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现象与文学热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文学是文化中最具个性,也是最为迷人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文学离不开文化,事事处处受到文化的深刻规约和影响,几乎文化中所有的问题和方面——如近一二十年来的新保守主义、新激进主义、儒道佛、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政治文化、商业文化、经济文化、地域文化等,均无所不在地浸渗到文学的骨髓深处,甚至在选材、主题、范式、叙述、趣味、格调乃至语言等,都或隐或显地受到文化的强有力的调控;或者说,文学都身不由己地被纳入特定的“文化场”中,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某种文化的代表,不可避免地具有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场。另一方面,文学在深受文化规约影响的同时,又用它那特有感性灵动而又充满主观情感的形象方式,重新创造、塑造了文化,使之呈现出比原生文化更复杂、更丰富、也更富意味的风貌。不妨可以这样说吧,文学是既基于文化又超越文化甚至是反文化的,特别是精英知识分子创作的先锋文学、实验文学,就更是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用文化批评的方式解读文学是有局限的。它常常有意无意地将文学简单化、平面化了,尤其是文学内在深处最微妙的、令人颤抖的那部分,文化批评往往力不胜逮,显得无能和无奈。本书有关文学的解读,将努力避免这样的缺憾,不将文学问题的文化解读与真正的文化问题简单等同起来,而是要注意它们彼此之间的“同质异构”的关系。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学不是通常教科书意义上的文学,即被经典化了的文学(所谓的经典文学),而是指正在行进之中的、并且以“热点”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学。此所谓的“热点”,有二层意思:一是引人瞩目,成为社会与人们关注的焦点。它也许是人为炒作或带有人为炒作的成分,是政治、经济、文化等非文学因素在起作用;但无论如何,它触动了时代社会敏感的神经,激发了人们对它的浓烈兴趣,一时产生了“轰动”效应,被“热卖”“热播”“热议”。二是它只是文学中的一个有限的“点”,而不是一个广阔的“面”。它可能是一个现象、一个事件,也可能是一种倾向、甚至是一个文本;但其被“轰动”,主要限于其现象与事件本身,并不能说明文学整体已经成“热”。有些文学“热点”之所以成“热”,有其必然性和普遍的意义,它是整体文学的一种折光反映,反映了文学文化发展的一种走向和趋势;有些则不然,不具有这样的意义。所有这些,我们要视其实际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切忌简单化、一刀切。

文学的构成和发展是十分丰富复杂的。它既需要“面”上强有力的整体全局的推进,又不排拒“点”上的繁花似锦,闪烁诱人光彩;它既需具有恒久价值的文学经典,也不拒纳虽非经典但却具有社会文化“标本”意义的作品。上述“热点”中的不少文学,大体属于后者。有的甚至带有非文学、非审美的特征,它也无意于经典性的追求。然而,这一切不能成为我们漠视它的理由。因为无论如何,它呈现了丰富复杂的文学原生态,为我们提供了未经文学史厘清的“毛坯”或“准毛坯”的东西。它是连接文学与文化、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一个中介,反映了当前文学日趋泛化和多元的新特点。

文学研究是一个系统,各种不同的研究都有自己的功能价值。如果说文学经典和文学史的研究主要是确立文学的基本规范和核心价值,那么上述这些文学“热点”的研究则是对这些规范和价值的丰富、补充和扩容。它或许有些变化不居,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因发生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现实生存密切相关,所以自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和贴近感。它让我们具体而微地体味到文学现象较之文学史概括的,要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如果我们以所谓的经典性、学术性为由,对此予以简单排拒、呵责,那么不仅是不明智的,而且也是一种失职。它只会造成对文学研究的自戕,说明我们的研究在相当程度上已失去观照和把据现实的能力。这是需要警惕的。

本书在这方面试作探索。全书分上、下两编共十八章。具体的做法是选择当前富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文学或文化热点问题,如“断裂”事件、重排大师、新概念作文、“国学热”与于丹现象、《沙家浜》与“红色经典”改编、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上海宝贝》与“另类文学”、网络文学的现状与问题、新移民文学的境遇与发展、“金王之争”“二余之争”“韩白之争”、《国画》与官场小说、《狼图腾》与生态文学、“毛泽东文化热”、“大话”文学潮、底层文学写作等进行分析。试图通过这些个例或个案解读,以点带面,对当下及近些年中国文坛出现新的文学思潮和动态、趋向进行概括。让读者了解当下中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既变化多端又活泼无序的真实状态,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分析、把握问题的能力,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加当下文学和文化的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当代文学从“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换之后,受文化市场、西方后现代以及随后而至的民族主义、国学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学也似乎变得日趋多元和多变,各种相恃而又相谐的文学奇妙地共时并存,构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学景观。传统教科书由于自身体制的限制,不能很好也很快地对此作出反映。我们编写本书,其意是想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对此聊作弥补。我们希望读者将它与文学史结合起来,如此,它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对当前中国文学和文化作出更加切近真实的解读。

本书原名《当前文化现象与文学热点》,为突出相关问题意识的持久性,现更名为《当代文化现象与文学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