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生活时代:北京的自然与社会生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无碍。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所处的社会状态,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鲁迅:《题未定草(七)》


余研究曹雪芹、《红楼梦》,在涉及曹雪芹生活状态、思想变化过程中,苦无相关研究可作参考和借鉴。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苦恼,与曹雪芹复杂的身份与特定时代有关。

曹雪芹为旗人,既非满洲,也非普通的汉军,或者汉人,其生活、思想和信仰中,既包含诸多旗人的思路,有复诸多汉文化的影响。

那么,什么样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在影响曹雪芹的生活,牵制他的思想,造就他的《红楼梦》?无疑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学界既有研究固多,之所以难以为上述问题服务,主要问题在于,学界的相关研究视野大,涵盖时间、空间宽泛,而这些跨越大的学术对曹雪芹研究的“适用程度”是很难把握的。

相关研究或者集中于整个满俗的研究,或者放眼于清代京师三百年的研究,而“曹雪芹生活时代的北京”到底如何,其时前后相关方面是否有所变化,尤其是民俗方面,曹雪芹后来居住生活的香山到底什么模样,与北京城市有何区别,这些都很难做出确切的回答。

也就是说,大范畴的研究固然重要,但具体而微观的研究,却更适用于某些个体,这正是欧美学界不放弃关注微观研究的原因之一。

本书系本人相关研究论文集,主要概括曹雪芹生活时代北京的格局、管理、文艺、风俗,曹雪芹家族及本人的交游、社会风气,曹雪芹生活在香山时期香山地区的风物、风俗等。

虽不能至,心向往焉。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以上两个问题和相应问题的深化提供一定的基础,亦望后来君子,能够继续深化这方面的研究,以使我们的研究与解读,不至于“过大的偏离曹雪芹的历史”,不辜负《红楼梦》这部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一无二的伟大作品。


樊志斌

二〇一七年十月十一日