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向全球化:亲历开放战略与经贸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篇

第四章 中美经贸关系

美国公司对中国“超国民待遇”终结的态度及所关注在华发展前景的十大问题

(2011年1月30日)

2010年堪称境外企业在华投资经营的新元年,是中国过去近30年用“市场换技术”而给予外企“超国民待遇”的时代正式终结。2010年12月,中国开始对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这意味着中国境内所有内外资企业统一了全部税制,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时代正式终结。部分在华境外企业,抱怨中国引资政策调整,认为外企在华的投资和经营环境正在变得不友善。

拥有220家美国在华会员公司的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2010年度调查报告表明,在华美国公司对外企在中国“超国民待遇”的时代终结、中国商务环境的变化前景,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尽管近90%的美国公司都承认在中国盈利状况相当于或高出其全球总体盈利水平,但对在华业务发展前景乐观的占60%,而40%则对中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前景不够乐观。

一、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了美国在华公司大部分对终结外企“超国民待遇”后的中国商务环境有信心,小部分存有疑忧

此次参与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最新调查报告的会员公司是美国各行业的领先代表,从事制造业(54%)和从事服务业(49%)的受访公司数量各占一半,其中部分公司同时从事两种行业。还有一些公司从事农业、自然资源或矿业。其雇员大部分(近60%)驻在中国,40%驻在美国,因此该最新调查报告的结果既代表了中国的经验,又代表了广泛的全球视角。

首先,对于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时代正式终结后的商业环境,外国公司对中国失去信心了吗?没有!对此项调查的结果回答是相当肯定的,受访会员公司普遍认为中国仍然是适合发展业务的。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最新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解读一下美国公司在华的业务状况。

总体上,超过80%的受访美国公司表示其在华业务过去五年一直处于盈利状态。而在2009年全球经济低迷的一年中,虽然近30%的受访会员公司表示其在华业务的利润率与上一年持平;但多数公司指出2009年在华经营收益增长产生了更高的利润。其中,88%称在华利润率超过公司的全球利润率;65%在华业务收益增长率达到了至少10%;21%的公司称其公司收益增长幅度超过20%。进入2010年度,美国公司在华业务依然呈现出喜人的业绩,74%和近20%的受访公司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投资计划的前五大目标之一和首要目标;三分之二的受访公司计划明年增加在华的资源投入。几乎96%的受访公司表示其在华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进入或服务于中国国内市场;另有40%的受访公司表示他们还将中国作为向其他非美国市场销售产品的出口平台。这些数据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且美国市场没有全面回升的情况下,意义深远。

当然,也有近40%受访美国公司表示他们对中国商务环境的态度不及以前乐观,认为外资公司的前景将会恶化。他们抱怨中国引资政策的调整,对在华发展前景担忧,公司内部高层针对担忧的讨论已在进行,在考虑其将来在中国的投资计划和战略方向时变得更加谨慎。

二、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最新调查报告分析了美国公司关注在华发展的十大问题及中国相关政策产生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同时列举并详述了以下十大最受在华美国公司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相关的中国政策均对很多在华美国公司产生了重大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一)人力资源问题

人力资源问题居受关注问题的第一位。对在华美国公司而言,在中国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寻找、招聘和保留员工一直是一项重大的挑战。目前除了人才供不应求,企业还担心中国新法规和政策的影响,比如,外资企业成立工会和集体协商、薪资增长。多数美国公司不反对依法在外资企业中成立工会,超过半数的受访公司表示他们已经在企业内部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认可的工会,但也表示会继续对工会化趋势带给企业的影响进行评估。同时, 2010年上半年中国一些省市政府宣布当地最低保障工资实现双位数增长,这项举措恰逢中央政府已阐明集体协商是其重新分配收入和拉动国内消费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省市包括上海和深圳已出台了相关的具体政策以推动集体协商制度。虽然82%的受访企业表示还未被要求组织工人集体协商,还是对此项新法规和政策的影响表示担心。

(二)行政许可审批问题

许可和审批程序仍是在华美国企业投资和扩展所面临的挑战。企业希望充分利用巨大的中国市场规模,在中国推广其全球业务模式,但行政障碍使在华扩展和顺利经营的计划难以实施。近50%的受访公司表示它们面临的行政许可困难没有改善;30%以上的受访公司表示深受当地政治影响情况更为严重或出现了新问题,且这种现象在较小城市中尤为突出。改善行政许可会吸引更多美国公司在中国长期投资。比如中央政府审批权限下放地方政府自行审批成立新的零售商店,取代了原来的需要中央政府批准的做法,有利于更多外国零售企业在全中国拓展市场,包括在政府优先发展的内陆地区拓展业务。实际上,现在只有很少一部分零售企业需要北京方面的批准,这预示着该领域未来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与国有企业的竞争问题

与中国国有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受到在华美国企业的关注。中国推行新政策,在政府采购方面向国内企业倾斜并鼓励国内自主创新。受访公司表示在华美国企业与国有企业、龙头企业和最知名的企业竞争,政府偏袒国内企业是中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包括:1.政府采购或政府项目中的可能偏向;2.行政和行业注册的执法不公;3.信贷获取;4.政策和法规发展的预先知晓,这等同于身陷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因为中国国有企业通常与政策制定者联系更加紧密,它们知道如何接近影响政策、法规和标准的相关部门,美国公司为了提高其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及开发全新领域,采取的新方式就是强化和拓宽与中国国有企业合作,以期共同开发中国境外的新市场和新机遇。

(四)知识产权执法问题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央政府的重视下有所改善,知识产权执法确实更加积极和透明;但是各行业标准不一,执法不均衡和不公平问题依然十分严重。44%的受访公司表示中国的知识产权执法水平给它们的在华生产和研发的积极性带来消极影响,这一比例与去年同比增长了24%。95%的受访公司对中国的知识产权执法的担忧涉及所有行业:汽车零件、化工品、电子产品、快速消费品、重型设备、媒体、印刷、零售和交通;同样对传统类别的知识产权,包括版权、专利、商标和商业机密问题也广泛担忧。57%的受访公司将法院视为保护知识产权的可行性选择方案,利用中国法院解决知识产权问题,虽然过去三年间,仅有四分之一的企业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提交中国法院,但是其中的胜诉比例接近四分之三。

(五)成本增加问题

美国企业在华经营成本多年来一直不断增加,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可预测的趋势。虽然上涨的成本似乎并未削弱美国企业在华维持稳健经营的兴趣,但2011年约20%的受访公司认为从税赋到土地使用费等各项费用近年来已大幅度上涨,成本增加是其提高在华利润率的首要障碍。58%的受访公司认为劳动力是成本上升的最大根源,另外税赋和材料也是担忧的两大缘由。98%的受访公司表示美国企业在华的薪资不低于同行业中中国国内企业的平均薪资。98%的受访公司将其应用的全球环境、健康和安全标准带到了它们的在华企业,这些标准显著高于中国的相关标准。可见在华美国企业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工作场所应用全球标准。

(六)服务业市场准入问题

中国的服务业市场有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大机遇,但是市场准入限制仍是很大的障碍。有关市场准入的担忧涉及各类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法律服务、建筑和工程服务、快递服务、医疗服务、符合性评估服务和电讯服务。近80%的受访公司认为在上一年度中,这些领域及其他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形势没有进展。包括过度官僚化的行政许可程序、对国内企业的偏向和难觅胜任的员工等问题。具体准入障碍实例包括保险业、法律服务、符合性评估和融资租赁等领域设置的投资和经营限制。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向中国政府建议放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的服务行业市场准入,中国政府目前正在对目录进行修改。

(七)透明度问题

作为企业担忧的一个问题,透明度在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每次调查中均入选各会员公司在华所面临的十大挑战之列。缺乏透明度问题加重了外资企业受到不平等待遇的程度,如一位受访者提到中国有一条隐性规则,不允许外国企业参与标准制定。透明度问题屡次被列入最关注问题榜,可见透明度的改善并不意味着问题已经解决。

(八)中国的保护主义风险问题

近半数的受访公司认为日益高涨的中国的保护主义对其公司构成问题,对保护主义的担忧是导致会员公司对中国市场不甚乐观的最普遍原因。至少40%的受访公司表示它们在以下五个重要领域看到保护主义问题:标准设立、市场准入壁垒、采购、行政许可、政府要求国内企业购买国货带来的压力。39%的受访公司认为针对外国企业执法不公。

(九)政府采购市场准入问题

由于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与采购有关的新政策,政府采购市场准入今年跃入了最受关注问题的前十位。超过40%的受访公司表示它们的产品或服务大部分销往政府和政府相关的客户,但自主创新将使它们在投标过程中对阵国内产品时处于不利的地位。中国制定自主创新政策已有一段时间,但是直到2009年底和2010年初才引起广泛关注,在此期间中国政府出台国家级法规并在国内创新产品目录中加入享受采购优惠的六类产品,意图使用政府采购优惠政策推动国内创新。这一做法引起外资企业的普遍关注,它们担心会受到不平等待遇和为了获得采购市场准入而不得不将知识产权转让给中国。如果这些政策实施不公,将会对外资公司未来在华投资产生潜在影响。

(十)标准与符合性评估问题

尽管中国已投入大量的精力,努力构建现代化的标准体系和符合性评估程序,但是会员公司仍然对中国这一领域的政策走向十分担忧。中国已经在一些行业采用了国际标准,但在其他行业却运用市场力量推行中国特有的新产品标准,这种做法给在华经营的全球型企业造成了很大的问题。近四分之三的受访公司表示其参与中国标准和符合性评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程度一般,仅有不足半数的受访公司表示它们能够参与其中。有能力参与其中的会员公司也列出了一系列的标准制定体制如何运作的困扰,其中65%和46%的受访公司认为标准制定和产品认证过程不够透明。除了对体制如何运作的担忧之外,中国的标准和符合性评估系统也给公司带来了很多具体的挑战,包括重复检测、评估成本高、不能使用外国认证公司进行检测,尤其严重的是中国特有标准的使用。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调查报告指出,中国政府在发展和制定以上最受在华美国公司关注的十大问题相关政策时,应谨慎考虑外国公司对中国商业环境看法的转变,这些政策会影响外国公司和他们与中国公司(尤其是与国有企业)在公平环境中竞争的能力。有趣的是,调查报告还特别指出,人民币汇率问题根本没有出现在前十大(甚至二十大)最受会员公司关注议题之中。因为美国公司认为降低市场准入壁垒比人民币汇率升值更能推动美国出口。

三、美国公司在华发展必须适应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外资企业投资难度较大,会产生一些附加的制度性成本,所以中国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以税收减免为代表的“超国民待遇”政策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对于外国企业来说,制度性成本明显降低,外企不再享受“超国民待遇”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政府一再强调,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现阶段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2010年4月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利用外资的指导性文件,它明确提出将根据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提出,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利用外资要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注重完善投资软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大智力、人才和技术引进工作力度,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制度、经验,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在这样的历史大趋势下,美国公司必须打破惯性思维、传统模式,积极适应中国取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的政策变化,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在加强气候变化、发展清洁高效能源、保护环境和能源安全等领域扩展和深化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这些领域本身就蕴含了巨大的商机和经济利益,前景必然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