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考古与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崛起于阿尔泰山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是广布欧亚草原东部的一种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最初为盗墓者在俄罗斯乌拉尔地区发现,材料相当零乱,学界或称“Seima-Turbino Phenomenon”(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7]公元前2200至前1700年,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在阿尔泰山异军突起,随即在欧亚草原广泛传播。在南西伯利亚地区,此文化前接奥库涅夫文化,公元前1600年时被安德罗诺沃文化取代。[8]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分布甚广,东起南西伯利亚,西经乌拉尔山,直迄乌克兰草原,并大举南下中国新疆、甘肃、青海,乃至中原地区(如陕西、山西、河南等地)。近年有学者甚至提出,泰国班清文化的冶金术可能也和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有关。[9]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是欧亚草原东部最早的青铜文化之一,典型器包括弧背刀、套管空首斧、马头刀、倒钩铜矛等,与欧亚草原同时代的木椁墓文化、阿巴舍沃文化、辛塔什塔文化的青铜矛、双刃剑、管銎斧等形成鲜明对照。[10]

1949年,阿尔泰山北麓特里季亚科夫矿区发现一组塞伊玛-图尔宾诺青铜兵器和工具,其中包括铜单系耳“山”字脊顶叶矛、弧背刀、套管空首斧(图1-1:1~4),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塞伊玛-图尔宾诺青铜器群的认识。[11]1979年,俄罗斯考古学家吉鲁森(Y.F.Kirushin)在阿尔泰山北麓耶鲁尼诺发掘了一座塞伊玛-图尔宾诺古墓。墓主身体左侧着地,双腿弯曲,头向东。墓内随葬铜马头刀、石串珠和陶器各1件。这件铜刀通长28.3厘米,锻造而成,直刃背略弯;柄部装饰篦形印纹和齿纹(图1-1:5),截面呈“工”字形的特征与塞伊玛和罗斯托夫卡古墓出土的短刀相似;首部为马头或野驴头形,鬃毛飘起垂至眼部,线条清晰。铜刀铜质较差,气孔较多,经实验室检测,其成分为锡青铜。[12]

阿尔泰山北麓鄂毕河上游有一支流,称作恰雷什河(R.Charysh)。据俄罗斯冶金史专家切尔内赫调查,恰雷什河畔发现过一件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倒钩铜矛,中间断裂(图1-2:1)。[13]阿尔泰山北麓额尔齐斯河流域也发现过两件倒钩铜矛,属于私人收集品(图1-2:2~3)。[14]此类倒钩铜矛后来成为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冷兵器。

1-1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青铜兵器和工具,阿尔泰山北麓出土

1-2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倒钩铜矛与其他青铜器,阿尔泰山北麓出土

纵观世界冶金发展史,欧亚大陆冶金术最初采用锻造工艺,后来才发明铸造工艺,而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正处于从锻造工艺向铸造工艺的过渡阶段,许多塞伊玛-图尔宾诺青铜器采用锻造工艺打造(图1-2:3~7)。[15]尽管阿尔泰山出土的塞伊玛-图尔宾诺套管空首斧(图1-1:3)采用铸造工艺,但是仍保留了古老的锻造红铜斧的器形。

关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起源,1992年俄罗斯考古学家吉鲁森(Y.F.Kirushin)最先提出其起源于阿尔泰山,并将其年代定在公元前1800年至前1700年。[16]2004年,切尔内赫根据新刊布的14 C年代数据,又将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起始年代提前到公元前2200至前1800年或公元前1700年。[17]他还指出:“塞伊玛-图尔宾诺早期遗址位于萨颜-阿尔泰地区,那里的金属器几乎百分之百为锡青铜,包括铜锡(Cu+Sn)和铜锡砷(Cu+Sn+As)两种。”[18]由于缺乏锡矿,欧亚草原文化冶金术最初采用红铜或砷青铜,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在盛产锡矿的萨颜-阿尔泰地区兴起后,欧亚草原文化才普遍改用锡青铜,真正进入青铜时代。这个说法很快在欧美学界达成共识,如英国考古学家汉克斯、伦福儒和美国学者狄宇宙(Nicola Di Cosmo)等纷纷撰文,支持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起源于公元前3千纪末之说。[19]

目前学界对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年代尚存争议。[20]我们认为,切尔内赫对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起始年代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该文化典型器——套管空首斧亦见于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而四坝文化流行于公元前1950至前1550年。[21]刘莉、陈星灿在《中国考古学》一书中,甚至把四坝文化起始年代定在公元前2135年。[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