收入多了。以前投资的房产升值了,是好事。”“如果有机会向总理建言,我一定要说‘三个不要轻言’,不要轻言经济过热,不要轻言房地产泡沫,也不要轻言人民币升值。中国现代化的标志是北大教授拥有轿车和别墅”[5];等等。
学者们似乎更喜欢讲自己的观点,也喜欢对未来进行判断,而很多观点和判断并不是基于实证分析,而是靠自己的感觉、凭自己的喜好得出结论。这种轻率下结论的方式,既没有科学的态度,也没有表现出科学的严谨,把社会科学的神圣用近乎荒诞的方式表现出来,让社会科学的名誉扫地。
如果这些专家的失误是由于对社会的了解不够充分,属于闭门造车,或者是对社会科学研究缺乏规范训练而导致判断上的失误,人们还可以理解,至少他们还不是明知故犯。然而,有些学者为了追求名利,不惜出卖自己的良心,要么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要么成为政府官员或部门的御用工具,他们明知这样做是不对的,仍然我行我素。当学者被权力和金钱所绑架,学术就开始堕落了,学者也开始堕落了。做学问,首先是要做人。如果一个学者没有良知、没有做人和做学问的底线,学术就会成为谋取私利的手段,甚至成为祸国殃民的工具。
不仅在老百姓的眼睛里,社会科学家没有什么学问,只是些电视或媒体“明星”,经常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甚至那些利用学者做事情的政府官员们实际上也瞧不起这些学者。只是这些学者能够帮助他们论证,并愿意站出来支持他们的观点,为已经做出的决策提供所谓的学术支持。他们利用的只是学者的名分,让学者说出他们想说的话,而不是真正相信他们的研究、关注他们的观点和建议。某些学者也只是想借助政府来出名,或者从政府那里获得更多的利益。在这里,学术已经完全“变味”了,成为利益交换的商品。这样的学者怎么能让人家瞧得起呢?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不是仅仅涉及某几个人,实际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影响到整个社会科学研究者群体,损害的是中国社会科学的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